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唐诗100首夜宿山寺:唐诗三百首一天学一首
1-3岁唐诗100首夜宿山寺:唐诗三百首一天学一首2.飞桥:高桥。1.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名词解释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名词解释
1.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2.飞桥:高桥。
3.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4.尽日:整天,整日。
5.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知人论世
张旭(约685年—约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张旭出生于一个门第不低的家庭,曾向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学有所成后为吴道子、颜真卿等钦慕;年长后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而入仕,释褐为常熟县尉;先后任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因而被世人称为“张长史”;大约在乾元二年(759年)逝世,享年大约七十五岁。
在书法方面,张旭勤于观察客观事物,善于将客观的自然物象与个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在继承前人书法成就并加以创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张旭画像
背景链接
该诗为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此时唐朝已经由繁盛走向衰败。张旭写这首诗时的心境颇似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心境。
古诗新话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整体赏析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其景象却有相似之处。诗中暗用《桃花源记》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存在的怀疑。
首句“隐隐飞桥隔野烟”是写远景。远望长桥被野烟所隔。“隐隐”二字,写在缭绕的山岚云烟之中,长桥忽隐忽现、似有若无。也许正因为云烟弥漫,静止的桥若隐若现,仿佛活动起来,作者用一个“飞”字写出了这座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恍若飞腾之状。首句仅以“桥”和“烟”相互映衬,就创造了一个具有朦胧美和神秘感的艺术境界,引人入胜。
次句“石矶西畔问渔船”,由远而近,描写的是近景。溪水中露出的岩石和在溪上轻摇的渔船。“问渔船”三个字。似实若虚,似乎是问眼前的渔人,又好像是遥问古代的武陵渔人。或者说,诗人沉醉在这幅美景中,在恍惚间把眼前渔人当做了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的武陵渔人了。这三个字,逼真地表现出作者心驰神往的情态
三、四句是询问渔人的话。但见一片片桃花瓣随着清澈的溪水不断漂出,却不知那理想的世外桃源洞在清溪的什么地方呢?这里,桃源洞的美妙景色是从问话中虚写的,诗人急切向往而又感到渺茫难求的心情也从问话中含蓄地透露出来了。这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源存在的怀疑。
本诗从远到近,正面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式运实入虚,构思布局相当巧妙。全诗情韵悠长,意境深邃,给读者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