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平塘县红色革命故事:红色传承上海忻平

平塘县红色革命故事:红色传承上海忻平一百年前的1920年是个关键年份。2月陈独秀南下寓居老渔阳里2号就是今天南昌路100弄2号。后《新青年》编辑部也随迁至此。在此发起初建了中国共产党,实际上发挥了临时党中央和联络中心的作用。因此,老渔阳里被誉为孕育党的“秘密花园”。20世纪初,在共产国际领导下,世界各国纷纷建立共产党。1920年列宁起草《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支持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制定共产党在民族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策略。在救亡图存时代主题下,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从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到建党实践,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2020年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老、新渔阳里发起和初建的百年纪念之年,明年是中国共产党正式创建一百周年。2016年7月1日,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书记指出的建党时奋斗精神就是建党精神与宗旨,核心是“立党

【编者按】

第二届“初心论坛”于9月17日、18日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贯彻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宣传党的光辉历史、奋斗历程和所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深入宣传党的初心使命和自诞生以来所形成的一系列精神财富,更好地为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凝聚智慧和力量。

论坛分为开幕式、主旨报告会、交流总结会和圆桌会议等多个环节,政协头条为读者呈现其中的精彩发言。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

平塘县红色革命故事:红色传承上海忻平(1)

2020年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老、新渔阳里发起和初建的百年纪念之年,明年是中国共产党正式创建一百周年。2016年7月1日,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书记指出的建党时奋斗精神就是建党精神与宗旨,核心是“立党为公”。我想谈三点看法。

一、中国共产党、青年团是在上海老、新渔阳里酝酿与初建的

(一)渔阳里的建党与建团实践

20世纪初,在共产国际领导下,世界各国纷纷建立共产党。1920年列宁起草《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支持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制定共产党在民族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策略。在救亡图存时代主题下,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从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到建党实践,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一百年前的1920年是个关键年份。2月陈独秀南下寓居老渔阳里2号就是今天南昌路100弄2号。后《新青年》编辑部也随迁至此。在此发起初建了中国共产党,实际上发挥了临时党中央和联络中心的作用。因此,老渔阳里被誉为孕育党的“秘密花园”。

新渔阳里6号就是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原先是戴季陶住宅,迁出后成立中俄通讯社,1920年8月在中共发起组领导下,最早的党员俞秀松等8人在此成立了第一个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这里还是党培养青年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学员有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肖劲光、柯庆施等。

一个共同事实是:党的一大和团的一大都不在渔阳里召开,但前期筹备工作都在此完成,大会闭幕后党、团中央领导机关又返回此地办公。一大前,陈独秀等在此指导建立各地党组织。一大后,中央局马上回到老渔阳里办公,老渔阳里成为最早的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

同样,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在广州召开后,团中央机关迁回上海新渔阳里。党、团在此发起初建,最早的中央机关都设在渔阳里,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

(二)新、老渔阳里的历史地位重新受到重视

渔阳里有重要历史地位,但长期淡出公众视野。上海档案馆刚刚出版的《党在这里诞生》这本书,揭示这一曲折过程,1950年为纪念建党30周年,党中央指示上海寻访建党历史遗迹。上海核实了三处重要遗址,分别是兴业路78号的一大会址、南昌路铭德路2号的老渔阳里、太仓路127号的博文女校旧址。

上海市委向中央作了报告,计划将三处遗址以“三馆合一”方式,联合建成上海市革命历史纪念馆。但是,各方却对老渔阳里存在不同意见。1954年2月,中宣部领导前来视察后指示:“三个馆布置方针未确定前,尽量以不开放为宜”。由此一锤定音。1955年后,除一大会址开放外,博文女校和新、老渔阳里停止开放,逐渐湮没成为民居。尤其是老渔阳里,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前些年。

2017年10月31日,来到一大会址进行瞻仰,明确这里是党诞生地和精神家园确立之地。去年书记来上海再次强调,“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要求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的生动教材。

随着建党百年即将到来,对新、老渔阳里遗址修复和布展活动在紧锣密鼓地进行。2018年6月黄浦区正式实行“革命遗址保护项目”,对新、老渔阳里的修缮和改造开始进行。2020年4月14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同志和市长龚正同志等到新、老渔阳里瞻仰,这是对党的发起和起源地光荣历史的认定。

现在,老渔阳里门口铭牌已从“《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改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字样,恢复了历史原貌。回溯历史,不忘初心,对党、团的创建地和建党时的奋斗精神进行宣传,意义自不待言。

第二、从渔阳里初建至中共一大是一个符合历史逻辑的发展过程

(一)1920年在建党史上是个重要年份,渔阳里是建党的重要地点

1920年建党伟业与渔阳里密切相关有三个时间点,分别是1920年2月、6月和8月。

第一是2月中旬,陈独秀为躲避北洋政府政治高压秘密南下,与李大钊“计划组织中国共产党事”,即党史上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陈独秀到沪后入住老渔阳里2号,这里就成为党的早期活动中心。

第二是6月,陈独秀联合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开会协商,“决定成立党组织”并“起草了党的纲领”。据一级文物俞秀松日记记录,这次会议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

第三是8月,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明确写道:“上海的组织一开始就叫中国共产党,北京的组织则称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中国共产党上海史》上卷提出,渔阳里建立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不是上海地方性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一开始就面向全国、面向世界上有中国劳动群众的地方”。

1920年上海发起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新型政党,凸显了奋斗精神和建党宗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起步。

(二)渔阳里和中共一大是建党伟业的两座高峰,是一个符合历史逻辑的建党过程

一是渔阳里发起建党,已经有了《中国共产党宣言》,有北京、湖南、湖北、广东、山东和留日、留欧支部,有派驻共产国际代表和五十多名党员等,这标志着党初具雏形,为日后的正式成立奠定比较完备的基础。

二是中共一大,全体代表审议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经过民主选举成立了中央局,陈独秀担任书记,宣告了党的正式成立。一大使得建党具有法理上里程碑的意义。

这两座高峰的关系是:首先,党的胚胎是在渔阳里长期孕育,没有渔阳里发起初建,就没有后来的一大正式建党。因为无法解释党还没有建立,却已经有了各地方党组织和五十多位党员的事实,无法解释党还没有建立,各地方党组织却能够派出一大代表的事实。反之,没有经过一大公推选举的民主程序,日后中央局和书记行使权力也就缺乏法理依据和党内心理信任基础。

其次,从渔阳里初建到一大是一个符合历史逻辑的发展过程。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总之,从渔阳里到一大,党已经具备了一个现代政党基本要素和成立的逻辑过程。

三、建党时期的奋斗精神体现了“立党为公”的建党宗旨

书记指出的“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就是伟大的建党精神,是激励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我们总结建党精神四方面核心内涵是:爱国奉献、忠诚为民的担当精神;追求真理、坚定信仰的求是精神;开天辟地、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百折不挠、不畏牺牲的斗争精神。

归纳起来,建党精神的根本是“初心使命”,核心是“立党为公”。立党为公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对共产党性质的准确定位。《共产党宣言》说:“无产阶段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李大钊将中国革命的成败关键视为共产党的建立与联系“劳动群众的战斗领导者”。

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党是“为中国人民大多数谋利益,为世界人民大多数谋利益”。说“共产党员要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突出强调了共产党员立党为公的宗旨。

立党为公的建党宗旨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发起初建到正式成立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共产党人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彰显了奋斗精神。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百年来,建党精神演化革命精神谱系,今天化为时代精神,建党宗旨也始终是全体党员的行动指南,指引着中国人民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