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允文电影插曲(黎允文的见龙卸甲)
黎允文电影插曲(黎允文的见龙卸甲)《见龙卸甲》、《锦衣卫》、《豪门宴传奇》是李仁港心目中的武侠三部曲,但跟传统武侠很不同的在于,他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了大时代当中。其中《见龙卸甲》是围绕着五虎上将之一的赵子龙,如何从无名小卒,到最后白发苍苍却依旧无奈地披甲上阵的过程。在黎允文看来,赵子龙就是那个骑着白马肆意飞驰的少年,纵然世道残酷,但初心不改,数十载如一日地向着自己心中的理想策马奔驰。例如《1、三国》的前段,铿锵的琵琶就勾勒出一幅大战之前、荒壁上隐隐的杀气。随着鼓声和人声的响起,仿佛两路大军逐渐出现在地平线处,被风吹得猎猎作响的旗帜,以及士兵手中长枪枪尖反射的光线,大战随即而展开。但进入后面1/3时,气氛却来了个急转弯,牧笛的悠扬,如同一名少年人在肆意策马飞奔,完全无视身边的美景……黎允文很早就开始与李仁港有了合作,后者在1994年拍摄《94独臂刀之情》时,就找到了黎允文的工作室参与配乐的工作,两人因此就产生了交集。后来黎允文
上次聊《Band of Brothers 兄弟连》,没想到还挺受欢迎的,所以就接着写另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影视作品的原声音乐,那就是由香港资深音乐人黎允文在2008年创作的《见龙卸甲》电影原声。
关于《三国志之见龙卸甲》这部电影本身的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有人觉得喜欢,也有更多人觉得它严重歪曲了三国的历史,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大烂片。反正对此,菠萝我是不打算去做过多的评价。
但有一点是很多小伙伴都认可的,就是黎允文创作的电影原声CD《见龙卸甲》是非常优秀的一张专辑,在菠萝心目中,是可以跟后来获得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奖的《岁月神偷》原声专辑并列为黎允文最值得听的2部作品。
黎允文早年是香港著名乐队小岛乐队成员,后来当过演员,不过主业更多是一个作曲人和音乐监制。1994年开始,黎允文开始为电影从事配乐创作工作,并且多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配乐、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的提名。
黎允文很早就开始与李仁港有了合作,后者在1994年拍摄《94独臂刀之情》时,就找到了黎允文的工作室参与配乐的工作,两人因此就产生了交集。后来黎允文在采访中说过,李仁港教会了他什么叫情怀。
所以在黎允文的音乐作品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情怀!
在《见龙卸甲》这张专辑里,黎允文以中国传统乐器琵琶、牧笛、大鼓为主乐器,配以合成器等作为辅助,一方面,勾勒出三国这个动荡年代下战争的宏大,而另一方面又始终以“情”串联其中。
例如《1、三国》的前段,铿锵的琵琶就勾勒出一幅大战之前、荒壁上隐隐的杀气。随着鼓声和人声的响起,仿佛两路大军逐渐出现在地平线处,被风吹得猎猎作响的旗帜,以及士兵手中长枪枪尖反射的光线,大战随即而展开。但进入后面1/3时,气氛却来了个急转弯,牧笛的悠扬,如同一名少年人在肆意策马飞奔,完全无视身边的美景……
《见龙卸甲》、《锦衣卫》、《豪门宴传奇》是李仁港心目中的武侠三部曲,但跟传统武侠很不同的在于,他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了大时代当中。其中《见龙卸甲》是围绕着五虎上将之一的赵子龙,如何从无名小卒,到最后白发苍苍却依旧无奈地披甲上阵的过程。在黎允文看来,赵子龙就是那个骑着白马肆意飞驰的少年,纵然世道残酷,但初心不改,数十载如一日地向着自己心中的理想策马奔驰。
相比起由刘德华扮演的英雄帅气的赵子龙,洪金宝出演的原创人物罗平安则更像是一个旁观者,他见证了大时代之下,英雄的崛起与没落。对于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黎允文在《2、细说罗平安》里就选择了以童谣的方式来道出平淡、安逸的乡村生活。乱世中的凡人不一定就是苦寂,只不过跟英雄们波澜壮阔的人生相比,一如乐曲开篇以及结尾时的笛声,淡淡的哀伤与无奈之下,总是期盼着有更美好的明天。
黎允文在整张专辑里赋予了3种中国传统乐器不同的使命,牧笛就像是剧中人物的命运,时而跌宕,欲断还连,时而梦幻,似梦似真。
《4、单骑救主》时长仅有8分49秒,但却浓缩了好几个跌宕起伏在内里。最开始是通过音效器演奏的《2、细说罗平安》中的旋律,但跟前者的童声合唱不同,在《4、单骑救主》中,显得更加地安宁,映衬了赵子龙受命上阵前,内心中的不安。而随着战局的开启本专辑中另一样主要国风乐器就起到了主导作用——黎允文用大鼓来意予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在洪流面前,个人的努力是如何地微小。通过反复且渐渐上升的曲调,以及让人猝不及防的激烈变奏,黎允文营造出赵子龙孤身在敌军阵中的紧张气氛。之后是一段典型的“Rise崛起”的间奏,寓意着英雄的蜕变,为最后的高潮铺垫好氛围……
伴随着一阵类似军鼓或拨浪鼓的紧促鼓点,这里黎允文引入了类似日式祭祀舞蹈中的人声呼喊,用来表现赵云背负着阿斗、阵斩夏侯恩、夺去青釭剑、纵马跃过山崖这连串开挂一般的操作。不过最妙的还是最后那一声京剧中的典型“呀~~~~~~歹~!”唱腔,神还原了剧中赵子龙逃出生天,回过头时那狂放的笑声。
《7、五虎封将》是整张专辑中最意气风发、酣畅淋漓的一首“爽”曲。同时这首曲目也是很典型的混搭风格作品,黎允文同时融合了中国传统戏剧、日本祭祀庆典乐曲等多种风格在内,但却并不让人觉得突兀。而且乐曲通过合理的规划,营造出蜀国五虎上将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同时在规律的鼓点之下,却又总让人觉得有着隐约的不安。
同一段旋律,通过不同的编排和演奏方式,就能带出截然不同的感觉来。《15、四面蜀歌》依旧是那段熟悉的旋律,但通过琵琶来演奏,就没有了先前的安稳了,取而代之的是处处碰壁后的绝望和无助。这里黎允文用的是琵琶现场演奏的收音,而且既展现了琵琶柔情、哀怨的一面,但同时又不时地并发出如同剧中人物内心的“不甘”。这一段其实品质相当不错,尤其是对于泛音的呈现,完全有资格成为试机乐曲来用。
接着就是菠萝我很早之前就拿来充当试机歌曲的的一首曲子——《19、凤鸣山之》。虽然这首配乐对应的电影场景着实是有点滑稽,但并不妨碍黎允文带来听众一场精彩的琵琶大战打击乐。
琵琶是黎允文在专辑中3种中国传统乐器中的最后一种,但也是最狠的。它所代表的是斗争,与命运博弈,与历史洪流去对抗,即便明知最后必将失败,但仍然要绽放生命最后的光辉去放手一搏。
因此在这首曲子里,琵琶声是如此的狂放不羁、肆意挥洒。与之相对的,是低沉鼓声的步步紧逼。整首曲子就是在琵琶的极度抑扬跳跃、疾速翻飞,与缓而有力、步履沉稳的大鼓之间的较量博弈。特别是到了高潮部分,琵琶作为不亚于唢呐的“神器”,并发出很惊人的爆发力。而能够在这一急一缓、一高一低的曲调中依然保持稳而不乱,确实是对回放设备的一种考验。
至于作为全片的总结收尾,《22、赵子龙》是对剧中人物的生平的概括。当牧笛声伴随着全片标志性的主旋律响起时,在我们的脑海中就又会浮现出那个单枪匹马冲向远方的身影……这个镜头可以说是这部电影最写意、最有情怀、同时也是最经典的镜头了。以至于后来在《八佰》中也致敬了这个镜头。
说回音乐本身,《见龙卸甲》是黎允文比较早期的作品,但其经典程度却足以在华语影片配乐中占有一席之地。这部作品最出彩的地方,在于牧笛、琵琶、大鼓这个铁三角之间的博弈与和鸣,已经它们背后所蕴含或意指的对象。黎允文不光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战争乱世背景,更重要的是叙述了影片原作李仁港以及黎允文自己心中的情怀。
接着写这篇文章的机会,我又反复听了好几遍这张专辑,依然是相当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