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地久天长的原著作者(这部真实的电影地久天长)
电影地久天长的原著作者(这部真实的电影地久天长)耀军和英明的儿子——刘星、沈浩都是家中独子。耀军一家和同事沈英明、新建两家住在筒子楼里,三家人亲同一家。这种离别,不只是骨肉间的分离,更多的是中国数十年社会变革洪流中,对个体的生活、甚至是一生命运造成的深远影响。这是一部讲述亲情、分别,重逢的电影。 刘耀军(王景春饰演),王丽云(咏梅饰演)一开始是国企包江机械厂的双职工。
最近,在本届柏林影展上,有一部华语片,跨越了文化差异,让“电影宫三层楼的观众都泪流满面”。
这部片名叫《地久天长》,该片在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包揽最佳男演员(王景春)、最佳女演员(咏梅)两项大奖。
影片背景宏大,跨越了30年的时间、从南到北的空间,既是中国30年的时代变迁,也是我们身边每一个普通家庭的缩影。
从《地久天长》的英文译名So Long,My Son,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关于“离别”的故事。
这种离别,不只是骨肉间的分离,更多的是中国数十年社会变革洪流中,对个体的生活、甚至是一生命运造成的深远影响。
这是一部讲述亲情、分别,重逢的电影。
刘耀军(王景春饰演),王丽云(咏梅饰演)一开始是国企包江机械厂的双职工。
耀军一家和同事沈英明、新建两家住在筒子楼里,三家人亲同一家。
耀军和英明的儿子——刘星、沈浩都是家中独子。
两人同年同月生,于是双方家长定下了“一辈子做兄弟”的约定。
然而,英明的妻子海燕因计划生育政策下的职务之需,唆使丽云打掉二胎,导致一生不育。
更糟糕的是:有一天,刘星和沈浩相约一起到水库游玩,刘星意外身亡。
这一场意外使得耀军夫妇失去了惟一的骨肉,
失独这个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都无法承受的痛苦打破了一家人平静的生活,
这一场“意外”将几家人的友谊搅得天翻地覆。
随后丽云丢了工作,夫妻俩干脆离开了家乡。
辗转海南,最后在偏僻的福建渔村隐居,同时抚养了一名养子。
一个和刘星(王源饰演)长得像的孩子,
即使不是亲生的,也是耀军夫妇聊胜于无的感情寄托。
更何况耀军夫妇不只是把他当成刘星,
更是把他当成陪伴在身边的亲人一样守护和疼爱。
养子临走时对耀军夫妇行的叩首之礼,看得让人心酸。
可以说因为当年那场“意外”,
它成了堵在耀军和海燕两家人之间的一道门,
一辈子不说,一辈子不往来,一辈子的怨恨,也是一辈子跨不过去的心结。
而心结像一颗深埋心底的树,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树榨干了养分的人伤痕累累,
直到树撑破了肚皮,被隐瞒的真相最终以和解的方式获得救赎。
耀军夫妇和海燕的隔阂因见海燕最后一面而冰释前嫌,
海燕临终的那句“我们有钱了,你可以生了。”
让他们倍感唏嘘,折磨了一辈子的心结,到死了还没有解脱。
原来被时代戏弄的不只有耀军夫妇,更有经受心理摧残,愧疚一生的海燕。
这件事情,到此为止也该画个句号了。
在整部影片有一个关键的节点: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贯穿了影片的前后,它是影片里一系列悲剧的源点。
计划生育成为了他们悲剧的一个炸药,刘星的死是一个导火索,
在叙事上,逐渐地将这些情绪铺陈开了。
从死亡作为失望的开始,慢慢地找回过去,
才发现,原来计划生育让失望成为了惨剧。
而所谓的自由时代的产物,直接让他们的养子成为了他们的绝望。
而这个时候,莫莉似乎成为了希望,
但这似乎是对于王景春来说唯一的一次试图冲破变化,
但他终究是还是放弃了。
因为从第一个失望开始,他就已经陷入了时间的牢笼。
王景春塑造的父亲,其实是全片的中心视角,
片中,王景春先后告别了他的四个“儿子”:
淹死的亲生儿子、未出生的孩子、他的养子以及另一个不曾出现的神秘孩子。
而咏梅扮演的母亲,同样是不断面临着身份的丧失。
在这所有失去中,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意外溺水和交还养子身份证……
在命运安排下,这些工人的生活尽管艰难,但依然隐忍、坚韧和善良,
王景春和咏梅的表演近乎于无,却无中生有。
影片同一景别二次表现医院“失子”之痛,克制又含蓄。
剧情包裹着对时代的反思,
电影从文化大革命后的20世纪80年代的国家动荡,
叙述至当今经济繁荣的资本漩涡。
透过画面,带领观众看到埋藏在深处的疮疤。
关于导演《地久天长》是王小帅导演“家园三部曲”的开篇之作。
在影片中,王小帅导演用娓娓道来的关怀,再现了两代人风雨飘摇的历程。
近30年的光阴浓缩在了175分钟的景框内,
看完电影,观众就仿佛和角色们一起,走过了漫长颠簸的一生。
王小帅表示:影片的核心是亲情与家庭,探究的是那些沉积于中国人记忆里熟悉的情感。
时代变迁、历史画卷、个人经历、文化符号、苦难白描,国际电影节的采分点《天长地久》样样都有;
而影片本身也是上乘制作,从摄影、美术、服化中体现出的艺术水准,从剧本和视听语言中展现的作者风格,也符合人们对于一部优质艺术电影的想象。
在平淡的岁月中感受人生一次又一次的无常,历经时代变迁之后,不变的是我们对幸福的渴望,对爱的守护和追求。
王小帅导演的这部《地久天长》无疑正是这个时代我们应该看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