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起源于,启蒙运动时期的百科全书
启蒙运动起源于,启蒙运动时期的百科全书潘恩的命运比狄德罗更糟,这其实是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现象。印刷创造了版权制度,但除过少数大作家,一般作者很难得到足够生计的稿酬。写作一方面依赖贵族阶级的资助,即传统的“无君子不养艺人”,另一方面则出于作者甘于清贫、煮字疗饥的坚守。正如一位作家所说:“靠写小说挣稿费赚钱,就和靠卖血赚钱一样。”书法音乐绘画或许可以修身养性,严肃的写作却常常会摧毁人的健康和幸福,这说明人是一种自寻烦恼的动物。启蒙运动时期,很多思想家都得到贵族或国王的供养和慷慨资助,著名如卢梭与华伦夫人。当时巴黎上流社会还有不少社交沙龙,作为《百科全书》的非正式教母,乔佛红夫人的沙龙常常群贤毕至,高朋满座,很多有教养贵族和哲学家们在此高谈阔论,阅读朗诵。有一种说法,说是狄德罗并没有因为《百科全书》而发财,甚至他的女儿出嫁时因为没有钱置办嫁妆,只好拍卖自己的藏书。好在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出手相助,高价买下他的藏书,又委托其负责保管
历史学家有一种普遍的看法,即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技革命的继续,它将文艺复兴的“人性”思想进一步提升到“理性”阶段,并提出了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观念。实际上,启蒙运动比文艺复兴走得更远,它对君主专制提出强烈批判,将民主政治作为走向文明和现代的主要途径。作为对工业革命的精神呼应,启蒙思想家倡导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完善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理念。
启蒙运动中,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和狄德罗等思想家的作品,在印刷机的放大下,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社会发展的步伐甚至方向。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在1748年第一次发行后的18个月内,再版了21次,共印刷了大约35000本。伏尔泰的《老实人》在1759年出版后,一年内重印了8次。阿贝·雷纳尔的《东西印度欧洲人殖民地与贸易的哲学与政治史》(1770)重印了多达70次。布封的《自然史》尽管体量巨大,但也获得了极大成功。
二
作为一部工业革命的技术大全,百科全书最早起源于英国,是一部宣扬“机械的艺术”和“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通用字典”。1747年,狄德罗承担了法国《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
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卡里马科斯的有句名言:“一部大书是一场灾难。”连狄罗德自己都没有想到,《百科全书:一本关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商业的分类词典》最后会成为多达35卷本的煌煌巨著,完全成为社会精英的私家珍藏。对一些人来说,购买《百科全书》与其说是为了阅读和收藏,不如说是为了装潢门面。
如果从大众层面的影响力而言,潘恩的《常识》和《人权论》无疑比《百科全书》影响更大。这两本专为底层大众写作的小册子直接推动了两场改变世界的革命(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伏尔泰总结说:“20卷沉甸甸的鸿篇巨制永远不会促发革命,促发革命的是定价一个半法郎的薄薄的小册子。”
与潘恩相比,狄德罗也更像一位职业作家——以写作和贩卖文稿为职业的人。甚至说,狄德罗的成功标志着独立作家的崛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其实可以看作是文学版或小说版的“百科全书”:财政金融、工商实业、农业设施、科学技术、司法诉讼、商业经营、金融借贷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巴尔扎克曾多次创业,甚至开过印刷厂,但没有一次成功,他不得不靠写作来还债。
启蒙运动时期,很多思想家都得到贵族或国王的供养和慷慨资助,著名如卢梭与华伦夫人。当时巴黎上流社会还有不少社交沙龙,作为《百科全书》的非正式教母,乔佛红夫人的沙龙常常群贤毕至,高朋满座,很多有教养贵族和哲学家们在此高谈阔论,阅读朗诵。有一种说法,说是狄德罗并没有因为《百科全书》而发财,甚至他的女儿出嫁时因为没有钱置办嫁妆,只好拍卖自己的藏书。好在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出手相助,高价买下他的藏书,又委托其负责保管,还付给他作为图书管理员的薪资。
潘恩的命运比狄德罗更糟,这其实是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现象。印刷创造了版权制度,但除过少数大作家,一般作者很难得到足够生计的稿酬。写作一方面依赖贵族阶级的资助,即传统的“无君子不养艺人”,另一方面则出于作者甘于清贫、煮字疗饥的坚守。正如一位作家所说:“靠写小说挣稿费赚钱,就和靠卖血赚钱一样。”书法音乐绘画或许可以修身养性,严肃的写作却常常会摧毁人的健康和幸福,这说明人是一种自寻烦恼的动物。
马克思一生写了无数关于金钱、资本和财富的著作,但他却不名一文,潦倒一生,几乎全靠恩格斯的资助。据《马克思传》记载,马克思的一生可以说是在贫病交加中度过的。因为他的大多数写作无法出版,或出版后反响平平,稿费根本不足养家,因此只能靠恩格斯等朋友的接济,以及其母的遗产,甚至把其妻燕妮的最后一件首饰都送进了当铺。即使如此,马克思还是长期受到众多债务人的逼债,6个孩子夭折了3个。相对于后世因其学说而谋得锦衣玉食者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卢梭一生著述无数,即使有不少稿酬和资助,他也需要替人抄写乐谱——这是当时无法印刷的。
三
古罗马时期,老普林尼就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百科全书《博物志》。狄德罗的《百科全书》继承了培根以知识为人类谋福利的思想,以大量篇幅记述人类已取得的各种自然科学知识,特别强调技术的重大作用,对各种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是真正的启蒙伟业。无论从文化影响上还是从商业运作上,《百科全书》都是成功的。
作为一部人类现有知识和经验的集大成之作,《百科全书》在数年间的连续出版,造成持久不断的叠加效应,社会各个阶层的精英们无不投身其中,作家、书商、官员、印刷工,还有狂热的读者。人们不仅把它当作“人类知识的总解决”,更视其为最时尚、最有身份感的商品。对一个绅士来说,拥有一套《百科全书》,也就等于拥有了应有的教养和智慧,“这部书使我们几乎不用再读其他任何书”。不仅远在美洲杰斐逊、富兰克林订购了《百科全书》,就连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也有一套。
关于启蒙运动是否影响了法国大革命?法国近代史专家雅克•索雷答案是:“人群中唯一有能力理解并支持启蒙精神的只有开明贵族。”事实上,《百科全书》与后来的大革命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大革命却是它的终结者;在这场狂热的底层运动中,比小册子更简易的传单成为革命时期最流行的印刷品。伏尔泰在一本《关于阅读的可怕危害》的小册子中说:书籍驱除蒙昧,“而蒙昧从来就是控制完美的国家实行监管与保护的工具。”
书籍虽是一种商品,却极其特殊;它既代表物质也代表观念,将精神与物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书籍是最具个性化的。没有任何一种大众商品像书籍这样多样化。从某种意义上,受语言和文化区隔的书籍一直属于小批量生产,男女都爱的畅销书毕竟是少数。
“作为奢侈品,书本从一开始就屈从严格的利润法则和供求法则。”即使《百科全书》从最初的对开本,缩小到了后来的8开本,价格降至1/4,也仍然相当于一般工人将近半年的收入。对书商来说,最好的书是卖出去的书。“1789年以前,所有的出版商一共印制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就像谷登堡时代的《圣经》一样,《百科全书》成为“18世纪最大的生意”,这使启蒙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场传媒革命。
1768年,传媒大王庞库克以超凡的胆略购买了狄德罗《百科全书》的所有版权。在此之前,《百科全书》屡屡遭禁,几乎胎死腹中。路易十五曾下令任何书写或印制反教会反政府文字的人都将被处死。1770年,刚刚印出的6000册《百科全书》就像思想犯一样,被关进臭名昭著的巴士底狱。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破巴士底狱。这座国家监狱当日只关押了7名囚犯(其中一人,即为以色情作家著称的萨德侯爵),而在储藏室里,则堆满了被禁的书籍。人们发现,哲学家们的著作,与大量色情读物、政治诽谤和丑闻类的小册子比邻而居,同声呼气。
(本文节选自《现代的历程》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