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决定孩子命运的八大关键问题:孩子常失败成败归因理论

决定孩子命运的八大关键问题:孩子常失败成败归因理论一个人对事件的归因和他之后做事的动机密切相连。因为归因会让人的心理产生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人之后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通俗来讲,纵观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会有成功的体验和失败的体验,人们同时还会去找这两种体验的原因,这个找原因的过程就叫做归因。最后,兮兮妈妈拜托老师说:“我儿子不是走学习路的料,麻烦你让他好好学琴,掌握门技术。”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按他们母子的想法,我认为兮兮的学习成绩可能会一直差下去,估计钢琴也弹不好。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作出的评价和解释。

学钢琴半年多来,经常看见11岁的小同学兮兮因为谱子太难认,双手配合不好而哭泣。

昨天,我第一次看见兮兮妈妈来接他,之前都是爷爷或奶奶,恰好,兮兮又因为曲子没背下被老师批评,坐在那里生闷气。

老师告诉兮兮妈妈孩子不高兴的原因后,兮兮妈妈一副困难的样子说:“哎,我和他爸做生意很忙,兮兮让老人照顾,他在家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游戏,脑子越来越不好使,导致学习能力差,加上现在孩子们的学习任务难度大,他不光钢琴弹的不好,学习成绩也很差。”

老师把兮兮叫过来问他是不是妈妈说的这样?兮兮连着点头说:“我觉得自己很笨,老师讲的东西太难了,常常听不懂,所以就不爱听了。”

最后,兮兮妈妈拜托老师说:“我儿子不是走学习路的料,麻烦你让他好好学琴,掌握门技术。”

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按他们母子的想法,我认为兮兮的学习成绩可能会一直差下去,估计钢琴也弹不好。

决定孩子命运的八大关键问题:孩子常失败成败归因理论(1)

01“成败归因理论”是什么?
  • 什么是归因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作出的评价和解释。

通俗来讲,纵观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会有成功的体验和失败的体验,人们同时还会去找这两种体验的原因,这个找原因的过程就叫做归因。

一个人对事件的归因和他之后做事的动机密切相连。因为归因会让人的心理产生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人之后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

决定孩子命运的八大关键问题:孩子常失败成败归因理论(2)

  • 什么是“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社会学家海德提出来的,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成败归因理论”。他把人所经历的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包括: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之后,韦纳又将这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为三个维度即:稳定性(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控制点(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可控性(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决定孩子命运的八大关键问题:孩子常失败成败归因理论(3)

青芒绘图

这三个维度对人的动机有着重要的影响。

稳定性维度,是讲六种因素长期是否发生变化,这也就牵扯到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

控制点维度,是讲这六种因素是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它关系到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

可控性维度,是讲事件是否受主体的控制,它即关系到个体的情绪体验,又关系到主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

根据三个维度归因的结果可以分为两类:

积极归因: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如努力)

消极归因: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

决定孩子命运的八大关键问题:孩子常失败成败归因理论(4)

为什么兮兮如果一直用现在的心态学习学业和钢琴,他很难取得成功呢?

我们用成败归因理论进行分析:

兮兮同意妈妈的观点,认为自己长期受电视、游戏的影响导致自己比较笨,加上任务难度大,于是,自己学不好钢琴也学不好文化知识。

游戏、电视属于外界环境这一因素,是不稳定、外在、不可控的。感到自己比较笨属于能力因素,是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的。任务难度属于工作难度这一因素,是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的。

兮兮给自己找的这些学不好的原因中,都是自己不可控制的,而“感觉自己比较笨”属于能力范畴,稳定、内部、不可控,这是消极归因,意味着兮兮从心里觉得自己会永远笨下去,并且自己无法控制,这种自我认识就决定他很难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更难做出改变。

韦纳认为一个孩子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和不可控的因素,他会形成“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感指:连续的失败体验使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当一个孩子有了习得性无助感,身边的人又意识不到,孩子跳入无力感中无法自拔,他就找不到转变的机会,于是很难成功。

决定孩子命运的八大关键问题:孩子常失败成败归因理论(5)

02掌握“成败归因理论”的重要性!
  • 首先,家长掌握“成败归因理论”有多重要?

我们知道小孩认知能力、思维能力都有局限性,他们一旦陷入消极归因,认为能力不好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如果没有外人引导,那消极归因会在孩子心里根深蒂固,于是听天由命。这种消极归因的孩子,在成长路上遇到困难总是退缩、唯唯诺诺,一辈子无法活出精彩的自己。

如果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自我归因预测孩子今后的动机,那家长可以通过鼓励等方式让孩子改变消极归因,正确认识自己,重塑自信,从而转向积极归因。

  • 其次,孩子掌握“成败归因理论”有多重要?

孩子从小长到大,会遇到许多成功和失败,这些成败,他们更多时候不会告诉家长,而是选择自己消化。如果孩子懂得怎样的成败归因是正确的,有助于自己成长的,那他们就能在一次次归因中,探索前进,认识真正的自己。他们不会因为几次失败就一蹶不振,不会因为几次成功就沾沾自喜,不会因为几次偶然运气好,就守株待兔。

我们常说:“父母与孩子终究是一场别离。”

父母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孩子小的时候失败了有家长的安慰、鼓励,长大了独自面对生活,就需要自己有正确面对成败的能力。孩子从小学会正确归因,可以让自己从小就建立明确的自我概念,正确面对成败,促进自身的成长。

决定孩子命运的八大关键问题:孩子常失败成败归因理论(6)

03如何利用“成败归因理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孩子是一种智慧,“成败”是孩子一生都要经历的事情,父母无法决定孩子成败,但可以培养孩子养成正确面对成败的态度,教给孩子正确面对成败的方法,这是孩子面对生活的强大武器。

1、教给孩子多进行“努力归因”

努力归因是一种内在、不稳定、可控制的积极归因,在六种归因因素里,努力是唯一可以被控制的。

当孩子失败后,如果他用努力来归因,就预示着孩子认为失败是可以被控制的,它不是一个稳定的结果,这一次失败了,说明努力不够,只要努力、倍加勤奋,下一次就会成功。

假如孩子每次失败,他都将结果归结于自己能力不行,这种认知会促使孩子不相信自己,认为不管自己多努力,都不可能改变失败的局面。

此外,当孩子进行努力归因时,孩子的情绪状态会趋向平缓,不会时常起伏波动,孩子不会因为偶然运气不好失败而郁郁寡欢,不会因为一次考试难度太大而丧失信心,当面对生心状况不佳时,他们也能及时调节自己。

当孩子相信成功与努力密不可分,孩子就不会轻易消极悲观,更多的是自我控制感,想要拼搏的欲望,所以家长要多引导孩子进行“努力归因”。

决定孩子命运的八大关键问题:孩子常失败成败归因理论(7)

2、“现实归因”不容忽视

家长要训练孩子在做“努力归因”时联系客观现实。

大学实习时,班上有一个常用“努力归因”的男孩,虽然他很优秀,但他活的不快乐,原因是,他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用“努力归因”来自我教育。

一次考试中,他因为感冒状态很不好,结果作文没有写完,平时语文可以考95分的他,那次只考了87,于是趴在桌子上默默流泪。我告诉他,这次是因为情况特殊,你生病了难受,所以题没做完。没想到他望着我,满脸责怪自己的表情说:“不是的,是我不够努力,如果我平时努力的话,我就不会思考那么多时间,作文就不会写不完,都怪我不努力。”

男孩一直情绪低迷,我叫来他妈妈,在妈妈的开导下,男孩情绪慢慢好转。

看着男孩,我一阵疼惜,知道努力的重要性很重要,但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如运气、外界环境、身心状况、能力,我们要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先接纳它们,然后做出改变。

再比如,一个只看到自己努力不够,却看不到自己学习方法不正确的孩子,也很难把事情做成功。

父母要教会孩子明白,一个人的成败不仅只由努力决定,它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所以家长要帮孩子认识到这些因素,并给孩子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教会孩子多方面看待事物,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做一个“努力归因”时不忘联系客观现实,“现实归因”时不忘看看自己努力够不够的孩子。

决定孩子命运的八大关键问题:孩子常失败成败归因理论(8)

3、给孩子创设成功的机会,引导孩子正确归因

对于一个经常失败,并且认定失败是注定,不由自己控制的孩子来说,他最需要的不是语言鼓励,而是有成功的体验。

网上看到过一个视频,一个11岁孩子因为脚踝先天发育不良有点跛脚,常受到同学的欺负。同学们说他没用,男孩自卑到极点,他也认为自己很没用,于是,不好好学习了,天天盯着自己的不足看。

爸爸意识到儿子的自卑,他发现儿子有一个优点,嗓子好,唱歌特别好听,于是让儿子学习唱歌。起初儿子怕人笑话,每次都得爸爸陪他一起去学习,当男孩唱的越来越好时,他自信心增加了,敢自己一个人去学习唱歌。一次,男孩在校园歌唱比赛中得了第一名,一时间,大家都忘记他的脚有问题,全都是对他唱歌好听的赞赏。一个曾经时常取笑男孩的孩子对男孩说:“好羡慕你的歌声,要是我们俩能换一下就好了。”

男孩意识到,跛脚是自己运气不好,但一直沉溺于不能改变的事实则是自己心态有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也能成为优秀的人。

让一个孩子自信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在体验成功中,孩子能学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正确归因。

决定孩子命运的八大关键问题:孩子常失败成败归因理论(9)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它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会增加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失败的体验会降低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自信心强、执行力强,他们更加愿意通过努力获取成功。

因此,家长在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同时,是在提高孩子自我效能感,让孩子在成败归因时更能偏向努力。

决定孩子命运的八大关键问题:孩子常失败成败归因理论(10)

孩子常失败,对孩子的自信心、性格养成都不是一件好事,但比孩子常失败更可怕的是,孩子错误的“成败归因”模式。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形成消极归因,那他一生都很难看到成功的曙光。家长一定要及时发现孩子不正确的归因模式,教给孩子正确归因的方法,从而正确看待成败,努力进取、坚持不懈。

青芒:用心理学改变生活的终身写作者!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