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漫长的告别书评(漫长的告别读后感)

漫长的告别书评(漫长的告别读后感)在文风上,两部作品都比较华丽,《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盖茨比也有理想化的倾向,把失去的爱情和爱人理想化,为了重新寻回,不惜做见不得人的买卖获得巨大财富,然后打造一场场欢宴只为让过去的爱人注意到。同样的,受村上春树推崇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上就更为贴切真实。因为更真实的世界是,人总有懦弱、摇摆、不坚定的时候,会呈现自己弱点的一面。但马洛的形象却十分完美,当然在作者叙述的时候,有时候故意表现出主人公的孤独和忧伤。但在我看来这种孤独和忧伤恰恰成为作者美化这个硬汉侦探的装饰品,因为孤独和忧伤在文学中常常给人以美的感受,就像寂寞长夜里的皓月一样,也是那么孤独、忧伤,但同时又是那么的美。马洛的完美,以及为他所做的装饰,让人感觉不那么真实。这种不真实的感觉削弱了作品的文学力量。

漫长的告别书评(漫长的告别读后感)(1)

看完了《漫长的告别》,这本备受村上春树推崇的长篇小说。回想一下,它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似乎很少。除了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确和生动之外,也间或有淡淡的忧伤弥漫在词句之中。

书的主人公马洛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硬汉,倔强,懂得生存的法则,能一眼看穿世人背后恶的一面,却又多情好义,为了仅仅见过数次面的朋友两肋插刀,甚至不惜被警察殴打,遭受牢狱之灾,出狱之后依然冒着生命危险寻找友人被害的真相。

等到发现友人利用计谋骗过当局、甚至也骗过自己之后,马洛却与这段情谊做了告别。让他产生这种念头的原因,或许是在寻找真相过程中,遇到的那种为了自己的生存利益背弃曾经的爱人、诺言以及美好愿望的想法和行为。

马洛这个人物,我觉得十分理想化,这个理想化不同于很多小说中人物的理想化。它不是一种对于某种观念的执着,而是体现在行为的理想化。马洛面对任何强大敌手,如警察局长、流氓头子、报业大亨的时候都表现得异常的强势,不为对方留情面。这种强硬,在小说中没有交代背景和原因,让人有些莫名。

因为更真实的世界是,人总有懦弱、摇摆、不坚定的时候,会呈现自己弱点的一面。但马洛的形象却十分完美,当然在作者叙述的时候,有时候故意表现出主人公的孤独和忧伤。

但在我看来这种孤独和忧伤恰恰成为作者美化这个硬汉侦探的装饰品,因为孤独和忧伤在文学中常常给人以美的感受,就像寂寞长夜里的皓月一样,也是那么孤独、忧伤,但同时又是那么的美。

马洛的完美,以及为他所做的装饰,让人感觉不那么真实。这种不真实的感觉削弱了作品的文学力量。

同样的,受村上春树推崇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上就更为贴切真实。

在文风上,两部作品都比较华丽,《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盖茨比也有理想化的倾向,把失去的爱情和爱人理想化,为了重新寻回,不惜做见不得人的买卖获得巨大财富,然后打造一场场欢宴只为让过去的爱人注意到。

待到两人重见以后,却慢慢发现过去那位娇滴滴的爱人的生命是建立在金钱世界的基础上,万事都要符合自身的利益才可以,追求爱情和真实生活只是一时的任性和冲动,最终都会退缩到那个浮华、空虚但稳固的上流阶级的壳里,直到最后一刻盖茨比或许才明白,是什么摧毁了自己这么多年的奋斗和念想。

相比《漫长的告别》里马洛的理念,《了不起的盖茨比》对这个世界的冰冷和带给人的伤害描述得更为丰满,主人公的行为也更为符合常理,更为落地,背后有真实的逻辑支撑。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描写也十分的精准和生动,对人性的把握也更为贴切、真实,或许《漫长的告别》是侦探题材的原因,必须在一个侦探故事的框架里施展拳脚,而不像《了不起的盖茨》的题材那样更符合故事的主旨、人物的行为性格。

很好奇为什么村上春树把这两部列为三本极为推崇的书中的两本,或许把《漫长的告别》列入其中只是私人兴趣的缘故,也或许是我的迟钝,不能了解作家的心意,不能充分体会到作品的好处。

至于村上春树推崇的第三本书《卡拉马佐夫兄弟》,从我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本巨著是无与伦比的杰作,不管你同意不同意,或者你看没看见,它都如同一座高山矗立在文学世界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