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有哪些电影(冰雪中的英雄儿女)
长津湖战役有哪些电影(冰雪中的英雄儿女)然而,战机瞬息万变,时不我待,11月初,第九兵团(下辖20军、26军、27军)在“装备尚未调整、冬装不够御寒”的情况下,奉命从辑安、临江紧急入朝,担任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任务。战争从某种程度来讲打得是后勤保障,身经百战的开国将帅更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所以,1950年9月,华东军区曾向军委发电报,说明即将发给第九兵团的冬服是按江南气侯缝制的,恐不耐寒,华东军区不知道缝制寒区被服的标准,希望东北军区帮助准备御寒衣被。相较西线,东线长津湖战役的胜利(抑或是惨胜)更来之不易。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不愿提长津湖之战,应该是此战志愿军在严寒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非战斗减员(冻死、冻伤)相当多,以至于参战的九兵团20军、27军几乎完全丧失了战力。长津湖,长津江上游的一座水库,位于朝鲜北部咸镜南道,长津湖地区平均海拔1300米,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一般10月下旬开始进入冬季,至11月下旬日平均气温可以
电影《长津湖》的震撼上映,揭开了一段曾长期让敌我双方都不愿提及的历史。长津湖战役,“比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上甘岭战役更艰苦、更惨烈、更震撼。”
我们的对手美国人也一直没有忘记这场发生在冰天雪地里的战斗,美军战史称之为“最艰苦的战役”。早在2013年,好莱坞就斥资1.3亿美元,以当年长津湖战役为题材,拍摄了战争大片《严寒17天》。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保卫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在二年多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五次大的战役。
长津湖之战是第二次战役的一部分,第二次战役分东、西两线作战。通常人们更熟悉西线战事,一是因为作家魏巍的著名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描写过西线的松骨峰阻击战,二是因为西线作战的38军大获全胜,荣膺“万岁军”称号。
相较西线,东线长津湖战役的胜利(抑或是惨胜)更来之不易。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不愿提长津湖之战,应该是此战志愿军在严寒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非战斗减员(冻死、冻伤)相当多,以至于参战的九兵团20军、27军几乎完全丧失了战力。
长津湖,长津江上游的一座水库,位于朝鲜北部咸镜南道,长津湖地区平均海拔1300米,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一般10月下旬开始进入冬季,至11月下旬日平均气温可以下降到零下27摄氏度,此时,极度寒冷、风雪交加是这里天气的常态。长津湖战役就发生在11月末至12月上旬的极寒天气里,主战部队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是从相对温暖的东南沿海急调而来。
第九兵团由华东野战军(三野)整编组建,参加过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兵团兼淞沪警备司令部,为攻台第一梯队。朝鲜战争爆发后,对台作战被迫后延,第九兵团划归人民志愿军序列,由江南到山东整训待命。
战争从某种程度来讲打得是后勤保障,身经百战的开国将帅更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所以,1950年9月,华东军区曾向军委发电报,说明即将发给第九兵团的冬服是按江南气侯缝制的,恐不耐寒,华东军区不知道缝制寒区被服的标准,希望东北军区帮助准备御寒衣被。
然而,战机瞬息万变,时不我待,11月初,第九兵团(下辖20军、26军、27军)在“装备尚未调整、冬装不够御寒”的情况下,奉命从辑安、临江紧急入朝,担任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任务。
火车开到沈阳,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贺晋年见南方来的部队衣着如此单薄,不禁大吃一惊。他当即吩咐随行人员,拿出了自己部队保管的全部5万余套御寒衣物。后又果断决定:即刻动员自已部队的干部和战士马上脱下冬装,换给南方的战友。现在看来,如果不是贺晋年果断决策,九兵团会损失更大,甚至会改变战争走向。
尽管如此,要解决九兵团十五万大军的急需,仍显不足。更为残酷的是,当时因火车在站台停靠时间短,许多换下来的衣物还没等送上车,火车便一声长鸣,又风驰电掣般地向着朝鲜驶去。
据《20军长津湖战役简报》载:“由于我军入朝仓促,一切冬季物资未能补充齐全,如我军棉鞋、棉帽、棉背心、大衣,除一个师大部领有棉帽外,其余均未能穿上,弹药和手榴弹全军平均每人只有二个,兵站未能及时设立,所以粮食未能运上。”“各部队有三天没吃到粮,弹药不能及时供给,加上冬季物资未能补充,在零下20余度的雪冰冻地上作战,对我战力影响很大”。
又据史料记载:九兵团进入长津湖战区时,因气温徒降至零下40摄氏度,战士们只得想方设法御寒。行军中有的头裹毛巾,有的身披毛毯,用上一切能御寒的东西。一位朝鲜人民军联络官目睹此景,感到失望,连说:这样的部队,非全军覆没不可。
九军团司令宋时轮纠正道:“我们的部队是有战斗力的。”人民军联络官说:“别说美国人,就是土匪也能赤手空拳把他们打倒。”宋时轮火了:“那你就先打倒我试试,看看我们有没有战斗力?”
宋时轮甩掉外衣,猛冲过来,瞅准时机,一拳击中对方前胸。人民军联络官倒退两步,摔倒在地上。这位联络官心悦诚服地说:“从你的身上,我看到了志愿军的战斗力!”
志愿军为何要在如此恶劣环境下与美军(“联合国军")对决?因为所谓的“联合国军”在志愿军发起第一次战役后,输得不服,低估志愿军的战斗意志,又分兵两路,在朝鲜北部东西两线展开钳形攻势,冒然向鸭绿江推进,扬言要在一个月后的圣诞节,把中国军队赶回去。长津湖地区山高林密,不利于美军机械化部队作战,但极其有利于我军打伏击战,为了不失战机,故而让第九军团匆匆入朝。
“联合国军”先头部队是美海军陆战队第1师,随后的是美10军第7师。美1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在二战中横扫太平洋,从未打过败仗,号称美军的“王牌师"。
志愿军第九兵团同样是一支过硬的部队。“孟良崮"战役大败张灵甫;“淮海战役"俘获杜聿明;解放大上海后,又被称作“霓虹灯下的哨兵",英明远扬,威震八方,因此,毛泽东主席钦点第九兵团入朝作战。
11月27日,长津湖一带突降大雪,气温降至摄氏零下40余度,千余名官兵被冻死,冻伤者不计其数。狭路相逢勇者胜,黄昏时分,蛰伏在长津湖地区数日的第20军和第27军终于接到发起总攻的命令,指战员们突然跃起又冷又饿的身躯,以顽强的战斗作风,向强大的美1师发起突然袭击。
激战至翌日,美1师机械化战斗队形被切断,同时,被志愿军紧紧的压缩在四个包围圈里。第九兵团司令宋时轮决定:瓮中捉鳖,一举歼灭。
然而,此时寒冷已使志愿军部队出现了大量的非战斗减员,饥饿又使指战员身上没有一点力气,装备则更叫子弟兵难以推毁美军用大炮和坦克构筑的环形防御工事。双方僵持三昼夜,我方歼敌不成,敌方也无法向鸭绿江推进。
12月5日上午,美1师为摆脱困境开始向南突围,准备后撤。宋时轮司令立即调整作战部署,命令第20军和27军展开围追堵截,同时电令拖后的26军立即向长津湖地区挺进,投入战斗,以补充作战部队因大量伤亡而导致的人员不足。
随着战斗任务的转换,我军面临的局面更加险恶。追击部队要步行翻山越岭撵上后撤的美军机械化部队谈何容易。尽管如此,指战员们仍然顶风冒雪,忍饥挨饿,按时到达指定地点截杀敌人。
设埋伏时,地冻如铁,无法挖掩体,战士们就趴在雪地上,很多人趴着趴着就被冻死了。待到发起冲锋,幸存者仍如猛虎下山,以钢铁般的意志死缠猛打,直打的美军曾在一天之内仅后撤500米,扔下千余具尸体。
特别是绰号“北极熊团"被我军一举歼灭,总计3191人,这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唯一一次成建制地全歼美军一个团的光辉战例。当然,美军并未完全承认这些事实。
一个要跑,一个要阻,敌我双方此时都认识到水门桥是决定各自胜败的生死桥。该桥位于长津湖古土里以南6公里处,是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跨过这座桥,越过黄土岭,就是平原,美军机械化部队有了用武之地,就意味着敌人彻底逃离了长津湖地区,可以说,水门桥就是美军的生死桥。
为此,美1师后撤的先头部队抢先一步驻扎到那里,用一个营的兵力和40辆坦克严防死守水门桥。宋时轮决定:即便有天大的困难也要不惜一切代价把桥炸掉,把美军机械化部队继续阻隔在无法施展装备优势的深山里,予以全歼。
这情节酷似描写第五次战役的电影《金刚川》,只不过这一次是美军守桥,志愿军炸桥。
担任炸桥任务的是第20军58师127团。我军先后两次将水门桥炸断,但很快又被美军修复。第三次炸桥时,第27军80师组成两个连的“敢死队",200余名指战员每人背负50余公斤炸药,趟积雪,越沟壑,躲岗哨,抢时间。12月6日,指战员们借着夜色发起突击,用血肉之躯,把大桥连同基座全部炸毁。
身经百战的美1师师长史密斯绝望中给上司发报,求援再次架桥。美军高层认为:如不救出美1师,美国颜面无存。于是,他们星夜指派驻日本部队去三菱重工,紧急加工出8套M2型钢木标准桥梁,第二天用C-119大型运输机运往一千多公里外的水门桥上空,然后靠巨型降落伞将桥梁直接空投到美军阵地。经过一昼夜施工,美军于8日下午4点,重新将桥梁架设成功,前后不过两天。
史密斯意识到:美军通过水门桥肯定还会遭到志愿军伏击。为慎重起见,他决定先派小分队前去侦查。
当美军士兵摸上水门桥对面的山头后,随即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在冰天雪地里,志愿军20军58师整整一个连的百余名官兵呈战斗队形散卧在一条线上,每个人都呈手持武器注视前方的姿态,全部冻死在那里,化作了晶莹的冰雕……
后来,宋时轮向毛主席报告战况,电报中写道:“战斗打响后,该连无一人站起,到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细察尸体无任何伤痕与血迹……”
美军在接应部队的掩护下,终于撤出长津湖地区的崇山峻岭,继续向南撤退。志愿军九兵团锲而不舍地追击。可惜的是,增援的26军历经美飞机轰炸阻拦,忍饥受冻,翻山越岭,直到美军撤退后才从齐腰深的大雪中跋涉而来,错失了全歼美1师的良机。
据战后统计,美军在长津湖地区受到重创,海军陆战队第1师编制人数2.5万人,战斗伤亡约7000人。虽然美军吃营养餐,穿防寒服,睡羊绒毯,但仍然冻伤减员7300人(主要是足部冻伤,较轻微)。
志愿军第九兵团投入长津湖战斗总兵力十万余人,伤亡14000人,超过美军一倍,冻伤减员占总人数的32%,严重冻伤占22%,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实际上,九兵团除26军尚存实力外,20军、27军在以后的战斗中几乎销声匿迹了。难怪宋时轮将军在归国途中的鸭绿江边停车,面向长津湖三鞠躬,热泪奔流……
在二十军坚守的战场上,涌现了著名战斗英雄杨根思。28岁的扬根思是新四军出身的老兵,参加过淮海战役等大小数十次战斗,战功卓著,长津湖战役前他已经是著名的战斗模范和爆破英雄,
29日上午10时,美军陆战第1师向他坚守的山丘发起第八次冲击后,阵地上活着的人只剩下杨根思和两名伤员,所有的弹药都已经打光了。增援部队尚在途中,美军又发起了第九次冲锋。
这些身经百战的志愿军士兵对死亡和战斗已经习以为常,无所谓恐惧和紧张。当面临人员伤亡殆尽,不可能再次守住阵地的时候,杨根思最惦记的是,将那挺贵重的重机枪带走交给后面的部队。
两名快耗尽体力的伤员受命带着重机枪离开时,冒着炮火站直了冻饿数天的身子,给连长行了个军礼作为永别。当美军再次冲上阵地时,杨根思引爆了炸药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
反观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虽然有高度现代化的技术装备,优越的后勤得障,但士兵怕苦恋家,士气低落,更无从谈献身精神。
美军的这些弱点。正如毛主席形象的比喻,是"钢多气少",与之相反,志愿军可谓"钢少气多",尽管装备不占优势,后勤补给匮乏,然而志愿军在长津湖却创下了以弱制强的神话。
美国军人大卫在其所著《最寒冷的冬天》一书中谈志愿军的战斗作风时充满了敬意:“中国军人身穿白色风衣,在雪地里,你根本就注意不到他们的存在…”因而,当美军第十军在东线向鸭绿江冒进时,他们的空中侦察机从未发现过中国军队的痕迹。“中国30个师组成的伏击大军埋伏得天衣无缝,敌人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军事史学家施拉姆•马歇尔形容他们“犹如没有身影的幽灵"。试想,九兵团十五万将士缺衣少粮,潜伏在冰天雪地中,又不能让美国人发现,这是要多大的毅力,多高的组织纪律性啊!
志愿军的英勇,连美军也感到肃然起敬。其实,这场战争很难以胜负来定义。
长津湖战役发生在一个豪情满怀的时代,一个新中国刚刚诞生,一切都那么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年代。对于这场战争的意义,我们的对手做过诸多经典的评论。
“这是钢铁部队与钢铁人的战斗"。
“尽管如此,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是在战役中取得了战略性胜利。这只没有机械化装备的部队将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国家——美国赶出了朝鲜,而且他们的对手是美国最卓越的将军之一——麦克阿瑟。”
“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长战场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不一样。”
“之前一直不被承认的中国,作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引起了整个世界的轰动。”
……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一次大的胜利,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其间由于后勤上的疏忽,投入战斗太快,以及补给遭到美军空中绞杀等诸多因素,参战部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有理由永远铭记长津湖边的中国军魂。
文/秋水长天。感谢阅读、关注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