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战争之王是哪一年的电影(真正的战争之王)

战争之王是哪一年的电影(真正的战争之王)除了绝佳的剧本基础和有趣的电影设定,《战争之王》最亮眼的地方在于它的片头:用一颗子弹的“跟随视角”展开整个故事,观众一上来就会在时亮时暗的画面中周游世界。虽然电影通篇有大量的画外音,但在叙事效果和情节穿插上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更有意思的是,那些或幽默或沉重的台本,经由尼古拉斯凯奇沙哑又略显戏谑的声音讲出,让人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时而想笑、时而想哭;还没笑出来,就又变沉重,眼泪没出来,又被逗开心。故事发生在前苏联解体前后。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除了“唯一继承国“俄罗斯外,其余地方基本是一片混乱。但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解体带来的混乱只是表象且小巫见大巫,真正推倒“战争与和平”多米诺骨牌的是“武器流出”——1982至1992短短十年间,光一个乌克兰就有价值320多亿美元的军火流出,之后被尤瑞•奥洛夫这样的人贩卖到以第三世界国家为主的全球各地。整个故事,就在这片混乱又单一的土地上推进着,尤里本人也一直

“在这个世界上......每12个人就有一支枪。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让其他11个人也有。”

这是电影《战争之王》开场的台词,是主角站在一地弹壳上说的一句话——很轻松,轻松到没意识到生命和秩序;也很凝重,凝重到仿佛面对着一个世纪性的商业难题。

战争之王是哪一年的电影(真正的战争之王)(1)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故事背景先交代下:

故事发生在前苏联解体前后。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除了“唯一继承国“俄罗斯外,其余地方基本是一片混乱。

但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解体带来的混乱只是表象且小巫见大巫,真正推倒“战争与和平”多米诺骨牌的是“武器流出”——1982至1992短短十年间,光一个乌克兰就有价值320多亿美元的军火流出,之后被尤瑞•奥洛夫这样的人贩卖到以第三世界国家为主的全球各地。

整个故事,就在这片混乱又单一的土地上推进着,尤里本人也一直将自己的人性、思考压制在商业利益之下。

虽然电影通篇有大量的画外音,但在叙事效果和情节穿插上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更有意思的是,那些或幽默或沉重的台本,经由尼古拉斯凯奇沙哑又略显戏谑的声音讲出,让人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时而想笑、时而想哭;还没笑出来,就又变沉重,眼泪没出来,又被逗开心。

除了绝佳的剧本基础和有趣的电影设定,《战争之王》最亮眼的地方在于它的片头:用一颗子弹的“跟随视角”展开整个故事,观众一上来就会在时亮时暗的画面中周游世界。

直到这颗子弹被打出去的一瞬间,弹壳落地、故事开始。

战争之王是哪一年的电影(真正的战争之王)(2)

子弹出去的一瞬间,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但如果只将这个开场看作炫技,未免浪费了创作者的良苦用心。

“子弹”本身,无论在《战争之王》这部电影中,还是在现实世界的战争里,它既是冷血的物体、也是客观的存在。如此一来,以它开篇整个故事即意味着在提醒观众:请用客观(略显冷血)的视角,去看这部电影。

战争之王是哪一年的电影(真正的战争之王)(3)

那么从一颗子弹的视角看《战争之王》,又会得出怎样不同的结论呢?文章接下来的内容,就为各位一一分析。

子弹两端都是人——战争之下“不一样的平等”

电影中间有一段,几乎是不间断地在各种军火交易现场切换。在其中一位买家那里,尤里看见了童子军——年仅14岁的孩子。于是他问身边的人:一个14岁的孩子上战场能做什么?

那个人回答道:

“14岁的孩子和40岁的男人,打出来的子弹,具有同样的杀伤力。”

这句话看似简单到接近于废话,但它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平等——对于施暴者和受害者而言,只有拿着枪和被枪打的位置区别。至于年龄、性别、地区等其他条件,几乎等同于没用。

绝大多数人从这句话中品味到的是,战争的残酷性,但对于尤里这种致力于“让剩下11个人都有枪”的商人来说,这句话无疑形成了一种暗示

要知道,在他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即证明他在思考且产生了疑问

  • 疑问什么呢?如他所说,为何小孩子也要上战场?上去了又有什么用?
  • 思考什么呢?一场战争究竟要到何种程度,会穷兵黩武到让孩子上战场?

但尤里得到这样一个“上帝视角”的答案,仿佛站在枪杆子上去审视天平两端——从左右为难,变成了双方平等。

战争之王是哪一年的电影(真正的战争之王)(4)

唯一一次睁开眼,只能看见死神,却再也看不见光明

所以,听到这句话的他瞬间释然了。以致于故事后面他的弟弟打断交易、拽着他去睁眼看看被残害的无辜百姓、妇女和儿童的时候,他都无动于衷。

子弹的起点和终点——趋于空白的法律

伊桑霍克扮演的执法者,可以说终其一生都在追捕尤里。但可悲的是,哪怕最后他将尤里送进了审讯室,却仍无法阻止尤里离去的脚步——戴着更多徽章的人,前来保释,并许给他加官升职。觉得匪夷所思?可就连产生故事结局的原因,尤里也坦然告知:

“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是你的老板——美国的总统。他一天卖的军火,比我一年卖的还多。

他需要像我这样的人,去支持那些他不可能公开支持的军队。”

战争之王是哪一年的电影(真正的战争之王)(5)

电影中呈现这段情节的形式,用的是“预言和现实并行”的时空交错法,但随着尤里陈述完可能性后,镜头一转便是现实到讽刺的“恢复自由身”。可以说,执法者彻底失败了

回到故事一开始,执法者追捕尤里的最初,法律是站在军火贩子这头的——尤里几乎每一次,都是在阳光下明目张胆地进行交易。

电影中关于这对“猫鼠”,只有三次比较尴尬的正面冲突:临时涂改船漆logo、摘下军用直升飞机上的炮弹、以及倾囊相送整个飞机的军用物资给非洲人民。而这三次,执法者明知眼前的尤里罪恶滔天,却无从下手。这是尤里的幸运?还是执法者的不幸?亦或是,整个世界的不幸?

就像尤里自己在面对心如死灰的妻子时说的那样:

“我做的事,没有一点是不合法的!”

战争之王是哪一年的电影(真正的战争之王)(6)

很显然也很可悲,他并没有撒谎。

关于这一点,执法者代替绝大多数观众说出了心声:

“今天10个战争受害者中,有9人死于你的商品......你的AK47,才是真正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战争之王是哪一年的电影(真正的战争之王)(7)

法律允许的,就一定是对的吗?也许,这颗周游世界的子弹,已然将答案告诉给我们。

子弹从成型到废墟——“逻辑自洽”的市场经济

所谓市场,“先有买还是先有卖”就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无解且多争议。可一旦投身其中的人,认准一个目标,那么他之后所有的行为,其实都是在巩固自己的行为逻辑。

就像“所有的表达都在表达一种正确”一样,每个人在证明自己理论的时候,用的无外乎是自己已知的、现有的知识体系框架——一错到底,就是这么来的。因为根本找不到(或不愿意找)打开这条莫比斯环的缺口。

那么回到《战争之王》的尤里身上去看,看那套属于军火和子弹的市场经济,他言之凿凿且毫无破绽的说辞,看过电影的人请告诉我难道没有让你产生一丝动摇吗?

他说汽车是有危险的,香烟也是有危险的,可卖车的、卖烟的都没给自己的商品加保险栓——而且,死于车祸和肺癌的人数,大于战争中的死亡人数。

战争之王是哪一年的电影(真正的战争之王)(8)

单就我们国家来说,每年在交通事故中丧生的人数,就占去总死亡人数的1.5%;癌症致死的人数则是20%——而肺癌,又是名列前茅的存在。

尤里的数据是对的,只是他偷换了概念——而“偷换概念”,恰恰是谬论者逻辑自洽的基本能力(有时甚至是出于本能,而非刻意)。

他这个逻辑,是放到全世界范围内去算的。那就像人均工资过万的城市,却有95%以上的人喊着“我拖了后腿”一样,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常年处于战乱的国家,怎么可以放在一起说?

在世界范围内,因为交通事故死亡的人,分布在各个地区,吸烟致癌者同理。可战争人数,虽然少于前两者的数据,却集中在某几个地区!

这,就是以尤里为代表的的军火贩子们,惯用的思维误区——误导别人,也麻痹自己。

战争之王是哪一年的电影(真正的战争之王)(9)

而尤里这种人一直在做的,就是将本已糟糕的地区变得更加水深火热,还美名其曰:那是他们自己的事。

写在最后

《战争之王》通篇都在讽刺战争本身,不仅极尽各种角度去挖掘人性,还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地呈现不一样的战争——国家的、民族的、政治的、宗教的......

就像电影呈现的那样,站在那个有着象征美国梦的韦恩大厦的镜头中的两个人,从一开始就目的不纯——又怎么能得到善终?

战争之王是哪一年的电影(真正的战争之王)(10)

而关于这场博弈,电影似乎也给出了预言(或警告):整个军用武器市场,最终很可能因为某一个细节分崩离析、瓦解消散——恰如尤里自己,被弟弟肋骨下的那颗子弹送进了监狱。

战争之王是哪一年的电影(真正的战争之王)(1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