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代山水经典名作,佚名高手的遗憾

古代山水经典名作,佚名高手的遗憾不知道读者朋友们注意到没有,刚才我用了“差不多”三个字,那就是说还有差别,“差别”有可能体现在不同的性格和味道上,不一定意味着“不如”。不过,我还真的认为这幅相当优秀的作品毕竟不如马远——确切地讲,我觉得此图笔墨语言自身的精气神似乎有点不足,明显存在着一种被约束、缩手缩脚之感,也许,“一定要画像”的意念已经形成了一股子莫名的压力,一直在干扰着他。于是,《山楼来凤图》便显现出了与马远作品显然有些不同的“气质”,如果能够再苍郁磊落雄强一些(笔墨当然要有相应的变化),就会缩短差距,也就更像马远了。下面的几句话,我希望不仅具有“隔空对话”色彩,对《山楼来凤图》的作者表达我发自内心的尊重,而且能给更多很有才华但却热衷于“人云亦云”的画家提供参考。倘若大家允许我异想天开动员你们放弃“模仿马远、以假乱真”初衷(这里,萍实首先请大家原谅我以财迷之心度君子之腹,同时也申明:单纯为了生计,画马远画齐白石模仿张

在拙著《北宗山水》选刊推介的古画中,有三幅“佚名”之作,均属上乘作品。其中,《临流独坐图》被部分美术史家认定为范宽所作,我也觉得很像,但又不能完全确定,故仍以“佚名”名义出之。造成作者不详的主要原因,在于那个时候不少人习惯于不落款或把款识藏起来,再加上李成、范宽、郭熙、李唐、马远、夏圭等画风影响巨大,许多相当出色的画家也都跟风仿制,以求一逞,故在南北两宋,佚名但却很优秀的作品相当多。

《山楼来凤图》令人赞叹的突出亮点,是在空间境象的创构过程中,诸多形式元素(山崖山石及楼宇为主形成的块面、松树和杂树等跃动着的线性物体、大大小小疏密聚散错落有致的云气空白等等)除了自身的形体形象美不胜收之外,还形成了一种非常舒服、温润怡人的空间感,以及既很容易被感知又能够动人心弦的节奏韵律,清旷舒朗、意境和穆,引人入胜。

古代山水经典名作,佚名高手的遗憾(1)

南宋 佚名 山楼来凤图

此图中的所作所为,差不多全是马远。无论是物象的置陈布势和造型、笔墨结构、皴法、乃至于一些细微处的处理(比如先以简练笔线勾出轮廓,然后用较淡墨色皴染或渲染的远山、山石与树干上的“镶宝”苔点、还有勾勒树干和山石时形成的“骨节”),都与马远相同。所以我们轻而易举地就可以断定,作者是马远传派中人。

不知道读者朋友们注意到没有,刚才我用了“差不多”三个字,那就是说还有差别,“差别”有可能体现在不同的性格和味道上,不一定意味着“不如”。不过,我还真的认为这幅相当优秀的作品毕竟不如马远——确切地讲,我觉得此图笔墨语言自身的精气神似乎有点不足,明显存在着一种被约束、缩手缩脚之感,也许,“一定要画像”的意念已经形成了一股子莫名的压力,一直在干扰着他。于是,《山楼来凤图》便显现出了与马远作品显然有些不同的“气质”,如果能够再苍郁磊落雄强一些(笔墨当然要有相应的变化),就会缩短差距,也就更像马远了。

下面的几句话,我希望不仅具有“隔空对话”色彩,对《山楼来凤图》的作者表达我发自内心的尊重,而且能给更多很有才华但却热衷于“人云亦云”的画家提供参考。倘若大家允许我异想天开动员你们放弃“模仿马远、以假乱真”初衷(这里,萍实首先请大家原谅我以财迷之心度君子之腹,同时也申明:单纯为了生计,画马远画齐白石模仿张大千都无可厚非,而且能学得如此之像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倘若事情并非如此,而且您真的有大才),那就听我一句劝:在承传之中努力更为全面地认知马远,同时也发现自己,大胆地进行再创造,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胸襟,这样,就有可能开风立言、取得更有意义的成就,画坛上的遗憾也就会减少许多。

我琢磨再三,确认《山楼来凤图》的作者确实是位高手,具备了不少优秀艺术家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既然如此,止步于描摹学舌就太可惜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