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辩解袭人没来,再论袭人贵妇省亲
王熙凤辩解袭人没来,再论袭人贵妇省亲其实这也不是疑问。别的姨太太,不管是称为“姨娘”、“姨奶奶”也好,还是只有个“姑娘”名分的屋里人也好,总是公开的、发了红头文件的、有名有分的。薛蟠收房香菱,不是“摆酒请客的费事”,热闹过一番吗?贾琏收房平儿,是在凤姐打发了他两个屋里人的情况之下,而且有名无实,当然更要在名义上、要公开地宣扬一番。唯一的疑问是王夫人命王熙凤“酌量去办理”。既然已有成例,为什么还要“酌量去办理”?所以对于花家来说,袭人就是“贵妇”!所以当王熙凤吩咐周瑞家的时,她说“你们自然也知道这里的规矩的,也不用我嘱咐了”——是“这里的规矩”,不是为袭人专设的规矩。所以周瑞家的回答王熙凤:“都知道。我们这去到那里,总叫他们人回避。若住下,必是另要一两间内房的”——袭人这样规格的回娘家是第一次,周瑞家的为什么“都知道”、“总叫”、“必是”?因为她有跟别的姨太太出门回娘家的经验,这次不过是照章行事罢了。
不是王熙凤把袭人回娘家,操办成了“贵妇省亲”,而是袭人探母,根本就是“贵妇省亲”。
“省亲”这个词,在《红楼梦》里,多指元春回贾府的那次。贾府是国公之府,金马玉堂,为什么接一个出嫁的姑奶奶回家看看,就要这样大的排场?为什么爹妈奶奶见了女儿孙女,反而要下跪迎接?为什么女儿回到同城的娘家,却连住一晚都不可以?为什么准备了一年多的女儿回娘家,却只能在半夜进行?……
因为地位悬殊。元春嫁的是皇帝,她的身份是贵妃。而贾家,平时耀武扬威的贾家,在皇帝面前,不过是个“微臣”,是类似于奴才的下等人。
同样的道理。袭人这时已经做了宝玉的不公开的屋里人,享受着姨娘的待遇,算是国公府里的姨太太了。而她的娘家花家,虽然“整理的家成业就,复了元气”,了不起是个小康人家,和贾府仍旧是天壤之别。
所以对于花家来说,袭人就是“贵妇”!
所以当王熙凤吩咐周瑞家的时,她说“你们自然也知道这里的规矩的,也不用我嘱咐了”——是“这里的规矩”,不是为袭人专设的规矩。
所以周瑞家的回答王熙凤:“都知道。我们这去到那里,总叫他们人回避。若住下,必是另要一两间内房的”——袭人这样规格的回娘家是第一次,周瑞家的为什么“都知道”、“总叫”、“必是”?因为她有跟别的姨太太出门回娘家的经验,这次不过是照章行事罢了。
唯一的疑问是王夫人命王熙凤“酌量去办理”。既然已有成例,为什么还要“酌量去办理”?
其实这也不是疑问。别的姨太太,不管是称为“姨娘”、“姨奶奶”也好,还是只有个“姑娘”名分的屋里人也好,总是公开的、发了红头文件的、有名有分的。薛蟠收房香菱,不是“摆酒请客的费事”,热闹过一番吗?贾琏收房平儿,是在凤姐打发了他两个屋里人的情况之下,而且有名无实,当然更要在名义上、要公开地宣扬一番。
只有袭人没有。“以后凡事有赵姨娘、周姨娘的,也有袭人的,只是袭人的这一分,都从我的分例上匀出来,不必动官中的就是了”。她只享受待遇,没有公开的身份确认。她的月钱、衣物、首饰、赏赐都比照姨娘的标准,但她没有姨娘或姑娘的称号,而且还要有意地瞒着贾母贾政。
所以在出门回娘家这件事情上,是可丰可俭、可奢可省的。
所以王夫人命王熙凤“酌量去办理”——“酌”的不是袭人该享受什么规格的待遇,而是如何在不惊动贾母贾政的情况下,让袭人享受她该有的待遇。
王熙凤“酌量”了。以姨太太的标准回娘家,才不丢贾府的人。而贾政不管这些小事,而贾母深居内宅,早已放手管家权。这样的“贵妇省亲”,还不至于惊动了他们。
所以,袭人的回家探母,就成了“贵妇省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