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是文官出身(正说年羹尧科举中进士)
年羹尧是文官出身(正说年羹尧科举中进士)这便是包衣之说的来历。因为入关后旗主被弱化,一切权力归属朝廷体系。所以包衣只是理论,实际上旗主、小旗主与旗人没有权力上的从属关系。由此可知,年羹尧虽是汉人,也是旗人,在康熙朝隶属镶白旗。康熙四十八年,皇四子获封雍亲王,领有镶白旗十个佐领。年家所在佐领划归于雍亲王属下,成为雍王府属人。康熙六十年,年羹尧升为川陕总督。正是凭借此职,关键时刻牵制住了"大将军王"胤禵,为雍正夺嫡立下大功。从履历上看,科举致仕,标准的文官。那么,电视剧为什么说,他是雍王府的包衣奴才呢?这要从他的家世说起。①曾祖父年有升,明朝时调任锦州指挥使,正三品高官。皇太极崇德年间的松锦会战,年有升成为战俘,沦为满人奴隶。②祖父年仲隆,顺治十二年考中进士。以科举脱离奴籍,隶属汉军镶白旗。
由二月河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雍正王朝》,当年风靡两岸三地。金庸说,只有央视才能拍出《雍正王朝》,香港就只会拍《雍正小蝶年羹尧》。甚至各种关于年羹尧的自媒体文章,几乎都是参照的电视剧。
《雍正王朝》虽是好剧,却只能当成《三国演义》看,不能当成《三国志》。在剧中,年羹尧是雍王府放出去的包衣奴才。那么,历史上的年羹尧,真的是这样吗?
年羹尧,安徽怀远人,原属汉军镶白旗,雍正朝改隶镶黄旗。怀远县明清归属凤阳府,今属安徽蚌埠市,以盛产石榴闻名,名将常遇春、大嘴史玉柱也是怀远人。
康熙三十九年,年羹尧考中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累升至内阁学士。康熙四十八年,不到三十岁,便出任四川巡抚,成为当时最年青的封疆大吏。
康熙六十年,年羹尧升为川陕总督。正是凭借此职,关键时刻牵制住了"大将军王"胤禵,为雍正夺嫡立下大功。
从履历上看,科举致仕,标准的文官。那么,电视剧为什么说,他是雍王府的包衣奴才呢?这要从他的家世说起。
①曾祖父年有升,明朝时调任锦州指挥使,正三品高官。皇太极崇德年间的松锦会战,年有升成为战俘,沦为满人奴隶。②祖父年仲隆,顺治十二年考中进士。以科举脱离奴籍,隶属汉军镶白旗。
由此可知,年羹尧虽是汉人,也是旗人,在康熙朝隶属镶白旗。康熙四十八年,皇四子获封雍亲王,领有镶白旗十个佐领。年家所在佐领划归于雍亲王属下,成为雍王府属人。
这便是包衣之说的来历。因为入关后旗主被弱化,一切权力归属朝廷体系。所以包衣只是理论,实际上旗主、小旗主与旗人没有权力上的从属关系。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年羹尧,理论上可以算成雍王府奴才,但并不是雍王府放出去的。准确说,因为根红苗正,能力出众,深受康熙信赖。所以雍亲王有意拉拢,培植为亲信。
妹妹年氏成为雍亲王侧福晋,表面上是康熙赐婚,实际上为皇子指婚汉人,不符合祖制。大概率也是雍亲王刻意推动的结果,为的是把年羹尧牢牢地绑在自己这艘战船上。
①父亲年遐龄,笔帖式出身,一直做到湖广巡抚,从二品的封疆大吏,康熙四十三年在巡抚任上退休。雍正初年,父凭子贵,加正一品尚书衔、太傅、封爵一等公。
②哥哥年希尧,官居内务府总管大臣、左都御史,正二品。内务府总管,位高权重,一般都是由皇帝亲信担任。
③妹妹年氏,《甄嬛传》华妃的原型。清朝首位汉人贵妃、皇贵妃,生有三子一女。康熙五十年后,以年遐龄之女的身份,由康熙指婚为雍亲王侧福晋。
雍正元年封为贵妃,当时皇贵妃空缺,实际地位仅次于皇后。雍正三年,年贵妃病重,晋升为皇贵妃。不久便逝世,葬于雍正泰陵,谥号为敦肃皇贵妃。
年氏以侧福晋身份嫁入雍王府,并不是《雍正王朝》中的王府丫鬟。从生第一个孩子开始,包揽了雍正之后的所有子女,更不是《甄嬛传》中被人陷害导致不能生育的情况。
雍正元年,年羹尧取代胤禵,以川陕总督兼任抚远大将军,"年大将军"从此威震西北。西北大捷后,年羹尧达到了人生巅峰。全族由汉军镶白旗(下五旗之一),抬入镶黄旗(上三旗之首)。
年羹尧本人加封太保、晋升一等公。其父年遐龄,封一等公,加太傅衔。其子年斌封子爵,其子年富封男爵。
此时的雍正,把年羹尧视为"恩人",甚至说:"朕世世子孙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恩隆之盛,古今罕见。每次读到这里不禁会想:恩隆夸张的不合常理,说不定是个陷阱。
雍正三年四月,年羹尧由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调任杭州将军。九月,削去一切官职,押送北京会审。十二月十一日,赐其狱中自裁。从这里我们得知:年羹尧守城门,属于电视剧虚构。
在电视剧中,年羹尧剿灭江夏镇,反映出十足的武夫形象,蛮横、狠辣。这些情节也是虚构的,历史上的年羹尧,进士出身,标准读书人。
康熙时期,皇帝每次夸他,他都表现得非常谦卑。官场历练多年,说他居功自傲、不会做人,恐怕说不过去。
雍正初年发生了很多事,年羹尧被杀不是孤立事件。雍正三年,十四弟胤禵被永久圈禁。雍正四年,八弟胤禩、九弟胤禟被处死。雍正五年,隆科多永久禁锢,次年处死。
要说雍正滥杀功臣,也不全是。十三弟胤祥和张廷玉,就获得了罕见恩宠。胤祥被封为铁帽子王,成为入关后第一位铁帽子王。名字由允祥改回胤祥,成为清朝不避讳的唯一事例。张廷玉除了位极人臣,还有一项莫大殊荣:配享太庙,成为清朝配享太庙的唯一汉大臣。
这些事情说明了,雍正是个恩怨分明的性情中人。那么,同为功臣为何结局完全不同呢?此处缺乏证据,只能猜测:隆科多、年羹尧作为雍正夺嫡的最重要帮手,或许是掌握了什么机密,而这个机密胤祥和张廷玉并不知晓。
皇帝要给臣子安罪名并不困难,细数年羹尧的各项大罪,没有一条具有实质性内容。正常情况下,以年羹尧的地位,除非犯下灭族大罪,否则不至于如此。
雍正表面上痛恨年羹尧,实际上,对于其父年遐龄(也是雍正岳父)的处理是:革职免罪,保留一等公爵位。雍正五年,又恢复了年遐龄的太傅之职。
据此推测,或许雍正内心并不憎恨年羹尧,甚至有些同情。历史上的雍正,首先是位好皇帝。其次,既非电视剧中那般仁慈,也算不上刻薄寡恩,一切都是为了皇位巩固而不得己为之。
至于年羹尧,首先是个文武全才的能臣。其次,既是跟对了人,成就了名业;也是跟错了人,命运毁于一旦。错就错在一句话:你知道得太多了。
本文由"迟言"原创,欢迎关注我,后续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