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电视剧说的是哪里的事(再议电视剧启航得失)
启航电视剧说的是哪里的事(再议电视剧启航得失)《人民的名义》是多条线索并进叙事。一个是侯亮平在京州市查贪腐;一个是沙瑞金对汉东官场的治理整顿;一个是陈岩石对大风厂的人文关怀。树立起三个优秀党员的形象。一部好电视剧的剧情应该是:叙事主次分明,人物设计丰满立体,故事逻辑自然有序,情节链条清晰,故事线索节奏感强。我是这样思考的,两部电视剧都是主旋律类型的电视剧,不同的只是表象:一个揭示贪腐问题,一个揭示经济转型问题。但两部戏都是通过矛盾凸显,多线索交织,寻找根源,发现症结,解决问题,达到社会和谐,来完成情节设计。并且两部电视剧都是直接以行政机关为主背景进行情节推进。因此两部电视剧就具有可以比对的基础。为了避免文章理论太多而枯燥无味,我还是会拿《人民的名义》进行对比论证。
听说央视要播《启航》,我就一直关注,对这部电视剧也是寄予厚望。我期望这部戏能匹敌《人民的名义》这样的好作品的。
当《启航》开播后,我看完三集,心里还是很失望的,觉得和我期望的作品差距过大。所以我才写出了上一篇文章,对《启航》进行了点评,直截了当阐明我的态度。
有些网友对我的文章有意见,通过留言和发私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些是误解,我觉得有必要再谈一下我所理解的电视剧的优劣,顺便解答一下大家的问题。
为什么要用《人民的名义》来比较《启航》有网友说,两部戏不能对比,因为不是同类型的电视剧。
我是这样思考的,两部电视剧都是主旋律类型的电视剧,不同的只是表象:一个揭示贪腐问题,一个揭示经济转型问题。但两部戏都是通过矛盾凸显,多线索交织,寻找根源,发现症结,解决问题,达到社会和谐,来完成情节设计。并且两部电视剧都是直接以行政机关为主背景进行情节推进。
因此两部电视剧就具有可以比对的基础。
为了避免文章理论太多而枯燥无味,我还是会拿《人民的名义》进行对比论证。
故事线索应高度融合,相互交织一部好电视剧的剧情应该是:叙事主次分明,人物设计丰满立体,故事逻辑自然有序,情节链条清晰,故事线索节奏感强。
《人民的名义》是多条线索并进叙事。一个是侯亮平在京州市查贪腐;一个是沙瑞金对汉东官场的治理整顿;一个是陈岩石对大风厂的人文关怀。树立起三个优秀党员的形象。
《人民的名义》编剧的叙事能力非常强,三条线索布局合理,衔接紧密,相互交织,却又没有突兀感。
《启航》有一明一暗两条故事线索,一个是曾雁来空降渤海市,主持城市经济升级转型;一个是穿插在主线索之外的胡杰对邵海翁势力的抗争。
电视剧分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尾四个部分。长篇电视剧一般在5集以内就要在开始阶段把整个电视剧的人物、事件、叙事风格展现出来。
《人民的名义》用了4集完成了故事从开始向发展阶段的过渡,显得剧情节奏明快,三条主线交叉绵密,悬念迭起。
而《启航》胡杰的线索在我看完的9集电视剧来说,明显偏弱,两条线索脱节,与曾雁来的主线索融合度不高,即使剪掉胡杰这部分情节,也不会妨碍你看完这九集电视剧。所以这部电视剧两条线索切换时突兀感很重,观众能清晰感觉到又开始讲另一个故事了。
故事逻辑应合理自然《启航》中邵海翁应该是老奸巨猾,做事稳准狠的性格,但是剧情反映出的邵海翁让我们感觉不到他的阴狠狡诈。邵海翁从政从商的资历都很深,本来应该通过自己的头脑,设计出高超的迷局和复杂的陷阱来达到自己目的。没想到他经常采用的却是下三滥的招数,甚至直接动拳头解决问题,这样的大反派的智商真让人哭笑不得。
第七集,听说矿场要关停,邵海翁一副胸有成竹的神情说:“政府唱文戏,我倒喜欢武戏,越打越热闹。”接下来镜头切换了几次,他煽动闹事的问题却被轻而易举解决了。让我们差异,这是一个黑白通吃的大佬水平吗?看看之前他鼓动网络谣言、挑拨冉千帆与曾雁来矛盾,煽动村民找金海东父亲,行贿万灵等都属于小儿科式的把戏。剧情赋予邵海翁角色定位,和他的具体表现,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田文君多年没见曾雁来,就因为她的父亲失口叫了“曾书记”,她马上就能认定曾雁来是市委书记,而不是其他什么职务的书记。田文君听后只说了一句“你都当上书记了”,接着和之前的讲话腔调一样说话,没有明显的情绪和表情变化,这明显不合常理。这场戏的情节设计的太粗糙,经不起推敲,仿佛就是为了给曾雁来指出水质污染而强加进去的。
曾雁来有车不坐,非要骑着自行车到钢厂,他曾在钢厂当众讲过话,还谈什么微服私访,不清楚他骑车在几万人的大厂转悠,意义何在。难道就是为了表现他与众不同的亲民形象?一个他这样级别的官员,平时的工作安排都很紧张,秘书一般都是以小时计算领导的日程,曾雁来怎么那么闲,还能给自己放半天假,在厂里聊天喝酒吃饭探访民情?
上一篇文章,我对启航的人物设计有批评,这里再阐述我对人物塑造的理解。
电视剧要想塑造出令人深刻的艺术形象,就必须让人物有主导性格和多重的次要性格,主导性格和次要性格还要有对立,这样的人物形象丰满充实,层次感强,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就会对观众产生吸引力。最典型的人物塑造就是《亮剑》中的李云龙。
《人民名义》的主要人物也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比如,祁同伟主导性格是对权利欲望的不择手段,但他对陈阳的爱恋,对高小琴的坦诚,对自己出身的自卑,对高育良的迎合,对下属的高傲,所产生的多方位次要性格,这个人物便具有了立体全面的注释,让观众很久之后也能记住这个角色。
即使是正面人物侯亮平,他的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是主导性格,但他也有耍酷、自黑、调皮、贪吃的次要性格表现,甚至还能出手打架。这就有别于普通的正面形象塑造,人物设计还是成功的。
《启航》的人物设计就显得太简单,金海东表现出的是粗犷,他和曾雁来吵架,训斥自己老婆,呵斥下属,除了谈工作,看不到他的次要性格。这个人物就像是二维漫画,立体不起来。比较达康书记形象的塑造,达康书记也是工作上比较严厉,对事情雷厉风行,对下属不留情面,对老婆也多次争吵,但他对感情也能落泪,对赵东来的信任,对大路的愧疚,对孙连城的戏耍等,都让这个人物变得饱满可亲。
曾雁来的人物设计也并不成功,编剧本来是想让这个正面人物立体起来,但是都浮于表面,主导性格和次要性格形成不了反差,人物的复杂性就差了很多。
人物性格不是单一和凝固的 而是呈现出一种流动状态 波澜起伏 互相关联。《启航》众多人物的设计,都呈现平面化,有的甚至虚假做作,比如小饭馆夫妻俩,田师傅父女,邵笑,万灵,那位法务经理,胡杰,都令人非常遗憾的没有形成众星捧月的效果,反而为剧情减分不少。
什么才是好演员演员的任务就是塑造角色,如果一个演员让我们觉得他只是在表演,显然他不是一个好演员。
《启航》的众多演员中,果靖霖算是合格的一个演员了,但表情自然、情绪真挚的表演固然很好,那只是对演员的基本要求。真正考验演技的是同样的剧情下,如何做出合理又令人耳目一新的选择。一个优秀的演员能够挖掘这些选择的合理性与可能性,并将之展现给观众,带给观众出乎意料的表演。
张志坚饰演的高育良沉稳圆滑,言谈举止间把握人物状态非常准确,看了文字剧本再看他的表演,就让你感叹,张志坚的表演已经比剧本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到位,甚至有让人怀疑他就是高育良,他就是政法书记的错觉。
一个演员具有张力的表演一般都伴随强烈的戏剧冲突,所以一般有张力的表演都是对手戏。 但是表演尺度就需要演员凭个人能力去把控。《启航》多次出现一二号人物的对手戏,曾雁来和金海东时不时爆发激烈争执。我看到两个人在雨中河边争论的一场戏,两个人的表演都太过用力,太多的强烈形体动作,并不适合两位渤海最高领导者的身份。而两位同状态的相互争吵,降低了观赏度,模糊了两个人的性格。为什么不能进行反差化表演,在激烈的肢体语言中,就不能出现向内收一些的表演,来诠释人物和剧情的发展呢?
怎么评价台词功力我上一篇文章说《启航》台词生硬,我所提到的台词分两种形式:编剧写台词的能力;演员说台词的能力。
上次我举例说明编剧创作人物台词太过生硬,没有考虑人物台词的适用环境。而编剧的思维一直是站在官的角度,自我设限了台词的延展性。所有配角的台词主要是为了曾雁来的改革设计,但是忽略了作为角色的个性展示。比如在《人民的名义》中,导演不惜大篇幅拍摄了祁同伟和高小琴的对话,展示出了二人的内心世界,对于丰富人物、反思他们是如何走向悲剧结局,进行了成功的铺垫,让电视剧增加了深度和力度,拥有了美学价值。
我们再谈一下演员的台词功力。好演员一定声形合一。台词本身就是表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演员的声音里蕴含着太多的信息,故事背景,人物身份,情绪情感,故事走向等等。《人民的名义》中老戏骨们为我们展现出风格迥异的台词风格,张丰毅声音“精致的弱控制”,张志坚的稳健的语速,通透的气息把握,吴刚的虚实结合,刚柔相济,侯勇的进退无痕,张弛有度,都让我为之倾倒。
《启航》里的台词表现最好的演员是甘雨,他最出色的就是气息把握,把一个反派人物通过声音勾勒的非常传神。其他主要演员的台词能力就不敢恭维了,尤其是胡杰和几个女演员拿腔作调,缺乏表现力。而小配角的台词表演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成为最好的反面教材。
如果老戏骨学不了,那么建议青年演员学一学于和伟。在《军师联盟》中,他饰演的老年曹操在群宴时,有一大段经典独白,雄浑悲亢,气势恢宏。让观众仿佛和他一起经历了曹操的一生。这就是演员台词功力的最好诠释。
说句客观的话,《启航》是一块璞玉,内核还是不错的,但没有经过悉心雕琢,让人觉得可惜。《启航》也不是烂剧,如果不是拿它和最优秀的电视剧相比,这个电视剧还是能看的。只是拿精品比较的话,我只能说,还有不小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