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令人惊叹的十大遗址,老北京除了王府井
北京最令人惊叹的十大遗址,老北京除了王府井正因如此。北京城带“井”字的地名颇多,什么玉石井、琉璃井、柳树井、三眼井,一、二、三、四井,不一而足。老话说,北京有多少条胡同就有多少口井。北京的井大都是地面浅表井,多数水质不很好。古人描述:“京师水井多苦。而居人饮之,茗具三日不拭,则满积水咸。”旧时北京的住户,都得预备三种水:苦水洗衣服,二性子水(甜中带苦的水)做饭:喝茶才用甜水。当时如果哪地儿打出一口甜水井,一定被视为宝井。
说起早年的北京城,因为是传统古都,不仅皇宫魏然,坛、寺、塔林立,桥多、门多、胡同多,而且水井遍布。
一口口水井,不仅用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还见证了这座城市生活的变迁历史。
据清代资料显示,当时北京城内有701眼井,城外有557眼井,共计1258口。
清代京城百姓用水,基本依靠水井,只有皇家用专人从城西玉泉山运甜水进城,供宫廷使用。
北京的井大都是地面浅表井,多数水质不很好。
古人描述:“京师水井多苦。而居人饮之,茗具三日不拭,则满积水咸。”
旧时北京的住户,都得预备三种水:苦水洗衣服,二性子水(甜中带苦的水)做饭:喝茶才用甜水。当时如果哪地儿打出一口甜水井,一定被视为宝井。
老话说,北京有多少条胡同就有多少口井。
正因如此。北京城带“井”字的地名颇多,什么玉石井、琉璃井、柳树井、三眼井,一、二、三、四井,不一而足。
但比较起来,在国人中最出名的,还莫过于“王府井”。
王府井不光是一口井,它已是“中华第一街”王府井大街的固定名称。这条大街定名于1915年。
为何叫“王府井”呢?
说来,真有点来历。据《燕京访古录》记载,此处建王府最早始于隋唐时代。隋朝燕王府,北平王罗艺的帅府,都曾建在这里。罗艺是唐朝名将罗成的父亲,唐高宗封其为燕王,总管幽州,在此建府居住。
在辽、金时代,王府井一带有些没落,蒙元汗王忽必烈定都北京后,这里又开始兴盛起来,有了“丁字街”的称呼。
到了明代永乐年间,随着紫禁城的兴建,不少达官贵人觉得这地点离皇宫不远不近,纷纷在此修建王府,又因在街旁西侧凿出一口远近闻名的甜水井,吸引了众多人定居。
明朝有人在笔记中记载过这口井,说它“甘洌可用”。
因为府邸成片,这里一度被称“十王府”、王府街。在这条街的大街和胡同中,至今仍有帅府、阮府、空府、霞公府遗址可寻。
到了清代,此处依然是亲王、郡王等权贵的聚居地,有豫王府、状元府、辅国公府等等。大街的两旁,还出现了摊贩和店铺以及一个“官厅”,成为京城有名的闹市区之一。
可见,王府井名称的由来,一是与历代权贵在此兴建众多王府,二是有一口甜水井,二者结合,成名“王府井”。
随着时间推移,王府井的“井”的概念已经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街”。
1915年,北洋政府内政部绘制《北京详图》时,就把这条街分成三段:北街称王府大街;中段称八面槽;南段由于有一眼甜水井而称王府井大街。后来,逐渐用王府井称呼整条街了。
王府大街西侧这口井,据说曾一度被埋没难寻,后在重新修路改造时被发现,对照《乾隆京城全图》中标明的位置,井的确在此。
昔日的“王府井”,是无数老北京记忆中的古都符号。
如今的王府井大街,南起东长安街,北至中国美术馆,全长约1600米,是全球最有名的商业街,是号称“日进斗金”的寸土寸金之地。
北京故宫里饱含血泪的珍妃井,也很有知名度。
“珍妃井”,是一个令人叹息的名字。
井在故宫里,珍妃也确有其人。
这段故事许多人耳熟能详。
无能的光绪帝、阴险毒辣的慈禧、活泼可爱的珍妃,加上那口前人用来汲水消防的古井,就是“珍妃井”故事的全部。
故宫里有100多口水井,但这些水井基本上都是浅层苦水井,是不能作为饮用水源用的。
这些井水虽然不能饮用,,却是宫廷防火灭火的主要水源。在旧时皇宫发生火灾时,太监和宫女重要靠井水灭火。
除了作为消防用水之外,这些水井还能用来清洁灌溉、打扫卫生、浣洗衣物等。
“珍妃井”,位于故宫宁寿宫北端的贞顺门内,原为宫中再普通不过的一眼水井。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入京城,慈禧太后挟持光绪皇帝决定西逃避难。临行之前,慈禧太后将幽禁在景祺阁北小院的光绪帝“珍妃”召至颐和轩,以“珍妃年少,洋人入城,免受污辱”为由,命太监崔玉贵等人将她强行推入贞顺门内井中溺死。
慈禧太后憎恨“珍妃”,主要因为光绪帝不喜欢由她亲自给选定的的隆裕皇后,而宠爱“珍妃”,而且隆裕皇后又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
再加上“珍妃”生活新潮,聪明伶俐,有时不受约束,在政治上还同情并支持光绪皇帝的变法行动,慈禧太后必须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
与八国联军妥协签定《辛丑条约》后,慈禧一行銮驾回京,已故珍妃被光绪帝追封为贵妃。
此时,珍妃的尸体已在井里泡了一年多。慈禧太后自知理亏,命人将珍妃尸体打捞上来,安葬于西陵之崇陵妃园。
珍妃的姐姐瑾妃怀念妹妹,特意在井北怀远堂东间设小灵堂立牌以示哀悼。后来,此井逐渐被称之“珍妃井”。
现今井上的井口石和其中有铁棍锁,都是后来加上用以禁用之物。
除了“王府井”、“珍妃井”名扬天下,老北京还有许多带有传说的古井。
民间流传,说是在北京玉泉山有古井海眼,在大庙下镇着;故宫旁边的北海,也有海眼,在白塔下镇着··· ···
传得最神的是北新桥海眼----俗称“锁龙井”,在北新桥下由铁链镇着;还有崇文门海眼,在护城河桥下由铁龟镇着等等。
北京东直门内大街、交道口东大街与东四北大街、雍和宫大街四街相交的街口,就叫北新桥。
名叫北新桥,实际那里并没有桥。地名与一则民间传说相关。
在传说中,明朝开国军师刘伯温算出了北京城里有几个海眼,一旦打开,都城可能被涌出来的海水淹没。于是刘伯温就找来神兽“江猪”商量。他对“江猪”说:“你先在这里镇着,等我们建好了北京城,这里的桥变旧了,你再出来。到时候我们将重谢你!”
江猪听信了刘伯温的许诺,转身就跳进了这海眼镇守。
江猪跳入海眼后,刘伯温忙对周围的官员和百姓说:“这里以后再也不能叫旧桥了,就叫北新桥吧!不然江猪一出来,老龙王和它一起捣乱,那咱们就不得安宁了!”
此后,原来的旧桥就改名为北新桥,这里的海眼也就永久地安稳下来。
(传说中的锁龙井)
现在北新桥的古井究竟在什么地方?没有人能确定。据说,有上年纪的老北京见过这口古井。
还有传说讲,当年侵入北京的日本鬼子曾想破坏这口锁龙井,结果被其神秘的威力吓破了胆,弃井而逃。就连现代人修地铁,也都对它远远绕行。
在北京颐和园仁寿殿旁,也有一口带有传说的井,名叫“延年井”。
这口水井开凿于1903年,井中的水含有保健矿物质,是慈禧太后及宫廷权贵们用来茶膳的专用水源。
传说这年夏天酷暑难耐,慈禧太后到颐和园避暑。在路上中了暑,到了颐和园就感觉身体不舒服。一日午睡,慈禧做了个梦,梦见仁寿殿旁有一泉眼。醒了后便派人去挖,果然挖出了水。慈禧喝了一碗,顿觉神清气爽,舒畅无比。
太后凤心大悦,认为此井之水能治病延年,便将它定为御用,封名“延年井”。
清朝灭亡后,此井被废弃多年不用。1984年按原样复修供游客观赏。“延年井”三个字。是当代一位书法家题写。
在北京广渠门外大街,有个地点名叫“双井”。
顾名思义,这里应该有两口古井,实则不然。
过去广渠门外是大片的农田地,以蔬菜瓜果居多。其中以姚姓人家的菜园面积最大,有四十多亩。菜园里有两口水井,相距只有二十多米,一个在西北,一个在东南。又因菜园的南侧有一条乡间大道,进出广渠门的行人多从此经过,并在井旁的大柳树下歇脚,于是将这里称为“双井”。
而具体知情者说,双井并非指两口井,此地共有三对六口水井。
日月如梭,沧海桑田。老北京靠地表浅水井生活的年代早已过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改善北京城市用水功能,南水北调,修库挖渠,打深水井,修得自来水管道通向四面八方、千家万户,老百姓吃水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彻底解决。
而历史悠久的一口口古都古井,有的被保留下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