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80后农村顺口溜:村子里的顺口溜

80后农村顺口溜:村子里的顺口溜“自留地挣断红肠,生产队磨烂裤裆。”在家里把饭吃的饱饱,到生产队干活休息的好好的,太阳落山一天就算混完了。这说当时生产队里有很多人都是混工分的。(缓:方言,休息。)“出工一窝蜂,收工快如风,回来记个大寨工”。这是当年记讽刺生产队的“大锅饭”。出工的人很多,收工回家跑的比兔子还快,不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天都记十分工。“吃得饱,缓得到,干活全凭阳婆落”

三、顺口溜

现在有一种被老百姓唤作“顺口溜”的语言现象,在中国大地上非常盛行。无论是婚礼上的主持人还是卖十三香的小贩;无论是神秘的酒局还是无聊的侃大山;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平头百姓。许多人都能随随便便来上几句,念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趣味十足。不仅仅活跃了现场气氛,还能让听到的人感受到你的幽默和风趣。

何谓“顺口溜”,是指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易于上口,悦耳响亮,好念好记且幽默诙谐,生动形象。

80后农村顺口溜:村子里的顺口溜(1)

其实,我插队的时候顺口溜已经很流行。人们对人、对事、对物进行评价,或是调侃,或是讽刺,或是笑骂,随口都可以说上几句顺口溜。听上去也觉得土的掉渣,但是细细咂摸咂摸却很有味道。

“出工一窝蜂,收工快如风,回来记个大寨工”。

这是当年记讽刺生产队的“大锅饭”。出工的人很多,收工回家跑的比兔子还快,不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天都记十分工。

80后农村顺口溜:村子里的顺口溜(2)

“吃得饱,缓得到,干活全凭阳婆落”

在家里把饭吃的饱饱,到生产队干活休息的好好的,太阳落山一天就算混完了。这说当时生产队里有很多人都是混工分的。(缓:方言,休息。)

“自留地挣断红肠,生产队磨烂裤裆。”

这是在讽刺挖苦一些社员在自留地干活很是卖力,而给生产队干活能偷懒的则偷懒,能耍滑则耍滑。(红肠:方言,我也不知道是那根肠子)。相同意思的还有“集体地里磨洋工,自留地里放卫星”。

村子里的顺口溜一般都与劳动有关。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喝酒的习惯,而且也没有闲钱买酒喝。上级领导很少到基层,老百姓几年都看不到上级头头,也就免去了“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我给领导敬个酒”的尴尬。

村子里如有红白喜事,也没有七大碗八大碟的酒席。大家围着一大洗脸盆肉烩菜,一人一碗糜子米干饭,大家吃的很高兴。也省去婚礼主持人“太阳出来照西墙,风调雨顺多吉祥。要问大家为啥乐,某某今天娶新娘”的胡咧咧。

在那个没有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的年代,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当贫乏,故人们只能是在嘴上找点快乐。其实,农村向来不缺乏俗语老话。大家把生活之中常见的人或事,归纳到一起形成了诸多的所谓“四大”的顺口溜。这些顺口溜不但非常具体形象,而且念上来朗朗上口,非常的押韵。往往听到一遍就能记住,这也更加有利于流传。

80后农村顺口溜:村子里的顺口溜(3)

“坷垃茬墙墙不倒,嫖头跳墙狗不咬。闺女生娃娘不恼,下雨反穿大皮袄。”这是流传于河套的“四大怪”,河套盖房子所用的土坯(当地老乡称为坷垃),并不是用坯模子扣出来的,而是在麦茬地先灌滿水,水洇下去后,撒上细碎的麦草,再用双马磙子碾压瓷实。然后用直板锹裁成类似于用模子扣出的土坯的形状,晒干后就可以盖房垒墙了。盖房时也没有石头地基,直接在地上起墙。困为坷垃比较大,所以盖房速度也比较快。一般三间房有个三、五天就能盖好,而且十年、八年也不会倒(那里干旱少雨)。

“嫖头跳墙狗不咬”,狗不咬,想必嫖头和女主人相当的熟悉。那时候农村的男女关系相当的乱,已经不足以怪了。

“闺女养娃娘不恼”,这条不知道是那个年代的事。我插队的时候,那里的闺女们已经很检点了,跟男性交往很有分寸了,很少越过红线,让小伙伴们干瞪眼。

“下雨反穿大皮袄”。那是因为当地老乡穿的皮袄都是“白茬子皮袄”,即沒有布面。如果下雨下雪把皮面淋湿,干后皮面就会变的非常干硬而无法穿了。下雨反穿毛朝外,类似于南方的蓑衣,雨水就会顺毛流下去,而皮面不会沾上水。

当然所谓“四大”的顺口溜还有很多,例如:

“四大白”头场雪,二场霜,姑娘的屁股,大面缸。

“四大欢”天上的鹞子,水中的鱼,十七八的姑娘,二岁的驴。

“四大蔫”卸了犁的牛,拴住的猴,咸菜缸里的黄瓜,日了X的毬。

“四大没准”气象站,县医院,宣传部,配种站。

这些顺口溜,都是老百姓根生经验总结而来的,虽然里面有很多低俗的话语,但还是蕴含了人们的智慧。给我们一些新的启迪。

黄叶悄然落,一望万木疏。

欲知故乡事,日报好家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