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婴儿游泳不能超过15分钟(婴儿游泳到底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为什么婴儿游泳不能超过15分钟(婴儿游泳到底需要注意哪些细节)毕竟,活着才有其他可能。所以这事有多重要,家里有孩子都要拿来当个警示,不要等悲剧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才三分钟热度着急一下,然后迅速去看学区房,着急孩子其他教育问题。我查了中外资料,看了近期的相关新闻。发现互联网上的资料太多太杂,于是我精简了下面几条,简单明了,方便大家参考:上图很明显了,1-14岁儿童,第一杀手就是溺水。[1]
每年儿童溺亡事件层出不穷,却并没有减少的迹象。这不,最近又爆出新闻:
婴儿游泳馆溺水3分钟
不过还好孩子没事。
到底游水有多危险?儿童游泳到底需要注意些什么?
我查了中外资料,看了近期的相关新闻。
发现互联网上的资料太多太杂,于是我精简了下面几条,简单明了,方便大家参考:
一、水火无情,杀人第一上图很明显了,1-14岁儿童,第一杀手就是溺水。[1]
所以这事有多重要,家里有孩子都要拿来当个警示,不要等悲剧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才三分钟热度着急一下,然后迅速去看学区房,着急孩子其他教育问题。
毕竟,活着才有其他可能。
二、要玩水,去正规泳池江河湖海各有用处,但都不是你游泳的专属。
有专人看护的游泳池才是娱乐玩水的场所。
什么?小城市,没泳池?
吹着空调吃个冰棍不香吗?非要铤而走险“游野泳”?
什么?去泳池要花钱?
政府精准扶贫办公室出门左转,慢走不送。
什么叫自己人?——直系亲属。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其他打人再多都没用!
除了直系亲属,其他人都不行!
除了直系亲属,其他人都不行!
除了直系亲属,其他人都不行!
为什么?
孩子溺水可以很安静,挣扎的样子也像在游泳:
溺水男孩周围大人无一人发现异常
上图的这种情况,周围人就算觉得有异样也不敢贸然抱起,弄不好人家会以为你是拐卖小孩的怪蜀黍呢~~
而这种“不好意思”,错过了最好的救援时间。
所以,没有靠谱的直系亲属陪伴,别带孩子去游泳。
别怪我小心过分。
身为一个陆生动物,游水永远是高危活动!
网图侵删
四、不时张嘴「询问」孩子状况溺水可以有各种状况,唯独无法张嘴说话。
当你的呼叫得不到孩子的应答,立刻跑过去确认情况,往往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每隔一5分钟(黄金救援时间为8分钟之内),呼叫一下孩子的名字。
这可能显得很啰嗦,但是能防止你悔恨终生。
不要看手机,不要让孩子离开你的目光
不要看手机,不要让孩子离开你的目光
不要看手机,不要让孩子离开你的目光!
就像任何场所的监控室都要24小时轮班一样,
当你不知危险何时会发生的时候,唯一保险的方法,就是时刻监控。
网图侵删
五、救生装备不可靠漂浮板、儿童泳圈甚至是救生衣都可能让孩子溺水。
虽然叫“救生”装备,但总有漏洞。尤其是针对孩子。
孩子身材小且头重脚轻,在水中侧翻或从泳圈漏下时有发生。
千万不要因此放松警惕。
洗脸盆都能淹死人,更何况高过孩子的水池。
网图侵删
六、先自保,后救人要告诉孩子,救人这事一定交给大人。
同伴落水,第一件事是去叫大人,而不是自己跳下去给河童“买一送一”。
就算是个10岁以上的大孩子,也会游泳,多半也救不上来同伴,还要把自己搭进去。
网图侵删
为什么?
在你眼里,他是生命;
在他眼里,你是救命稻草。
他会死死抱住你,纠缠不放,让你无法施展双脚。所以,没有受过特殊训练的孩子甚至是大人,贸然跳水救人,你只有可能被溺水者拽入水底。
七、溺水救援官方步骤——“叫叫伸抛”法广东省红十字会水上救援队总教练陈泽池介绍,发现儿童溺水,应当以“叫叫伸抛”法救援。[1]
“叫”——大声呼救
“叫”——110、120打一遍
“伸”——伸竹竿或衣物,拉住溺水者
“抛”——抛泡沫、泳圈等漂浮物
八、上岸后的急救步骤一:排水和异物将溺水者救上岸后,膝盖抵住其腹部,打开口鼻,抠出嘴巴内异物。
然后拍其后背,将肺部液体排出。
网图侵删
步骤二:保持体温如溺水者意识清醒,脱掉湿衣物,裹上干毛巾,保证溺水者体温或防止风寒感冒。
步骤三、心肺复苏如溺水者失去意识,且心跳微弱或停跳,应迅速进行心肺复苏。步骤如下↓↓↓
网图侵删
待到溺水者恢复意识,及时去医院留院观察。
九、一定要留院观察!儿童可能当时没事,却会在几天后“淹死”。
孩子在游泳过程中还可能会遇见这 两种隐蔽的危险:干性溺水(dry drowning)和迟发性溺水(secondary drowning)。
2017年,美国得克萨斯州一位4岁的男孩在游泳一周后不幸死亡。[1]
网图侵删
尽管他在游泳后一直有腹泻和呕吐症状,父母以为是普通的胃病,没有联想到其他方面,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便是干性溺水的真实案例。
不同于常见的呛水不久便窒息的湿性溺水,干性溺水指的是由于吸入的液体刺激气管粘膜,导致喉头痉挛,声门关闭,肺内几乎没进水,但空气也无法进入,也就是自己把自己憋死了。
而迟发性溺水指的是人体呼吸道在意外吸入水后,水量不足以快速致命,但是肺部的气体交换受阻,造成肺水肿,最后导致窒息。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发生概率很小,但 干性溺水和迟发性溺水的征兆都可能有以下症状:
1. 游泳出水后不断咳嗽(呼吸道受到了强烈的刺激)
2. 喘气费力,快速浅呼吸(感觉氧气不够) 3. 鼻孔不断翕动,胸部起伏剧烈(用力呼吸却没有氧气进入身体)
4. 表现出很疲倦、易困的状态(缺氧发生了)
5. 健忘、表现异常或有呕吐表现(也是缺氧了)
6. 过敏或者痉挛(对于冷水产生剧烈的反应)[2]
所以就算孩子抢救及时,回复了意识,但并不代表救援结束。
作为家长和监护人,持续监控,并及时去医院做全方位检查是必须的。
那么上面的知识如何教会孩子呢?
不断的重复
不断的重复
不断的重复……
没有别的方法,因为这不是“吃一堑长一智”的问题,往往是一旦发生就后悔莫及。
参考- ^abc搜狐溺水安全手册 https://www.sohu.com/a/403587965_119570?scm=1002.3e003b.17901f5.0-0&_f=index_betapagehotnews_3&spm=smpc.content.tw.3.1592921554634Rt4rkZS
- ^Pradhan S. (2018). Ask a Doc: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ry drowning and secondary drowning?. USA TODA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life/allthemoms/2018/06/01/dry-drowning-secondary-drowning-difference/66335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