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嘉禾电影院有什么电影(黔西南第一座电影院是什么时间建立的)
黔西南嘉禾电影院有什么电影(黔西南第一座电影院是什么时间建立的)黔西南州第一座电影院兴义专区电影分队下设三个电影小队,按照全省统一编队序号分别为:贵州省电影大队兴义分队电影第61、62、63小队。61小队负责兴义、安龙、册亨三个县的巡回放映工作;62小队负责盘县、普安、晴隆、关岭四个县的巡回放映工作;63小队负责兴仁、贞丰、望谟三个县的巡回放映工作。当时巡回放映以各县的区(乡、镇)所在地为放映点,电影队属省文教厅电影大队统一领导管理,并要求每个电影小队每月必须深入到各县巡回放映15-18场电影。为了满足城乡广大群众对看电影的迫切需求,1950年7月,西南行政区文教部在贵州省选送32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学生,赴南京参加中央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首批电影放映人员培训班,学习电影发行放映业务技术。当年12月学习毕业回到贵州后,由西南区文教部统一安排在贵州省成立电影大队,组建了由贵州省文教厅直属管理的四个巡回全省的流动汽车电影放映队。1952年下半年,贵州省
那些年,到州人民会场看电影的人络绎不绝
建国后,电影事业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进军云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过境部队慰问普安县的工农群众,在西南运输局普安保修厂(现普安一中球场)连续免费放映电影三天。第一天晚上放映国产故事片《光荣人家》,观众三千余人;第二天晚上放映国产故事片《白毛女》,观众四千余人;第三天晚上再重复放映《光荣人家》,县城周边四五十里的农民都闻讯赶来观看,观众有五千余人,人山人海,气氛热烈。
1950年秋,贵州省军区电影队首次来到兴仁、兴义,为当地军民放映电影国产故事片《翠岗红旗》和苏联彩色故事电影《攻克柏林》《幸福生活》等,山城为之轰动。一些远离县城几十里地的农民都赶到县城看电影,观众上万人次。电影逐渐成为最深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
为了满足城乡广大群众对看电影的迫切需求,1950年7月,西南行政区文教部在贵州省选送32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学生,赴南京参加中央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首批电影放映人员培训班,学习电影发行放映业务技术。当年12月学习毕业回到贵州后,由西南区文教部统一安排在贵州省成立电影大队,组建了由贵州省文教厅直属管理的四个巡回全省的流动汽车电影放映队。
1952年下半年,贵州省文教厅第一电影队到兴仁专区所辖的兴仁、兴义、普安、晴隆、盘县、关岭、安龙、贞丰、册亨、望谟等十个县开展电影巡回放映宣传活动。当时,由于全省仅有4个巡回电影队,到各县只能在县城放映电影,广大农村群众仍看不到电影。自1953年后,省文教厅先后选派四批共计200多名青年学生分别到重庆、成都、昆明、贵阳接受电影发行放映业务技术学习培训,新发展电影队30个,电影发行放映队伍日益壮大。到11月中旬,省文教厅按照全省辖8个专区的行政区划,组编8个电影发行放映事业管理分队和26个电影小队。
1953年12月,兴义地区第一个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单位成立,名称为:西南区文教巡回电影贵州大队部兴义专区电影分队,由贵州省第一批赴南京中央文化部举办的电影发行放映人员培训班学习归来的汪吉方任分队长。
兴义专区电影分队下设三个电影小队,按照全省统一编队序号分别为:贵州省电影大队兴义分队电影第61、62、63小队。61小队负责兴义、安龙、册亨三个县的巡回放映工作;62小队负责盘县、普安、晴隆、关岭四个县的巡回放映工作;63小队负责兴仁、贞丰、望谟三个县的巡回放映工作。当时巡回放映以各县的区(乡、镇)所在地为放映点,电影队属省文教厅电影大队统一领导管理,并要求每个电影小队每月必须深入到各县巡回放映15-18场电影。
黔西南州第一座电影院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恢复和发展,1954年,由省文教厅拨基建款11万元,电影设备款3万元,在兴义县建设全省专区所在地的第一座正规专业电影院。时任中共兴义地委宣传部长黄辅忠(原任兴义县委第一书记)亲自负责抓电影院的筹建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基建,兴义电影院于1955年12月建成,座席1120个。开业放映时,省、地、县、镇有关领导和各机关干部群众踊跃参加。电影院的机构编制在专区行署,业务经营管理隶属省文教厅电影处,第一任经理由兴义专署文教科电影分队长汪吉方担任。放映、发电、机务人员由省文教厅分别从贵州、贵阳、群新、新华电影院选派调入,其他财务等管理人员由兴义地委宣传部和兴义行署文教科调配。
1955年至1956年间,通过省文化厅统一考试录取,选送300多名青年学生先后到云南省电影放映人员训练班和贵州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电影班学习。这两批学员毕业后,其中有二十余名学生分配到兴义专区,由贵州省文化局配发全套16毫米电影放映扩音机和发动发电机,先后组建成立了贵州省文化局电影放映第64、65、66、67、68小队,加上原有的3个电影队,达到了全区每个县都有一个电影队开展电影放映宣传活动。其中兴义、盘县还有两个电影队。专区电影分队每年坚持集中全体放映人员进行一至两次整训,还负责各电影小队人员的任免、调动和财务结算及经营管理等。截至1956年9月,全专区有正规电影院一座、16毫米流动电影队12个,一个规范的电影发行放映经营管理体系初步建成。
1957年11月,省文化局行文将各专区(州、市)电影分队改建为电影管理站。1958年10月,由省文化局统一配发长江FL35毫米放映机,先后在晴隆、兴仁、安龙、盘县建立了县城电影院。同时,由省文化局统一配发16毫米放映机和发动发电机,在全区各县又扩大发展4个农村16毫米电影放映队,城乡电影发行放映网络不断发展壮大。
根据省政府(1962)省编陈密字第323号文件规定,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对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作了新的调整,全省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由省集中统一领导、统一经营,实行分级管理和核算。并在各县设电影专职管理干部,业务上由省文化局电影处和省电影公司统一管理和使用,各县电影管理干部由各专、州、市电影管理站调配使用。电影专业人员的任免奖惩以及政治思想教育均由属地党政领导管理。1965年经省编委同意,各专、州、市电影管理站更名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各县相应成立电影管理站。
建国以来,兴义地区电影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截至1966年,全地区在册国办电影发行放映单位41个。其中:城市电影院7座,农村和工矿电影放映单位34个,年放映电影24600场,年电影观众1476万人次。当时,中、小城市电影故事片、艺术片票价每张甲座一角五分、乙座一角三分;新闻科教片专场票价团体票五分,零售票八分,学生和儿童票价按标准票价4-6折计算,城市电影院平均上座率在90%以上。农村电影队实行包场放映,城乡电影发行放映收入200余万元。
1966年至1969年,全国各类型电影发行放映单位基本停止开展电影发行放映活动,城乡广大群众近三年都看不到电影,文化生活贫乏。
1969年下半年,开始发行放映黑白电视屏幕京剧故事片《红灯记》,随着又陆续摄制、发行放映巴蕾舞剧故事片《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沂蒙颂》,京剧故事片《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杜鹃山》《龙江颂》《钢琴伴唱红灯记》等样板戏系列影片。1971年以后,又新摄制和恢复发行放映军教故事片《地道战》《地雷战》和故事片《南征北战》《侦察兵》等影片,全国各电影放映单位开始恢复电影经营管理业务。兴义地区1971年当年在册国营电影发行放映单52个,年放映电影7493场,观众6068240人次,放映收入191389元,发行收入91443元。
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为了切实解决贫困边远山区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生产了8.75毫米电影放映机,这种放映设备极为轻便,放映成本低,易于在山区普及放映。在省电影公司和当地文化、财政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新发展28个人民公社办8.75毫米电影队,为建国后集体办电影揭开了序幕。当年全地区在册放映单位99个。
1962年,电影小分队队员谢学斌到晴隆县中营巡回放电影
改革开放,电影事业重获新生
自1977年开始,电影的新春到来,逐步恢复发行放映了部分国产故事片、艺术片和新闻科教片,电影发行放映业务逐渐恢复正常,业务经营指标迅速增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完全恢复发行放映了所有停发的国产和外国影片。同时,还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摄制、译制了一批深受广大观众喜乐闻见,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趣味性较好的武功片、惊险反特片和有生活情趣、娱乐性较好的故事片。广大观众看电影的热情十分高涨。全地区各城市电影院、农村电影队在恢复放映《上甘岭》《董存瑞》《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烈火中永生》《地道战》《红楼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五朵金花》《刘三姐》《洪湖赤卫队》《青春之歌》等复映片和新摄制的《少林寺》《天云山传奇》《武林志》《少林寺弟子》等国产片以及《卓别林》《攻克柏林》《卖花姑娘》《流浪者》《泰坦尼克号》等外国译制片时,观众盈门,盛况空前。
城市电影院每日清晨,便有许多观众站在售票窗口前抢购电影票,真谓“一票难求”,人们为能买到一张电影票感到欣喜自豪,黑市电影票也应运而生。电影院从早到晚通宵达旦放映,上座率95%以上,较上座的影片,单片放映上百场。一些热心的观众对一部好影片要连续看好几次甚至十几次。农村电影队深入到农村放映时,在露天广场上挂好荧幕,热心的观众便纷纷在幕前摆放好坐凳。晚上放映电影时,还有附近山村的群众打着灯笼、火把、手电筒从四山八凹赶来观看电影,每场电影观众都有上千人。翌日,当电影队转移到下一放映点,还有一些热心的观众赶去再观看一次。
诸如此类真实有趣的故事,说明贫困山区的广大群众对电影的渴望,也体现了电影这门现代科技与文化融合的艺术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
改革开放初期,国务院于1979年8月10日,下达了国发(1979)198号文件,批转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明确规定地、市、自治州电影公司是省、市、自治区电影公司的派出机构,同属一个核算单位。此后,兴义地区电影公司更名为“贵州省电影公司兴义分公司”,并从电影流通领域进行改革,实行留成80%的电影发行放映利润用于电影产业自身的改造和建设,保障了电影经济的良性循环,为兴建、维修、改建城市电影院、影剧院和农村集镇电影院、售票放映点提供了资金。在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电影公司的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下,城乡电影发行放映单位的建设和发展方兴未艾。
1979年10月,由省电影公司资助17万元,安龙县财政拨款8万元,率先在安龙县城新建了一座1046个坐席的正规专业电影院;嗣后,由省电影公司拨款资助和州、县两级地方财政共同投资,先后在睛隆、普安、兴仁、贞丰、册亨、望谟的县城所在地新建正规专业电影院。1982年7月,由省、州电影公司资助和地方自筹资金,在州所在地改造建成坐席876个的州电影院;1984年,省计委、建委、文化厅联合行文下达文化基建费100万元,州政府自筹资金220万元,新建兼有电影放映、剧场、会场功能,坐席1364个的州人民会场。
为了配合农村社会主义文化中心的建设,以安龙县龙广镇为试点,由当地政府划拨土地,省电影公司投资,于1977年10月在龙广建设坐席960个的龙广电影院,成为全省建设时间最早、经济效益最好的第一个农村集镇电影院。自1980年以来,利用电影利润留成资金和各县财政、民委的配套资金,汇同中国建设银行的低息贷款,先后在兴义市的顶效、下五屯、马岭、桔山;兴仁县的巴铃、屯脚、马家屯、下山、陆关、文武、杨泗屯;贞丰县的者相、龙场;安龙县的普坪、兴隆、鲁沟;普安县的青山;晴隆县的碧痕、大厂;册享县的冗渡、双江、巧马、秧坝等23个区、镇、乡所在地建设了农村集镇电影院和售票放映点。
兴办农村集镇电影院、售票放映点,坚持多渠道、多层次的发展方针,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兴仁县马家屯回族农民潘永明,自筹资金一万多元,于1982年购买一台16毫米放映机,另又购买原生产大队一幢长五间的公房,在当年7月开办了全州第一家民办电影院。望谟县大观村布依族农民岑国隆致富后,在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帮助下,自筹资金1.5万元,修建了坐席308个的农民电影院。
改革开放推动了电影发行放映产业大发展。全州新建城市正规专业电影院9座,影剧场1座,农村集镇电影院14座。加上工矿电影队和农村售票点、流动电影队,截至1984年,各类型放映单位达181个,全年放映电影35510场,观众人次2262万人次,放映收入249.3万元,发行收入65.4万元。州电影公司实现利润13.5万元,四项业务指标创历史新高。
承包经营,电影产业持续发展
1984年以后,由于电视、录像的迅猛兴起和发展,电影受到严重冲击,放映单位锐减,放映人员思想不安定,电影大滑坡,跌入低谷。面对困境,全州电影从业人员努力拼搏,坚持改革,率先在全国同行业中实行电影业务计划指标的经营承包,并建立健全各项岗位责任制,实行奖励罚懒,从而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使电影有了生机活力,在文化市场竞争对手林立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发展。
自1985年开始,不断总结经营承包的经验教训,全面推行了业务计划指标和电影发行、放映、宣传、财务工作任务的经营承包责任制。自1985年至1989年持之以恒地坚持由州电影公司与各县(市)电影公司承包业务指标和工作任务,又由各县(市)文化、财政主管部门发包经济利润指标,实行条、块结合的业务承包,保障了各项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1989年中央广播电影电视部提出了改造城市电影院,用优质环境,优质服务优质放映把观众请回电影院的发展战略,全州各专业电影院都闻风而动,分别对观众厅、坐椅、通风安全设施、放映光源,音响效果,影院环境卫生条件等进行改造。兴义市电影院争取省文化厅25万元无息贷款,市财政拨款10万元,市公司自筹15万元,对电影院的观众厅、录像厅、舞厅,小卖部等多功能电影场地进行建设改造。为兴办多功能复合式电影院迈出可喜的第一步。各县、市电影产业在改革、开放、搞活形势的推动下,扬长避短,都分别开展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多种经营,为国家积累了资金,在大文化市场竞争中增强活力。
1998年7月以后,全省统一执行省文化厅和物价局联合签发的关于调整电影票价的通知,电影基础票价提高一倍多,电影发行放映收入大幅度提升,全州在册放映单位达到241个,年放映电影49139场,观众3437万人次,放映收入283万元,发行收入116万元,州电影公司实现利润19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131”工程,每村每月看一次电影
在电影经营管理经制变革后,按计划经济模式运行的城乡电影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城市电影事业得益于改革开放初期充分利用电影的利润留存资金对电影院的设施环境进行建设改造,开展多样化的文化产业经营,提高了市场竞争活力,才得以健康持续发展。但农村的电影事业,几乎全面崩溃、瓦解。为了切实解决好农民看电影难的同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文化部、发改委、财政部于1988年发出了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通知。要求在二十一世纪初实现农村“一村一月看一次电影”的目标。在近十多年来,国家政府有关部门,把农村电影纳入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要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和扶贫攻坚计划,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予、有偿服务”的发展方略,组建成立农村电影队,启动农村电影市场。由政府资助,免费为农村农民送去电影,卓有成效地解决了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
1998年6月,州电影公司自筹资金10万元,组建成立面向全省和周边省、区的农村电影发行中心,先后购置和调剂16毫米拷贝122个,科教影片23个,投入农村电影市场。自1998年启动到1999供片放映电影1800场,观众901万人次,放映收入64万元,发行收入16.2万元。同时还举办“贵州省第一届农民电影节黔西南分会场”,在电影节期间,免费为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山区群众放映主旋律影片和科教电影200多场,观众50多万人次。
1999年,贵州省文化厅在黔西南州召开全省农村电影工作会,省文化厅和各地(州、市)文化、电影部门的负责人,黔西南州委、政府的相关领导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了我省在二十世纪未和二十一世纪初实现农村每月每村平均能看到一次电影的目标任务。
跨进二十一世纪以来,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充分利用国家支持电影事业发展的资金,新发展农村电影队60个,流动汽车电影队6个,数字电影队1个,农户电影队5个,长期坚持深入农村放映电影。2010年以后,全州胶片放映已基本停止。自2010年起至2013年,全州农村公益性数字电影放映年平均22363场,观众246万人次。(谢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