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四大名臣谁的地位高(曾是职场生瓜蛋子)
中兴四大名臣谁的地位高(曾是职场生瓜蛋子)1.自我教育。生而平庸的曾国藩,后来又怎会摇身一变,成为清朝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呢?纵览曾国藩的一生,仕途开始的并不顺畅,反而是在进入职场初期,经历的磨难颇多,有几次差点送掉性命。起因,还是生瓜蛋子的他,虽知天高地厚,皇帝龙颜不可触犯,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竟在朝堂直谏,顶撞继位不久的咸丰皇帝,差点就被砍去脑袋。小时候的曾国藩,为背诵背一篇古文,在灯下熬一整宿是常有的事,次日还不一定能背得熟练,智商平庸,与常人无异。据说有一天晚上,家里来了一位陪他熬夜的“梁上君子”,趴在梁上,在经过曾国藩一夜背书的折磨后,耳朵都快起茧子了,眼看即将天明,不再想偷东西,于是跳下房梁,站在曾国藩面前,很快就背出了他昨晚背诵的古文。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平庸,连小偷都不如,智商堪忧。提起这事,有幕僚向曾国藩求证时,也是一笑而过,没做辩解。曾国藩在寄给兄弟的家书中也说过,说自己“愚陋之至”。兄弟中除了爱屠城的老九曾国荃
曾国藩。
提到曾国藩其人,喜欢研究历史的人,多数不会陌生,他有着传奇的一生。对其敬仰的,称其为半个圣人,另外两个全圣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则是创立心学,直到今天还在影响日本的王阳明。憎恨他的、贬低他的人,会称其为“曾剃头”或“曾屠夫”,在平叛太平军起义期间,心狠手辣,杀人如麻。
在毛泽东和蒋介石同时敬佩的人中,大概也只有曾国藩吧,毛泽东对近期历史人物,唯独佩服“曾文正”,曾国藩死后追谥:曾文正公。蒋介石也将《曾文正公全集》放在床头,闲暇之余或静坐功课完毕后,也会时常拿起来拜读。
曾国藩家训名言: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纵览曾国藩的一生,仕途开始的并不顺畅,反而是在进入职场初期,经历的磨难颇多,有几次差点送掉性命。起因,还是生瓜蛋子的他,虽知天高地厚,皇帝龙颜不可触犯,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竟在朝堂直谏,顶撞继位不久的咸丰皇帝,差点就被砍去脑袋。
小时候的曾国藩,为背诵背一篇古文,在灯下熬一整宿是常有的事,次日还不一定能背得熟练,智商平庸,与常人无异。据说有一天晚上,家里来了一位陪他熬夜的“梁上君子”,趴在梁上,在经过曾国藩一夜背书的折磨后,耳朵都快起茧子了,眼看即将天明,不再想偷东西,于是跳下房梁,站在曾国藩面前,很快就背出了他昨晚背诵的古文。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平庸,连小偷都不如,智商堪忧。提起这事,有幕僚向曾国藩求证时,也是一笑而过,没做辩解。曾国藩在寄给兄弟的家书中也说过,说自己“愚陋之至”。兄弟中除了爱屠城的老九曾国荃,还算聪明外,其他的几个弟弟,也都笨如其兄。
曾国藩家训名言:心用则活,不用则窒。如泉在地,不凿汲则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则不成令器。
生而平庸的曾国藩,后来又怎会摇身一变,成为清朝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呢?
1.自我教育。
曾国藩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反思与反省,以至于到晚年,一只眼睛都瞎了,直至临去世之前一天,还在坚持写日记反省自我。
曾国藩也是梁启超认为有史以来不一二睹的大人。曾国藩以自己的文正朴拙之姿,虽起家寒素,饱经患难,恃一己之心力,不吐不茹,不迷不回,挽晚清之浩劫。了解曾国藩的人,对于他能终极一生,都在不断地反思与学习的过人之处,也只能望其项背。唯独他能写出千古第一家训《曾国藩家训》,也在情理之中了。
公元1860年,咸丰十年,曾国藩因战事不利,与当地官员关系不睦,丢下还在江西与太平军作战的湘军,以为父亲奔丧为由回到湖南老家,并想以此来要挟咸丰,让他来做江西巡抚。自出山征讨太平军到离开江西之前,曾国藩一直没有实权,连一个省的巡抚都不是,不能正常调兵、运粮饷。作战最怕后勤物质跟不上,结果可想而知,因为在京为官时,因直谏得罪过咸丰皇帝,所以江西巡抚的位置也没威胁到手,反而将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湘军,交由他人管辖。
在家这段时间,受老庄思想的启发,承认丢弃理学传承人的信仰,是一己之私;回想自踏入官场以来的种种不妥行为,幡然醒悟,再次出山后的曾国藩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后来因为局势转变,咸丰皇帝又命他出山,接到圣旨,没有一句怨言与牢骚的他,也再没有要官做。反倒是在当年的8月,咸丰皇帝突然授予他,两江总督兼兵部尚书兼钦差大臣,并督办江南四省军政要物的大权。
曾国藩家训名言:精神愈用而愈出,智慧愈苦而愈明。
2.无一日不读书。
曾国藩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之后,把从湖南老乡易作梅那里借来了100两银子,全部用来买了《二十三史》。背着100两银子债务的曾国藩,回到湖南老家后,每天坚持精心研读,边读边写读书笔记。两年时间不到,就把一部《二十三史》彻底通读完了,读书的用功程度,少有人可以做到。而且还做到,余生无一日不读书。曾国藩认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读书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通过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代精于相面的人,也说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化之法,必须先有坚卓之志。
曾国藩的读书有三点:一要读经典;二是一书不尽,不读新书;三就是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志向。
3.日课十二条。
先看看这日课十二条:
第一:主敬;第二:静坐;第三:早起;第四:读书不二;第五:读史;第六:日知其所亡,每天写日记;第七: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数首;第八:谨言;第九:养气;第十:保身 谨遵父亲教诲 节欲、节劳、节饮食。第十一:作字;第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有过一句名言,人但有恒,事无不成。曾国藩这种生活方式,保证他的人生可以做到真正的生生不息,永不止步。十二条日课,就是曾国藩实现其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还用来教育、要求后代,这也是曾国藩家训的精华所在。
曾国藩家书名言:败人两字非傲即惰,通俗地说,一者傲,一者惰。
除了以上三点,成就曾国藩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信仰。
4.人生信仰。
曾国藩一生信奉儒家思想,一直以理学传道人自诩,作为晚清延续儒家精神里程碑式的人物。到知天命之年时,官至一品,身兼数职兵部尚书、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
信仰,对于我们多数人都有,当然也有个别人,天天浑浑噩噩不知所以然,每个国家和民族民族也都有自己的信仰。信仰可以是成就个人的基石,还可以拯救国家于危难时刻。如果人没了信仰,他的人生也就没有希望,变成灰色黯淡无光。一个民族没有信仰也只能被其他民族所奴役,被其他民族同化取代;国家没了信仰,也只能沦为被殖民被压迫。失去信仰,对于个人、民族和国家都将毫无尊严可言。正因为曾国藩用一生来坚守他的理学传承人的信仰,最终成就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曾国藩:一代大儒,清朝中兴名臣之首。
曾国藩家训名言: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杂,切身日日用得着的,不过一二句,所谓守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