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韶关南雄珠玑古巷,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

韶关南雄珠玑古巷,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舍利石塔;珠玑巷内有一座特别的元代舍利石塔,立于珠玑巷中门楼北约50米处的古井上。石塔为平面八角形,7层,实心,用红色砂质岩雕刻。垒叠而成。通高3.36米,基层直径1.2米,高24厘米。第一层为莲花座八角柱体,柱上刻有"四大天王"浮雕,并刻有"元至正庚寅孟冬十月(1350),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高59厘米。第二、三、四层高分别为38、40、40厘米,均为莲花座平面八角形。第五、六层高分别为30、40厘米,均为覆莲花座鼓形塔身,刻有浮雕佛像。第七层高35厘米,莲花座鼓形塔身。塔顶为宝葫芦,高30厘米。该塔造型奇特,雕刻粗放,佛像栩栩如生。珠玑石塔;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为八角七级实心幢式石塔。全塔用17块红砂岩石雕刻成形后垒叠而成,高3.36米。基座为八角形,置于一古井之上,第一层为莲花座,座上的八角柱体有四大天王像浮雕和刻有“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

珠玑巷,原名敬宗巷 位于广东韶关南雄市珠玑镇珠玑村,明末屈大均著《广东新语》云:"珠玑巷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予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珠玑巷是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有"广东第一巷"之誉。

韶关南雄珠玑古巷,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1)

珠玑巷由唐敬宗易名得名,但它的开始兴旺则还在李湛之前,其兴衰与玄宗时开挖的梅关古道密切相关。唐敬宗即位百余年前,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开凿大庾岭梅关,把一条崎岖难行的山径开通为能通车马的大道。从那时起,梅关道由此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使南北交通顿时通畅,成为岭南最重要的通道,而依踞梅关道的珠玑巷也夹道成镇,古代称沙水镇,成为南来北往旅客的歇息地,上升为大庾道上最重要的驿站 。

韶关南雄珠玑古巷,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2)

由于珠玑巷离古时县城近15公里,距离大庾岭近2.5公里,正好是南下北上的过客路途歇脚处。南下的赶路人从大庾岭过梅关,再走25公里的路到珠玑巷,正好是一日脚程,恰好在日薄西山时分抵达珠玑巷。北上的赶路人从南雄起程行15公里到珠玑巷,如果当日上梅关,在天黑前不一定能翻过大庾岭,因而也暂住下来。所以从盛唐开元而始,尤其是明、清时期,南来北往路过珠玑巷的商旅、挑夫"日有数千",直到清末粤汉铁路修筑之前,这条路载着珠玑巷兴旺了1000多年 。

韶关南雄珠玑古巷,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3)

驷马桥;珠玑巷南起沙水村的驷马桥,北至凤凰桥,梅关古驿道南北穿巷而过。全长1500米,宽三四米,鹅卵石路面。珠玑巷现有三街四巷,即珠玑街、棋盘街、马麒街和珠玑巷、黄木巷、铁芦巷,棘巷。建有北、中、南三个门楼。北门楼(珠玑街门楼)位于珠玑巷北端,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早塌。中门楼(珠玑楼)位于珠玑巷中段,原为翔凤坊之楼,早塌,清乾隆十二年(1747)重修,石匾题名"珠玑楼"。门楼中心有一长方形青石匾,刻有"珠玑古巷,吾家故乡"8个大字,落款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第三师副师长蒙志,民国十八年二月中瀚。"南门楼位于珠玑巷南端,清代乾隆年间建,拱门上有民国16年(1927)重修时镶的石匾,上刻"珠玑古巷"四字。

韶关南雄珠玑古巷,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4)

舍利石塔;珠玑巷内有一座特别的元代舍利石塔,立于珠玑巷中门楼北约50米处的古井上。石塔为平面八角形,7层,实心,用红色砂质岩雕刻。垒叠而成。通高3.36米,基层直径1.2米,高24厘米。第一层为莲花座八角柱体,柱上刻有"四大天王"浮雕,并刻有"元至正庚寅孟冬十月(1350),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高59厘米。第二、三、四层高分别为38、40、40厘米,均为莲花座平面八角形。第五、六层高分别为30、40厘米,均为覆莲花座鼓形塔身,刻有浮雕佛像。第七层高35厘米,莲花座鼓形塔身。塔顶为宝葫芦,高30厘米。该塔造型奇特,雕刻粗放,佛像栩栩如生。

珠玑石塔;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为八角七级实心幢式石塔。全塔用17块红砂岩石雕刻成形后垒叠而成,高3.36米。基座为八角形,置于一古井之上,第一层为莲花座,座上的八角柱体有四大天王像浮雕和刻有“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元至正庚寅孟冬”等字;第二层至第四层均为莲花座,八角柱体遍刻浮雕佛像;第五层为莲花座,鼓形身刻人头像和莲花图;第六层为覆莲座,八角柱体刻佛像;第七层为莲花座鼓形身。塔刹为葫芦形。该塔是广东为数不多的有绝对年号可考石塔之一,1984年加建塔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