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高分治愈系电影(年度最治愈电影)
十大高分治愈系电影(年度最治愈电影)那到底是怎样的一部神作,才能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呢?最最最主要的,是特别治愈。豆瓣目前已有超过11万人参与了评价。评分竟高达9.1,且62%的人给出了五星。虽然大家的关注点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风景不要太美了。
古希腊有一位哲人说:
大自然、小孩的笑容、纯真的善意,是治愈人类心灵最好的良药。
近期国内上映的《海蒂和爷爷》,恰巧就集齐了以上三者。
结果当然是,出奇的好看。
豆瓣目前已有超过11万人参与了评价。
评分竟高达9.1,且62%的人给出了五星。
虽然大家的关注点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风景不要太美了。
最最最主要的,是特别治愈。
那到底是怎样的一部神作,才能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呢?
稍安勿躁,十三姨慢慢说给你听。
原来,影片改编自经典儿童文学《海蒂》。
作者是瑞士的约翰娜·斯比丽。
该小说自问世100多年来,一直经久不衰。
经常以话剧、广播剧、电影等各种文艺形式与观众见面。
而早在本片之前,就有两个影视作品广为人知。
1937年,美国人秀兰·邓波儿版的《海蒂》。
1974年,日本高畑勋、宫崎骏版的电视动画《阿尔卑斯山的少女》。
特别是后者,以其极高的口碑成为许多人童年美好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等到了2015年的这部德国电影,已经是第13次翻拍。
因此可以说,此时的海蒂,早就穿越国界,名扬天下了。
但人们还是抵挡不住她无穷的魅力——观影过程有一种直击灵魂深处的感动。
除了故事的温情感人,大半要归于片中自然美景的治愈了。
01众所周知,北欧国家瑞士,向来是无数人魂牵梦萦的旅游胜地。
尤其阿尔卑斯山区的明丽风光,更犹如仙界一般的存在。
天空蔚蓝,白云悠悠,草原辽阔,景色宜人。
最适合遐想、发呆,品玩日出日落的韵味,远离俗世的纷扰,让心灵得以栖息。
独居于此的爷爷,最先为这片土地的静谧、舒适所倾倒。
他头发花白,脾气古怪,看起来有些凶巴巴。
很少与村里人来往,在孤寂中尽享大自然给予的馈赠。
全然不理会别人关于他的任何流言蜚语——恨上帝,甚至杀过人。
一座小木屋,几只山羊,是其全部的家当。
喝自己挤下的羊奶,吃手工制作的奶酪,用砍来的木头做家具。
物质虽有几分清贫,日子倒也怡然自得。
世界仿佛在他面前停止了一样,而他似乎也遗忘了这个世界。
爷爷的戏份不多,从仅有的几个场景来看,他充满了对所谓文明社会的漠视。
比如当牧师提到,每个小孩必须要上学时,爷爷则摆出一副置若罔闻的姿态。
这是大自然对爷爷颇有辩证意味的治愈:在极尽简单中又很容易满足。
当然,客观上却也因为封闭、偏僻,而多了一份思想上的固执,甚至愚昧。
02不同于爷爷,阿尔卑斯山的美景,只是给他提供了一处安身之地。
对于8岁的海蒂来说,其意义远不止于此。
起初她是被姨妈像拖油瓶一样强行地留在了山上。
面对爷爷一开始的不友好,海蒂似乎浑然不觉。
相反,颇有如鱼得水的快活感——她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舒展。
赤足奔跑在山坡上,野花盛开,蝴蝶飞来,雄鹰翱翔于苍穹之下。
海蒂完全陶醉于眼前的美景之中。
活泼好动的天性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
那些悲惨的身世,生活的艰辛,未来的不可知,被她自动屏蔽。
显然,环境的开阔、纯净,帮助她抚平了许多内心的创伤。
海蒂后来又被姨妈骗到了城里的某大户人家做玩伴。
失去了爷爷的呵护,没有了皮特的陪伴,远离了大山的眷恋。
她只得努力地适应着新环境:豪宅的华丽闭塞,繁琐的礼仪约束。
从吃饭穿衣到睡觉学习,无不需要遵守规矩,还得接受管家、佣人的约束。
海蒂没有因物质条件的富裕而欣喜,反倒由于过多的条条框框浑身不自在。
即便她和克拉拉越来越能打成一片,可终究还是不行。
其心心念念的除了爷爷,就是大山、草原、羊群、雄鹰了。
海蒂因思念家乡而得了梦游症的病。
有一次,她和克拉拉从家里偷偷溜走。
海蒂没有过多在热闹的街上玩,而是迅速爬上高高的塔顶,急切地寻找大山在哪。
密集的高楼遮挡了视线,环顾一周毫无所得,失落写满了脸上。
远离了阿尔卑斯的自然美景,海蒂变得失魂落魄,无所适从。
也只有离开之后,她才明白,那里是她生命之花盛开的摇篮。
也只有在那里,她才能无拘无束地放飞自我。
这是大自然对海蒂的治愈:在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日子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而往往拧巴的生活,多半是人与环境的格格不入造成的。
03最不可思议,富于传奇色彩的,则是克拉拉的邂逅。
当海蒂还在城里“度日如年”时,她不止一次地诉说起过大山的好。
那是克拉拉未曾谋面,因而无法想象,却为之欣羡的所在。
然而,双腿的“残疾”极大地限制了她的活动范围。
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困于家中,还让心灵也套上了各种枷锁。
一方面,母亲的过早离世,让她承受了一个孩子不该有的巨大痛苦。
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父亲给了她更多的关心,几乎是竭尽所能的宠爱。
包括优越的生活条件,接受私人家教所提供的良好教育。
礼仪礼貌、行为举止的规训,识字读书、知识思想的传递。
从这点来讲,克拉拉无疑又是幸运的,她的谈吐、风度无不散发着贵族气质。
如果说海蒂是一颗迎风飞舞的野花,纯真可爱又潇洒自如,那么:
克拉拉就是一款精致的盆景,傲然屹立而光彩照人。
城堡固然温暖滋润,可时间久了也使人腻味。
相比于海蒂的简单乐观,克拉拉明显多了些寡言忧郁的沉闷。
除了失去至亲带给她的伤痛,恰似鸟笼一样的环境,无疑是最大的隐形杀手。
所幸的是,全片唯一的智者,克拉拉的奶奶看出了问题的症结。
是她敦促家里人,允许将海蒂回到爷爷身边。
也是她说服其他人,和克拉拉一起去看望海蒂。
走出豪宅的克拉拉,被眼前阿尔卑斯山的美景所震撼,她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大自然的神奇,也给了她妙不可言的恩惠。
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牵动了克拉拉的目光。
坐在石头上的她,竟然忘了自己腿有毛病的事实,情不自禁地跟了过去。
当准备接她回去的父亲,看到宝贝女儿能走路时,流下了惊喜的泪水。
这是大自然对克拉拉的治愈:谁也没有预料到,奇迹会在不经意间发生。
不得不说,看过《海蒂和爷爷》,才真正明白人与环境的关系有多重要。
大自然不仅赋予了我们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哺育人类心理健康的养料。
片中的海蒂,前后展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
表面上是由环境不适带来的反应,实则是在此之上两种文明形态的碰撞。
阿尔卑斯山的一切笼罩着原生态、自然主义的风貌,人在其中只是自然的一部分。
当爷爷看到海蒂没有椅子时,他可以拿出自家的木材,直接动手做一把。
早上起来,海蒂可以一口气喝下爷爷为她准备的天然羊奶,兴奋地奔跑在山坡上。
没有管制,没有拘束,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尽情地挥洒着上帝赐予的能量。
乡村文明的简单直接、坦诚纯朴之风,正好保护或者说发扬了海蒂善良、可爱的天性。
城市对作为孩子的海蒂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无可逃遁的压抑,处处彰显着规则的约束。
吃饭不再是狼吞虎咽的畅快,而是轻拿轻放的细嚼慢咽,是规规矩矩的优雅坐姿。
程式化、规范化的流程设置,让原本为所欲为的生活美感丧失殆尽。
城市文明的代价显而易见,孩子看起来乖巧懂事,实际上却心事重重,一点也不快乐。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海蒂和克拉拉在两种环境下的境遇,值得我们深思。
海蒂的最终选择,其实也表达了作品的价值导向:大自然永远是人类的导师。
无论社会文明在未来如何向前推进,我们都不应该离开自然界太久。
在城市文明给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面前,人类更需要保持警醒。
离大自然近一点,人们也更容易读懂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