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刘三姐幕后花絮(电影刘三姐幕后)
80年刘三姐幕后花絮(电影刘三姐幕后) 1963年在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中,刘三姐一举夺得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美工奖和最佳男配角奖等四项大奖。 刘三姐是黄婉秋拍的第一部电影。怎样把刘三姐的聪明、智慧、大胆、泼辣的性格,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这对于这个只有十七岁的小演员来说确实是个很大的挑战。黄婉秋是学戏剧的,演时动作很容易夸张,而且她原来演的舞台戏讲究的是笑不露齿,这与刘三姐的“粗放”有很大距离。开始时黄婉秋很不适应。导演苏里就耐心地一点点地教,逐场逐段地讲。他对黄婉秋说:“刘三姐是一个山野女子的形象,虽然很粗,但不失温柔。拍电影是要讲生活化的。”有时达不到要求,苏里也不生气,实在憋不住说了句气话,随后又马上向黄婉秋道歉。正是在苏里的耐心指导下,黄婉秋很快进入了角色。 1961年,经过全剧人员的共同努力,电影《刘三姐》终于拍摄完成了,影片送审也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同年,影片在全国公映,引起轰动,被
广西是传说中“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性情豪放洒脱、敢于蔑视权贵、直言仗义的刘三姐是老百姓所尊崇的偶像,其中尤以柳州地区最为明显,刘三姐的牌坊、塑像在那里随处可见。
1959年,著名词作者乔羽正在广西采风,对当地极为普遍的民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尤以当地的彩调剧《刘三姐》给他的印象最为深刻,并由此萌发了用对歌艺术形式来表现刘三姐的创作构想。柳州市文化局对此也十分感兴趣,双方并达成了初步合作的意向。
正当乔羽与柳州方面就舞台剧《刘三姐》进行合作协商时,长春电影制片厂领导在报上看到乔羽在广西采风及广西刘三姐大汇演的报道后,对刘三姐上银幕一事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便询问导演苏里:“我们想将刘三姐搬上银幕,你愿不愿意到广西和乔羽一起做刘三姐剧目?”苏里当时正在执导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一时没法脱身去广西,便写信给乔羽问这个戏值不值得拍成电影。很快苏里便收到了乔羽的回信,乔羽在信中称:“将刘三姐搬上银幕,这件事简直太值得了。”并邀苏里亲自来广西看看地方戏刘三姐。
几个月后,苏里拍完手中的戏后来到广西就拍摄一事进行“调研”,乔羽将自已关于拍摄刘三姐的思路向苏里作了介绍,并带苏里在各处看戏。但苏里看了戏后觉得有些失望,觉得这些戏很像旧剧“花旦戏”,还有什么尿壶、媒婆这类的设置,如果按原戏拍的话,气魄不大,而且唱词也很一般。他觉得如果用对歌形式将《刘三姐》拍成电影的话,必须得花大力气动大手术。
作为一部音乐故事片,片中的音乐是个关键。苏里和乔羽从柳州回来后,立即邀著名作曲家雷振邦加盟《刘三姐》的创作。
“什么水面打跟头?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哎,鸭子水面打跟头,大船水面高楼,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乔羽为《刘三姐》创作了数百句富有诗情画意的歌词,既讲究韵律又明白畅晓,朗朗上口。
当时乔羽与苏里住上下楼。乔写完一章就传下来一章,苏里便将其改分镜头剧本,速度相当快,配合也极为默契,两人仅用了12天时间就把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完成了,并且通过了上面的审查。
剧本完成了,这下要看雷振邦的戏了,雷振邦拿着乔羽和苏里合作的剧本南下广西,广泛搜集当地壮族民歌曲调,并根据影片需要,提炼出其中的精华,创作出一首首与歌词,与人物身份、情感十分贴切的,富于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的优美旋律。后来电影《刘三姐》一炮走红,雷振邦可谓立了大功。
根据广西方面的要求,电影中的刘三姐扮演者必须是广西人,柳州方面为此还特别推荐了一个演员。但苏里却嫌这个演员嘴唇厚了些,上镜不好看。他认为,电影要拍得吸引人,刘三姐的形象至关重要,一定要找一个漂亮秀气的女孩子来演。结果,苏里只给这个女演员试了一个镜头便停机继续寻找刘三姐。
当他听说广西剧团里有个学生长得很好看,便派人将这个女孩接来试镜。这个女孩名叫黄婉秋,当时还是桂林戏剧学校的一名学生。尽管女孩那姣好的面容,甜美的歌声打动了苏里,可惜的是她只有十七岁,对于刘三姐来说,年龄显得太小。苏里便让她扮演《刘三姐》中舟妹。
文化部电影局领导以及几位艺术家在看了样片后对这四名刘三姐饰演候选人都不满意,认为无论是外形还是气质,都和角色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倒是戏剧家、时任艺术局局长的田汉慧对扮演舟妹的演员很是看好。他对导演苏里说:“我看,那个扮演舟妹的演员不错,是不是考虑让她演刘三姐?”田汉慧的话立即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黄婉秋便由舟妹变成了刘三姐。
刘三姐是黄婉秋拍的第一部电影。怎样把刘三姐的聪明、智慧、大胆、泼辣的性格,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这对于这个只有十七岁的小演员来说确实是个很大的挑战。黄婉秋是学戏剧的,演时动作很容易夸张,而且她原来演的舞台戏讲究的是笑不露齿,这与刘三姐的“粗放”有很大距离。开始时黄婉秋很不适应。导演苏里就耐心地一点点地教,逐场逐段地讲。他对黄婉秋说:“刘三姐是一个山野女子的形象,虽然很粗,但不失温柔。拍电影是要讲生活化的。”有时达不到要求,苏里也不生气,实在憋不住说了句气话,随后又马上向黄婉秋道歉。正是在苏里的耐心指导下,黄婉秋很快进入了角色。
1961年,经过全剧人员的共同努力,电影《刘三姐》终于拍摄完成了,影片送审也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同年,影片在全国公映,引起轰动,被称为是一部人美、歌美、景美的“三美”佳作,成为当时拷贝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电影。电影《刘三姐》不仅征服了国内观众,在港、澳及东南亚世界华人圈内也引起了震动,并被誉为“山歌片王”,在新加坡《刘三姐》曾经创造了连续两次各上映120天的电影放映纪录,马亚西亚还将这部影片评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
1963年在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中,刘三姐一举夺得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美工奖和最佳男配角奖等四项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