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学会高情商说话提升你的人格魅力,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培养独立型

学会高情商说话提升你的人格魅力,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培养独立型思维转换-重构你的思维定式01史蒂芬·柯维在领导理论,家庭与人际关系,个人管理等领域久负盛名,他的思想成就,可以媲美德鲁克、卡内基、杰克·韦尔奇、巴菲特中的任何一位,而且他在一生当中,至少见过30多位全世界的领袖,帮4个美国总统做过辅导。单独看这七个习惯,我们可能都听说过,似乎没什么特别,但是作者把这七个习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告诉我们哪些习惯对应个人领域的成功,哪些习惯对应公众领域的成功,哪些习惯可以让我们从依赖型人格变成独立型的人格,哪些习惯可以让我们从独立型人格变成互赖型人格,这七个习惯相互之间还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读懂了以后更容易付诸实践。这本书被誉为美国企业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圣经”,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向俄罗斯公民大力推荐阅读这本书,他希望俄罗斯能够出现这样伟大的思想家。

内容简介

  • 前言
  • 思维转换-重构你的思维定式
  • 七个习惯的基本结构
  • 培养独立型人格的三个习惯
  • 培养互赖型人格的三个习惯
  • 不断更新
  • 结语

前言

召吾全民共享,从共享知识开始!大家好,我是召吾大叔,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叫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音频超过30M,无法上传,需要的朋友请留言索取,或者到召吾大叔的音频专栏收听)

这本书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入选《时代周刊》“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

史蒂芬·柯维在领导理论,家庭与人际关系,个人管理等领域久负盛名,他的思想成就,可以媲美德鲁克、卡内基、杰克·韦尔奇、巴菲特中的任何一位,而且他在一生当中,至少见过30多位全世界的领袖,帮4个美国总统做过辅导。

单独看这七个习惯,我们可能都听说过,似乎没什么特别,但是作者把这七个习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告诉我们哪些习惯对应个人领域的成功,哪些习惯对应公众领域的成功,哪些习惯可以让我们从依赖型人格变成独立型的人格,哪些习惯可以让我们从独立型人格变成互赖型人格,这七个习惯相互之间还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读懂了以后更容易付诸实践。

这本书被誉为美国企业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圣经”,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向俄罗斯公民大力推荐阅读这本书,他希望俄罗斯能够出现这样伟大的思想家。

01

思维转换-重构你的思维定式

· 思维定式

在我们学习这七个习惯之前,先要了解一个基本概念,叫做思维定式。

这本书可以和我们之前讲过的《思考,快与慢》结合起来看,《思考,快与慢》里面说,我们的大脑里的系统1反应比较快,它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让我们的生活更简化。我们今天讲的这本书,把套路解释为惯性思维,也叫思维定式

下面这张图,相信很多人都看过。

学会高情商说话提升你的人格魅力,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培养独立型(1)

美女的脖子是老人的嘴

教授先把一张老太太的图给第一组的学生看,再把一张少女的图给第二组的学生看,看完以后把这两组学生集中起来,给他看上面这张图,问他们这个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个就是锚定效应,第一组的人就说这是一个老太太,第二组的人说这是一个少女。

这个实验揭示一个现象,当你脑子当中被植入了一个预先的概念的时候,你就很难做出客观的判断,因为你有自己的思维定式。所以如果你不能够对自己的思维定式进行反思和改进的话,你就会永远生活在既定的节奏和循环当中,这就是很多人的人生其实没有太多改变的原因。

· 思维转换

史蒂芬·柯维给出了一个自己进行思维转换的例子。在地铁里有两个孩子很吵闹,小孩的爸爸也不管,史蒂芬柯维就很生气,跟那个爸爸说:你管一下你小孩,公共场所别这么吵。那个爸爸就突然反应过来说:哎哟,对不起,孩子的妈妈在一个小时以前刚刚去世,我们从医院出来,所以现在可能孩子跟我一样,有点手足无措,很抱歉。

史蒂芬柯维听到这句话之后,立刻进行了思维转换,从愤怒就变成了同情,然后向对方道歉,这就是在重构思维定式。

那么我们需要以什么为中心来构建我们的思维定式呢?如果我们仅仅以生活中的一部分为中心的话,我们的生活就会逐渐地跑偏。一个处处都以事业为重的人,可能会失去自己的家庭;而一个事事都以家庭为重的人,可能会影响自己的事业;一个人总是追求自己个人的独立,他就会失去跟他人的协同,这些都会妨碍我们享受精彩的人生。

史蒂芬·柯维认为这个中心应该是个不变的东西。他举了灯和灯塔的例子,灯塔是永远不变的,而这个不变的灯塔就是原则,我们要以原则为中心来构建我们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思维定式。

学会高情商说话提升你的人格魅力,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培养独立型(2)

照亮你人生的方向

那么什么是我们的灯塔呢?灯塔的作用就是指明方向,所以我们的灯塔就是我们人生的方向,我们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02

七个习惯的基本的结构

这七个习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对应个人领域的成功,有三个习惯:积极主动、要事第一、以终为始,第二部分对应公众领域的成功,也有三个习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最后一个习惯叫不断更新,保证我们不断地螺旋式上升。这就是七个习惯的基本的结构。

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当中,有三个阶段。

依赖期——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你得为我的成败得失负责。依赖期的人还没有长大,他还是一个孩子,和年龄无关。

独立期——以“我”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负责;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权选择。

从依赖期转换到独立期,实现的个人领域的成功,要学会三个习惯:积极主动、要事第一、以终为始。

互赖期——以“我们”为核心,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合作;我们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实现共赢。

从独立期转换到互赖期,实现的是公众领域的成功,要学会三个习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

03

培养独立型人格的三个习惯

我们先学习个人领域的三个习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然后从依赖型人格变成独立型人格。

积极主动

第一个习惯叫做积极主动,中国人对这个词绝对不会陌生,但我们不一定真的懂得什么是积极主动。

首先,我们不要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力。

我们有三种决定论决定着我们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人。

第一个叫基因决定论,我基因就这样,我天生就暴脾气。

第二种叫心理决定论,我小时候我爸就是这么揍我的,所以我有暴脾气。

第三种叫环境决定论,身边坏人太多了,我不这样我活不下去。

这三种决定论全部都是把责任向外推,核心都是因为我受到了刺激,所以我产生了这样的回应。

史蒂芬·柯维认为他人生当中最大的发现,就是从刺激到行动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空间叫做“选择”。

《活出生命的意义》那本书的作者弗兰克尔,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发现:人类最终极的自由,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状况,你作为一个人永远都拥有选择的权利。

罗斯福夫人讲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伤害你,除非你同意。如果你不把伤害你的权力交给别人的话,他们是没法伤害到你的自尊、没法伤害到你的内心的。

史蒂芬·柯维认为,你必须得能够坚持有选择。

有选择这件事情需要有四件东西支撑: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志。有这四个东西,你才能够真的做到不会轻易地放弃选择的权利。

但是要注意,这个选择是理性的选择。你看到两个人打架,你选择给其中一个人递刀子,那就不是理性的选择,也就谈不上积极主动。通常我们应该先劝架,而不是火上浇油。

其次,要选择做影响圈的事。

我们的人生当中有一个影响圈,有一个关注圈,影响圈就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行为能对它产生影响,关注圈是你只能关注、评论,但是你的行为对它没影响。

一个积极主动的人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影响圈,而不是关注圈。但并不是说关注圈就不要关注了,关键是要搞清楚自己的主战场在哪里,不要在其他地方浪费子弹。有很多人喜欢当吃瓜群众,吃着吃着就把瓜当主食了。

以终为始

第二个习惯叫做以终为始,就是是我们应以原则为中心,指导我们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并始终牢记灯塔的位置,使自己不致偏离航向。

斯蒂芬认为任何事物都需经过两次创造,一次在头脑中,一次在实际中。

你要建造一栋高楼大厦,大脑中先有构思,才能绘制图纸进行建造。

我们的人生也需要两次创造,先在头脑中设定人生的前进方向,作为人生的灯塔,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如果我们忽略了大脑中创造这一步,每天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我们的人生没有方向,就很难活出生命的意义。

细化到每一件事,都需要先明确我们的目标,也就是终点,然后开始去做,这就是以终为始。

我们以旅游的例子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以终为始。

你想出去旅游,首先你自己的大脑要构思,想去哪里旅游,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景点,也可以是一类景点,比方说你要去北京环球影城,或者去北极看熊,去爬山,或者去看看大海,有一个具体的目标,然后你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旅行。

有人可能会说,我旅游就是没有具体目标,走到哪里玩到哪里。那我问你,你为什么要旅游,为了打发时间,或者放松心情?你一定有某些想法,才会做出旅游这件事,你为什么去旅游的原因,就是你的目标。

假如说你要从上海开车去北京,正确的路线是先向西,再向北,你可以先到南京,或者合肥,或者武汉,然后向北到达北京,但是如果你开到开到广州,或者开到西双版纳去了,就完全偏离了北京的方向。所以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要向着目标前进,发现偏航要及时调整。

当然,目标确定了以后,是可以更改的,但是小目标的更改要和更高一级的目标保持一致,你发现把车开到了西双版纳,索性就不去北京了,你旅游的目的是为了放松心情,在西双版纳看看也不错。

要事第一

第三个习惯叫做要事第一。我们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多重责任,永远都有干不完的事,要想我们的人生更高效,就要学会要事第一。

· 生命中的大石头

很多人应该都知道这个实验,网上也可以找一下这个视频。给你一个瓶子,一些大石头,一些小石头和一些沙子,如果先放沙子,再放小石头,最后放大石头,就会有大石头放不进去。如果反过来放,先放大石头,再放小石头,最后放黄沙,就可以全部放进去。大家可以在家里陪孩子做一下这个实验,理解更深刻。

这个实验是一个关于人生的比喻,大石头代表我们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事情,小石头代表一般的事情,沙子代表无关紧要的琐事。

我们在生活中有特别多的人就是被大量的小石子甚至沙子占据了,每天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在关注圈,对我们人生来说没什么意义。

所以要事第一,就是我们要优先处理重要的事情,把不重要的事情先放在一边,完成了重要的事情,再去做不重要的事情。

· 时间管理

我们把日常需处理的事务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两个维度分为四个象限: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你会感到很疲惫,效率还很低。

学会高情商说话提升你的人格魅力,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培养独立型(3)

我们通常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处理紧急的事,令我们陷入焦虑状态。一旦有了空闲,我们又把时间毫无知觉地投入了不重要又不紧急的关紧要的琐事。

重要的事情又有紧急和不紧急两类,我们通常认为应该优先处理重要紧急的事,但是史蒂芬·柯维认为我们应该优先处理重要不紧急的事。

这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因为缺乏紧迫感,常常就被我们一拖再拖,最后变成重要紧急的事,倘若重要的事在不紧急的时候就处理好,就不会变成重要紧急的事。

· 角色管理

理解了什么是要事第一,就要想办法把它付诸实践,角色管理是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方法。

首先,列出我们的个人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工作角色等等。

然后写下每个角色这一周或者一个月的任务,尽可能保证它们与你人生的方向一致。

最后勾选出每个角色你认为重要的事情,优先完成它们。

· 责任授权

如果我们需要获得更多的时间来处理更多重要的事,就要学会授权。但是很多人授权出去就总是失败,授权给谁都不能成功。

授权分两种类型,指令型的授权和责任性授权。

指令性授权就容易失败,看起来是授权了,但别人做什么事你都要指挥,最后的结果是被授权的人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你和他都很累,但是事不一定干得好。

责任型授权更容易成功,因为能调动他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责任性授权要讲清楚五件事:预期成果,指导方针,有哪些可用的资源,责任归属,奖惩规则。这五件事一件一件地写下来跟对方进行充分沟通,才能够让这个授权变得更加有效,你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做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

学会了“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这三个习惯,我们基本上可以从一个依赖型人格变成一个独立型的人格,因为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时间,有自己的选择,集中精力做影响圈的事,从而实现个人领域的成功。

04

培养互赖型人格的三个习惯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公众领域的三个习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然后从独立型人格变成互赖型人格。

· 情感账户

互赖的意思是说我们和他人发生情感上的连接,对应的一个概念叫做“情感账户”,和银行账户的概念类似,你向账户里面存得多,你就可以取得多,你要是只取不存,那账户里面很快就没钱了。

我们举一个夫妻之间的情感账户的例子。夫妻刚开始在一起的时候,情感账户里面都有余额,但是时间长了,逐渐为一些琐事发生争吵,就是不停地从情感账户中取钱。有些夫妻在取钱的时候,也在不停地存钱,比如说不吵架的时候关心对方,为对方付出,情感账户里的钱就越来越多,偶尔的争吵也不会让账户枯竭。有些夫妻就一直吵,一直取钱,直到其中一个情感账户没钱了,感情就破裂了,两个人的情感账户都没钱了,就离婚了。

我们对父母,对孩子,对身边所有的人都有情感账户,要保持情感账户充足,不能一直取钱。

中国有句古话叫“坐吃山空”,你情感账户再有钱,一直取,总有取完的一天。就像我们小时候学的数学题一样,一个池子里一边进水一边放水,进水量和出水量一致,可以保持池子里面的水量不变;进水量大于出水量,池子里的水就越来越多;进水量小于出水量,池子里的水就会越来越少;堵住出口,池子里的水会保持不变甚至越来越多。

所以我们要投资情感账户,要让情感账户里的钱越来越多,有一些基本方法,例如你要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要有共情的能力,注意社交的细节,遵守承诺,保持正直诚信,勇于道歉等等。

双赢思维

第四个习惯叫做双赢思维,需要双方都从中努力,既要顾及他人利益,以维持合作关系,同时也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轻易退缩,双方需要进行真诚的沟通、理智且适度的后退,以达成的确令彼此都满意的成果。

和双赢思维相对的一个概念就是零和博弈,不是你死就是我王(召吾大叔姓王),双赢思维就是非零和博弈,大家都能获益。中国一直提倡多边主义,就是要实现双赢、共赢,很多国家坚持单边主义,就是缺乏双赢思维。

我们上次讲《思考,快与慢》的时候提到过,那是美国人写的书,畅销全球,但是感觉美国政府高层就没看过这本书,做出很多非理性决策。今天讲的这本书也是美国人写的,但是美国政府就一致坚持零和博弈,严重缺乏双赢思维。

双赢思维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包含了很多内容。史蒂芬·柯维在晚年的时候专门写过一本书叫做《第3选择》,把所有的七个习惯浓缩在一块儿,那本书的核心就是怎么样去达成第三选择,实现双赢的结果。

双赢思维的前提是你和对方要有足够的互信,情感账户里的余额要充足。

· 搁置争议

双赢思维里有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如果不能够达成双赢,我们宁肯选择不合作。俗语说,买卖不成仁义在,实在不能达成双方都满意的合作时,放弃这次的合作,是一种理智的、避免各自受损的好方法。这一次累积的情感账户额度,可能在下次合作中用得上。

邓小平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就是一种双赢思维。反观这次的俄乌军事冲突,根源就是在苏联解体后,北约五次东扩,耗尽了俄罗斯对北约的情感账户中的余额。倘若一开始北约能够维持现状,对双方可能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知彼解己

第五个习惯叫做知彼解己,这一条讲的是沟通,就是你要先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你。

· 自传式回应

我们大部分人在沟通的时候并不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沟通学里边的一个研究数据,就是当一个人听别人说话的时候,通常3秒钟之内,脑子里边就已经开始想我应该怎么回应他,没有了解到具体情况就随便地给出意见,这是一种自传式的回应。别人跟你说个事,你就要进行价值判断,回应说你是不是傻呀,这事也能干,你这样做水平太低了;或者好为人师,以个人生活经验指导他人,你应该这样,你为什么不试试那个呢,自以为是地对别人评头论足。

· 移情式聆听

自传式的回应不是有效沟通,我们要学会移情式的聆听。移情式聆听需要有共情的能力,聆听者要代入倾诉者的角色,感同身受地了解对方此番谈话的真正目的,并掌握准确清晰的事实,再通过对倾诉者情感的客观反馈,来实现真实有效的沟通。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说出对方的感受,而不要判断。

心理学上有一个“罗密欧和朱丽叶效应”,还有一个“禁果效应”,就是你越不让他干他就越想干,沟通的时候也要注意这种现象的发生。

一个人向你倾诉的时候,他是有所戒备的,如果你给他自传式的回应,直接告诉他这个事很傻,不能这么干,你应该怎样怎样,他就很可能产生逆反情绪。如果只是说出对方的感受,他可能更容易从另一个维度来看待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书里面有具体的例子,大家可以看一下。说出对方的感受也有一定的技巧,对他要有一定的暗示和引导,其实也是一种套路。

总之,移情式聆听会让对方感觉到你尊重他,然后会一步一步地向你敞开心扉,更容易了解并接受你的想法。

统合综效

第六个习惯是统合综效,史蒂芬·柯维说大自然就是统合综效最典型的结果,树、草、动物、微生物在一起发挥了最好的一个效能,这是大自然的能力,所以我们和他人之间要能够达成统合综效,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创造性地合作。

· 沟通的三个层次

史蒂芬·柯维把沟通分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互相提防,一般的沟通都是从互相提防开始的,是一种零和博弈的思维,生怕吃亏上当,所以大家有所保留、互相试探;第二个层次是互相尊重,双方都有一定的妥协;第三个层次就是统合综效,实现双赢。

学会高情商说话提升你的人格魅力,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培养独立型(4)

遇到分歧时,不应先急着对抗,要知道你给出的选项可能不是最佳的,要有信心能找出双方都满意的第三选择。用开放、创造的眼光重新审视面前的问题,化阻力为动力。所以在沟通的过程当中两件事很重要,第一个是尊重差异,第二个是调动创意。

当你看到别人跟你的意见不同的时候,你要去了解一下他的想法,这就是统合综效的第一步。当你能够尊重差异的时候,对方才能够愿意跟进,才有机会一块儿创造一种更好的方法,才能够真的达到统合综效。

这次的俄乌军事冲突期间,双方第一次谈判就属于沟通的第一个层次,互相提防,谁也不相信谁,肯定谈不拢,第二次谈判就有很大进步,见面的时候双方成员依次握手,最后就真的取得一些共识,这个就从第一个层次向第二个层次过渡了,希望下一次的谈判能够实现统合综效。

学会了“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这三个习惯,我们基本上可以从一个独立型人格变成一个互赖型的人格,可以跟别人一起合作共赢。

不断更新

第七个习惯叫做不断更新 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才能确保我们能够成熟而灵活地运用前面所讲的六个习惯。

· 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四个层面

史蒂芬·柯维将自我提升和完善的方法梳理成四个层面,以方便我们具体施行。有三个属于个人层面:身体、精神、智力,一个属于公共层面:社会或情感。

关于身体的建议——健康饮食、充足休息、定期锻炼。

关于精神的建议——追求更高级的认知能力,欣赏优秀的文学或音乐作品、与大自然相处、思考与独处。

关于智力的建议——保持成长型心态,不断学习,缩小自己的认知盲点象限。

关于社会或情感的建议——不需要特意花费太多精力,在日常与他人交往中保持警醒,多换位思考,经常向情感帐户里面存钱。

· 平衡四个层面的更新

这四个层面都很重要,不能只关注某一个层面,就像我们在一开始讲思维定式的时候说到,我们不能只以生活中的某一方面为中心,要以原则为中心,用灯塔指引我们人生前进的方向,所以史蒂芬·柯维强调,我们应该平衡好四个层面的更新进度,共同推进。

结合之前的六个习惯,要实现稳定而卓越的进步,史蒂芬·柯维告诉我们一个诀窍——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去实现“个人领域的成功”(从身体、精神、智力这些个人层面的可操作事项出发),这是培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关键。

结语

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是我们潜意识的表现,在我们思考之前就已经开始条件反射。

要改变现有的习惯,或者养成一个新的习惯是相当困难的。有的说改变习惯需要21天,还有1万小时理论,无论你用什么理论、什么方法,万变不离其宗,大概有以下五个步骤:学习、理解、认可、实践、坚持。

有很多不爱学习的人总是排斥别人的理论、方法、经验,觉得那些都是没用的心灵鸡汤,就是在靠着现有的思维定式在看问题。如果我们不学习,就很难认识到自己思维定式的缺陷,就无法根据我们人生的方向来重构思维定式。

仅仅学习还不够,我们要理解所学到的知识,很多时候我们只学到皮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到最后要么误用,要么不认可。

要把一个新的知识点付诸实践,我们必须先认可这个知识点。我们在召吾一点通的《认知失调》里面讲过,我们做自己不认可的事,会产生心理上的不舒适感,也就很难养成习惯。

习惯表现出的是行为,所以只是在大脑里面想是不够的,一定要实践,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最后就是要坚持,一遍一遍地做,让大脑和身体接纳这个行为,久而久之变成一种习惯。

养成一个习惯很难,养成全部七个习惯更是加难上加难,我们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否则很容易陷入完美陷阱,因为太难了,索性我什么都不做。

召吾大叔建议大家去读一本书叫做《福格行为模型》,里面有个微习惯的方法,先从最简单事做起,再逐渐养成习惯。

好的知识不一定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逐渐吸收这些知识,通过实践和坚持把这些知识内化,变成我们个性中的一部分,个人的价值得到提升,这些知识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人生。

这本书的核心是教我们如何把自己的独立人格调动出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同时跟社会产生联结,产生一种互赖的关系,从而让我们的人生更丰富、更美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本书就分享到这里,如果您对这本书感兴趣,请转发给您关心的人,您的举手之劳,可能改变TA的一生!

一本好书往往浓缩了作者一生的心血,读书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内容,可以自行购买本书进行深度阅读。谢谢大家收看!

召吾全民共享,从共享知识开始!

召吾讲书

Call Me Make Your Life Better

“召吾” 让生活更美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