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体系一览表:万字长文 一文带你读懂账号体系
账号体系一览表:万字长文 一文带你读懂账号体系设计的核心在于尽量靠近产品主流业务所使用的信息,来设计账号体系。不同的产品类型,由于其本身性质的不同,应设计不同的账号体系。①终端类型 ②产品类型 ③用户类型 ④产品发展 四个方面。 目前对于终端,分别是PC端与移动端。对于以往PC端时代来说,邮箱是最盛行的,随手打开邮箱即可接收验证信息,拿到现在移动时代,如此操作便略显繁琐了。
六、账号体系设计的几个要点(划重点,这个要考)
1、搭建适合自身产品的账号体系
选择账号体系基于四个维度来判定,分别是
①终端类型 ②产品类型 ③用户类型 ④产品发展 四个方面。
(1)终端类型
目前对于终端,分别是PC端与移动端。对于以往PC端时代来说,邮箱是最盛行的,随手打开邮箱即可接收验证信息,拿到现在移动时代,如此操作便略显繁琐了。
(2)产品类型
不同的产品类型,由于其本身性质的不同,应设计不同的账号体系。
设计的核心在于尽量靠近产品主流业务所使用的信息,来设计账号体系。
例如,打车平台、外卖平台是必须要知道用户手机号的,那么可直接采用手机号登录的方式来设计账户体系。
(3)用户类型
用户类型的不同,也需要考虑不同的账号体系。
拿三类用户来举个例子,学生、年轻人、老年人。
对于学生来说,考虑到部分学生是没有手机号的,则若仅限制用手机号注册,便会流失这部分的用户,而QQ几乎是人手一个,那么采用第三方登录是最合适的方法。
对于年轻人来说,手机号、各类主流第三方账户,邮箱均有,那么设计最适合的登录方式即可。
对于老年人来说,账号密码的登录体系由于其复杂性,必然不适合。那么采用手机号登陆较为合适,考虑到老年人这个特殊群体,需要设计较为简单的操作流程,可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本机号码一键登录”的方式,将注册登录融为一体。
(4)产品发展
产品在前期发展的时候,需要快速占领市场,时间紧任务重,那么可直接采用接入第三方登录的方式。在发展到一定体量的时候,那么便有必要构建一套自己的账户体系了。
2、根据产品类型设定账号是否强制登录
(1)先浏览再登录
若是内容类、资讯类的产品,为了用户体验,一般不强制登录,采用先浏览再登录的方式。将登录后置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留住用户。根据漏斗模型可知,用户操作步骤越多,流失越多。且降低浏览的门槛,能够吸引用户查看内容,当需要使用到账号信息时(例如购买),再引导用户去进行注册登录的操作。
那么,这么设计的缺点在于①注册入口多,系统维护成本高 ②用户信息需要分多环节设计。
(2)先登录再浏览
若是社交类的产品,则一般采用先登录再浏览的方式。其原因在于,针对于社交,账号是唯一主体,且需要通过账号来进行后续的操作,无法跳过注册登录的流程。
但是,部分内容类的产品这么设计,容易造成用户流失。
(3)无需注册登录
若是工具类的产品,则账号体系作为弱需求的存在,可有可无,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不做账号体系,直接使用产品,便也无需注册登录。当然,上文有提到,针对于工具类的产品,账号体系的意义在于后续的扩展价值及商业价值。
3、考虑账号体系的安全机制(二次放号的情况)
上文提到,目前我们主流的账号体系注册方式,主要为①手机号账号体系 ②第三方账号体系。
那么,而以手机号作为核心的账号体系,却会延伸出不同的问题。
手机号更换且停用的情况,导致旧手机号丢失,运营商会有将废弃的手机号二次回收再发放的情况。
举个例子:号称厦门吴彦祖的阿境先前用旧的号码注册了某健身平台。有一天,他换了新的手机号,那么旧的号码便注销掉,运营商过了一段时间(大约四个月)重新将其投放入市场。
那么这个时候,便会遇到,有人拿这个旧的手机号进入这个健身平台,篡改了阿境的账号信息。
那么,如何避免这个问题呢?
本质在于,通过身份验证来确保是用户本人操作。
(1)好友辅助验证
社交类产品多采用该方式,如QQ和微信,通过线下联系好友,好友在号上进行确认操作,多位好友进行验证之后,便通过。
安全性较高,但换来的也是操作复杂麻烦的代价,多用于社交类产品。
(2)历史信息验证
通过用户自身回忆历史的操作信息及个人信息,并回答相应问题,正确后即可通过验证。
例如:“近期的购物产品是什么”“曾经用过什么密码”“回忆一下最近的好友”“回忆一下近期使用过的头像”等等
但当平台逐渐增多,数据不断交替更新的现在,历史信息验证这个方法的准确度逐渐下降,要让用户记住曾经设置的某些信息,越来越难,体验远没有想象中的好。
(3)用户身份验证
倘若用户在系统中留下了自身的信息,唯一且安全,那么,该信息便可用于自身的信息验证。
例如人脸识别,身份证,银行卡,社保卡等信息。
(4)通过已添加的其他“受信任的手机号/设备”通过验证
部分平台在系统内,会增设多个“受信任手机号”的功能,添加多个手机号,当主手机号丢失的时候,可通过其余手机号发送短信的信息验证,来验证用户自身的身份。
也可添加多个“受信任的设备”来认证登录,此后,受信任的设备可将陌生设备踢下线。
(5)密保问题认证/邮箱认证
通过密保问题验证及邮箱验证,是互联网早期PC时代时惯用的方式,通过“账号密码”的账号体系,附带设置密保问题的安全措施,保证用户的账号安全。
这个方式最大的问题便是密保问题的记忆,往往很多人还是会忘记。举个例子,如今苹果账号依然是使用密保问题,如若无刻意去记忆,那么我想大部分人还是容易遗忘。
(6)客服申述等
在所有自身提交信息并认证的措施都尝试之后,若还不行,那么只能通过客服申诉来找回账号。
通过让用户填写证明账号信息的表单,提交客服,从而来人工判定账号的归属人。
但此法容易占用客服资源,且费时费力,是下下之策。
4、一些能够提升用户体验的设计
(1)手机号注册,带空格
在注册登录或绑定手机号等两个流程,需输入手机号的时候,自动为用户空出空位出来,以3-4-4的方式,用户在输入的过程中随时可更加方便校准所输入的内容及位数是否正确。
在用户需要输入银行卡的信息时,同理,以4-4-4-4-3的方式来设计。
(2)精准的错误提示
在账号的表单输入框中,若信息输入错误,则需以精确的错误提示反馈给用户。
举个例子,在用户输入账号密码后,若信息不正确,则有两种处理方式:①信息错误 ②账号不存在/密码错误。
很显然,第二种处理方式会比第一种好得多,用户可以清晰的知道自身的错误并修正,减少了多次尝试的时间。
同时,根据泰斯勒定律“越简单的前端使用,那么背后一定有复杂的逻辑支撑”,用户获得的错误提示越精准,则开发资源及时间需要付出的越多。
若产品前期急着开发上线,可牺牲部分交互及用户体验,优先级排后,待稳定后再做修改。
(3)输入数字的时候,自动调起数字键盘
在输入密码的时候,若密码要求纯数字,则自动调起数字键盘,且强制不可转换,以避免用户误操作输入错误信息,增加不必要的用户操作。
(4)有前置条件的按钮可置灰,输入信息后恢复可点击状态
若信息未达到系统要求信息,则按钮置灰,减少不必要的点击。
举个例子,登录时,需要输入账号与密码,若用户仅输入账号或密码时,按钮保持置灰状态。当账号及密码均输入且达到要求(例如6到16位),按钮回复可点击状态。
(5)密码提供显示/隐藏按钮
输入安全性较高的信息时,给予用户显示/隐藏按钮。
例如在输入密码时,用户旁边若有人,则输入密码的步骤的隐私性降低,提供显示/隐藏按钮,可让用户自行选择是否显示正在输入的信息。
(6)必填与非必填项的提示
用户首次注册账号登录时,部分系统出于做前期用户推荐的目的,要求用户输入部分信息,则信息作为表单,进行必填与非必填的提示,例如可使用*号作为区分。将操作的可控性前置到用户输入信息的时候。
写在最后
账号体系可大可小,一个看似小的功能点可以延伸出很多细微的知识。
重点在于产品的体量大小,是否值得如此深度的来设计。
刚开始的产品,账号体系的作用可能仅限于可注册登陆,且用户量也少,那么并不怎么需要考虑风控及安全机制。而将自身主体业务做精做全之后,再来完善账号体系也不迟,毕竟账号体系说来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量。
想必PM若没有足够的洞察力及充分模拟业务场景,也不一定能完全做好账号体系(不仅仅在于搭建,还在于各类风控措施及安全机制)。
在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从第一个字到现在,远远超过了预估的时间。
构思的时候,内心:“账号体系这么多,归纳一下吧,也不难。”
刚开始写的时候,内心:”还行,有点感觉。“
写到一半,内心:“怎么好像有点难。”
写到快结尾,内心:“天呐好难,写完我要放弃产品这条路了!”
原计划三千字讲清楚,现在磨磨蹭蹭到了小一万。(也可能大部分都是因为我啰嗦 哈哈哈)
“切莫小看每一个看似细小的功能点”
永存敬畏之心是每一名PM都应该拥有的。
作者:阿境,见字如面。野蛮生长,产品汪一枚,做过电商、医疗、教育行业项目。有百万级流水产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