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双城记第二部解读(双城记4大结局)

双城记第二部解读(双城记4大结局)《双城记》的故事大背景,是法国大革命。当时的法国社会,贫富悬殊,富人奢靡淫乱,穷人食不果腹;阶层对立严重,富人作威作福,穷人贱如猪狗;法治崩坏,富人无法无天,欺凌妇女,草菅人命,穷人无处伸冤,法律形同虚设。经典作品之所以能传世,往往在于它们不惮于回避复杂性,并能以高超的技巧,不遗余力地把这些真实的复杂性精确地展现出来。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你读最后一部分:爱,总是比恨有力得多。我们一同看看,法国革命到最后是不是成功了?对人民的生活又有了哪些改变?01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我们所经历的人生,就是如此的复杂。许多看似截然相反的属性,交织在一起。好与坏、善与恶、爱与恨、对与错,常常在某一事物上同时、矛盾地出现。

金庸在《笑傲江湖》里,写到:任我行集众高手之力,杀了东方不败后,重夺教主之位。教众们觐见,恭贺教主回归,任我行本想起身抱拳回礼,转念一想,当初自己或许是因为御下不严才给东方不败留下了篡位的机会,于是端坐不起,一众教徒们纷纷跪倒,高呼“教主万岁”,任我行坦然受之。

目睹此景,令狐冲心想:这教主宝座之上,坐的是任我行,还是东方不败,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前面几部分的共读中,我们认识了马奈特医生,埃弗瑞蒙德侯爵,莫奈特小姐,达奈,德伐日夫妇,他们的命运都与法国大革命背景息息相关。一幕幕家族的恩怨情仇上演,善、恶、生、死在冲突中交融。狄更斯对人性的思考在作品中一一展现。

那么,打败了侵略者,自己成了新的侵略者;赶走了压迫者,自己成了新的压迫者……轮回之苦生生不息,何以解脱?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你读最后一部分:爱,总是比恨有力得多。我们一同看看,法国革命到最后是不是成功了?对人民的生活又有了哪些改变?

双城记第二部解读(双城记4大结局)(1)

01

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我们所经历的人生,就是如此的复杂。许多看似截然相反的属性,交织在一起。好与坏、善与恶、爱与恨、对与错,常常在某一事物上同时、矛盾地出现。

经典作品之所以能传世,往往在于它们不惮于回避复杂性,并能以高超的技巧,不遗余力地把这些真实的复杂性精确地展现出来。

《双城记》的故事大背景,是法国大革命。当时的法国社会,贫富悬殊,富人奢靡淫乱,穷人食不果腹;阶层对立严重,富人作威作福,穷人贱如猪狗;法治崩坏,富人无法无天,欺凌妇女,草菅人命,穷人无处伸冤,法律形同虚设。

贵族阶层对于底层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终于激起了反抗。革命爆发,复仇的滔天怒火向贵族们狂卷而去。

“为了自由的名义!打破旧秩序,建立新法国!”——这听上去应该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怎么会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呢?

《双城记》里,成功地攻占了巴士底狱的革命者们,用胜利的狂热,“以自由之名”,亲手创造出了弥漫着血与火的人间地狱。

他们曾经是受法治不公所害的无辜者,如今,他们颁布了惩处嫌疑犯的法令,可以随意把人关进监狱——他们让无数并未犯法但又申诉无门的人,成为了自己当年那样的受法治不公所害的无辜者。

他们曾经是被暴力伤害的压迫者,如今,他们用同样的暴力手段,压迫着其他善良而无力的人——他们成为了新的压迫者。

他们曾经见过雍容富贵的贵妇们兴致勃勃地围观被冤枉的死刑犯的处决现场,感到无奈和气愤,如今,当法庭不经过合理的司法程序就宣判死刑时,围观的人群里满是疯狂的激动——他们成为了自己当年所仇视的那群贵妇。

现实的复杂性在于,善与恶的转变,仅在须臾之间。

即使“以善之名”,把善作为动机和发心,从善的起点出发,也无法摒除走上歧途、结出恶果的可能。

《双城记》在描写大革命后的大屠杀时,一幕幕的血腥和恐怖,跃然纸上。

为什么明明万恶的贵族的残暴统治已经被推翻,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而等待着人们的,却是这样的人间惨剧?

这是因为,如果善以恶的方式战胜恶,善也必将堕落为恶。

在所谓爱国的狂热里,在所谓自由的名义里,人类最基本的同情被摒弃,人性被复仇的怒火撕扯地支离破碎,播下的是压迫、掠夺和暴力的种子,结出的也必然将是同样的果实。

《双城记》里血流成河的大革命,纠缠不清的善与恶,复仇和宽恕之间的矛盾挣扎,在结尾的卡顿为爱牺牲的情节里,骤然变得琐碎而渺小。

双城记第二部解读(双城记4大结局)(2)

02

情节的主人公,是在全书中篇幅并不算最大,但分量最重的人物:卡顿。

这是一个迷茫而颓废的人。他英俊潇洒,却孑然一身;他才华横溢,却不思进取。他找不到在世上生活的意义,在人生的大多数时间里,“对于他来说,最大的冤枉就是忘掉自己属于这个世界。”他听天由命,任凭时光在年复一年的虚度中,消耗殆尽。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成为了大革命的血腥、复仇的恐怖、人性扭曲的漫天黑暗中,穿透一切、照耀一切的惊艳圣光。

双城记第二部解读(双城记4大结局)(3)

他人只道卡顿的颓废,是自甘堕落;何尝能理解到,他只是看透了人生“轮回”的虚无本质。如《圣经·旧约·创世纪》第三章上帝对亚当说的那样:“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既然来往人世都是尘土,那一生的挣扎,又有何意义。

卡顿在人生最后的阶段,“看着一个漩涡漫无目的地转了又转,直到最后被水流吞没,一起带向大海。”——他感慨道:“像我一样。”

他穷尽一生体验着“漫无目的”的状态,在“无意义”的泥沼中徘徊挣扎,他不仅不像世人所想的那般轻浮,反而要比大多数人更为深刻。

或许他临终前所收获的礼物,正是他人生中这段漫长的深刻而痛苦的经验所赐。这是一份值得用生命去换的礼物。

这份礼物,就是爱。卡顿的爱,是如此的纯净,毫无私心,一尘不染,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每个人身上的复杂所附着的龌龊的污迹。同时,举重若轻地告诉我们:爱,总是比恨有力得多。

朋友们,双城记到此,就为您解读完毕了,不知道您是不是和我一样爱上了卡顿,为他,为这个时代叹息。

我想用北岛的《回答》来结束今天的导读: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