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之女(张国华自降工资)
张国华之女(张国华自降工资)张国华、谭冠三、丁盛指挥的平叛战役仍在进行,边平边改的策略在经过试点后也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已经平叛的地区,翻身农奴开始发展生产,他们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种自己收的土地,生产热情十分高涨。为克服语言障碍,战士们向藏民学习藏语。流萤摄影很多人开玩笑说:“进藏的路上我们吃野菜,喝代食粉糊糊,抓地老鼠吃,不是也挺过来了吗?”大家普遍的心态是即使没有花生、大豆吃,平叛、训练、生产、营建的任务也能圆满完成。这些人经历过饿肚皮的困难,现在虽然不能敞开肚皮吃饭,但不会再出现饿肚皮的情况了。张国华对他们说:“以前说‘三年一换’,后来我们不走了,要长期建藏,以边疆为家。我看,大家不愧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诱惑的党员。”广大官兵对他的理解和支持,显然是张国华没想到的,他知道大家能接受,没想到接受得这么愉快和轻松。于是,他动了第二个念头,还是一个大念头:要求把西藏部队官兵工资待遇降低。他写了报告,也得
【开国中将张国华79】1958年至1959年,正处于困难时期,身在西藏的张国华心情十分焦急和沉重,经过深思熟虑,他写了一份报告,向周总理反映情况:“西藏军区部队的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由于我们的农副业生产从1951年至今,取得了一些实效。这些年,国家为了保障驻藏部队,千方百计,特殊拨给了大量物资,使驻藏部队倍感关怀和温暖。现在,由于国家正在经历困难时期,我们请求把原来供应西藏军区部队的花生、大豆等紧缺物资从原来的计划中予以砍掉……”
这个主动分忧的报告上报后,很快得到了批准。
154团在生产基地的青稞地里分享丰收的喜悦
在这之前,由西藏每年给国家报一个计划,需要什么东西,需要多少,如数报。周总理有指示,国家再怎么困难,只要西藏提出要求,一律满足。当时在甘肃一个名叫柳园的地方建有一个运转站,国家每年拨给西藏的物资,都是先运转到这里屯集。这些物资,往往要大半年、一年时间才能运到西藏。这个时候,西藏了解内地遭受灾害的信息是很困难的。但张国华由于常去北京开会、到内地治病,知道正在经历着非常大的困难。这件事,驻藏部队干部战士、地方工作人员普遍表现出了支持的态度。部队、地方干部纷纷表示,完全支持司令员的决定,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嘛!
很多人开玩笑说:“进藏的路上我们吃野菜,喝代食粉糊糊,抓地老鼠吃,不是也挺过来了吗?”大家普遍的心态是即使没有花生、大豆吃,平叛、训练、生产、营建的任务也能圆满完成。这些人经历过饿肚皮的困难,现在虽然不能敞开肚皮吃饭,但不会再出现饿肚皮的情况了。张国华对他们说:“以前说‘三年一换’,后来我们不走了,要长期建藏,以边疆为家。我看,大家不愧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诱惑的党员。”
广大官兵对他的理解和支持,显然是张国华没想到的,他知道大家能接受,没想到接受得这么愉快和轻松。于是,他动了第二个念头,还是一个大念头:要求把西藏部队官兵工资待遇降低。他写了报告,也得到了批准。西藏部队官兵的工资待遇降低后,在海波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五道兵站,仅一墙之隔的兰州军区的干部待遇明显比西藏军区干部的工资待遇高出很多。
做出这样的决定,张国华内心是痛苦的,因为他内心深处并不愿意看到那么多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同志还在西藏受苦,但国家发生的灾害又深深地牵动着他的心。很快,西藏部队的干部知道了自己的工资待遇不如驻青海的高,而且是差距很大,一时间,与没有花生和大豆吃的情形大不一样了,很多人有意见。这又是张国华没想到的,他开始做工作,说现在国家太困难了,你们根本想象不到有多困难……等国家的发展建设逐步好转了,大家的待遇会提高的。部队中强烈的反响使张国华深感痛心,部队中充满着的不理解甚至是对司令员的怨恨,迅速在蔓延,持续了大概半年。后来,干部战士想通了,减都减了,难道还让补吗?冷静下来的他们还是默默地干着本职工作。
为克服语言障碍,战士们向藏民学习藏语。流萤摄影
张国华、谭冠三、丁盛指挥的平叛战役仍在进行,边平边改的策略在经过试点后也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已经平叛的地区,翻身农奴开始发展生产,他们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种自己收的土地,生产热情十分高涨。
这期间,担任军区司令员的张国华已被任命为工委书记。于是,除了指挥平叛作战,还要谋划“改”的工作。
从1959年7月份开始,改革的试点已在进行。下乡调研时,张国华惊喜地看见,在江孜、林芝的两三个县,那里的生产和牧业抓得好,农、牧业同时获得了大丰收。他推测全西藏的农牧业取得了大丰收,就萌生了把刚分到翻身农奴手中的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制搞合作社。他知道在内地有的省已经在这么做了。
从林芝回到拉萨后,张国华又写了报告,大意是说西藏完全可以进入建设阶段了。就在这时,由于他要参加会议,这一想法因此暂时放下了。
7月的江西,虽然正是酷热之夏,但庐山以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依然处于清凉的时节。会议结束后,张国华从庐山来到北京。
1960年,西藏处在改革的热潮中。年初在北京的时候,周总理交给张国华一项特殊的任务。由于中苏关系破裂,决定由西藏军区在藏北黑河组建硼沙厂挖运硼砂,用于向苏联还债。听说,苏联老大哥指名点姓就是要那玩意儿。中国人也知道,那玩意儿是好东西,很珍贵,提炼以后是火箭的飞行器必不可少的物质,但人穷志不短,该还给人家的我们从不赖账,中华民族有志气有能力利用自己的双手把国家建设好。
总理那充满忧虑的话还在张国华耳边回想:“国华同志啊,你也知道的,老大哥要逼债了,在我们困难时期进行逼债,强人所难嘛!”总理的眼神是坚毅的,又说:“我想由你们采运硼砂来还这笔债务。这个任务非同小可,是有国际影响的大事。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们都可以提出来。”
张国华说:“总理,请你放心,困难再大,我们也一定完成好任务。”
周总理说:“困难肯定是有的,我也相信你们一定能完成任务。”
张国华说:“我们在青藏线上的运输能力有限,只要解决运输问题,完成任务的时间就能提前。”
周总理说:“调拨1000辆汽车给你们,够不够?”
车队第一次开到拉萨,1954年12月23日,蓝志贵摄
张国华说:“加上我们的力量,这样就没问题了。”
匆忙回到拉萨,张国华指定青藏公路管理局负责人侯杰具体负责这项任务。侯杰也是老豫皖苏的干部,张国华对他的组织管理能力很了解,但张国华还是放心不下,先后两次去了施工现场,虽然他高山反应严重,但第二次去毅然在那里住了下来。这可急坏了侯杰,他说:“司令员,我从豫皖苏就跟着枪林弹雨跑,这点事你还不放心?再说,你心脏不好,过了这一晚你还是快点回拉萨去吧。”就这样,2000辆汽车、4000多人,在高寒缺氧、冰雪覆盖、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藏北高原的一处荒漠里施工,当年就采运了14万吨含土原硼。这些含土原硼,由藏北经青藏公路运输到了青海格尔木市。
更为可喜的是,1960年这一年,西藏的改革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张国华在乡下调研看到,经过改革的农业地区,都充分地发动了群众,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群众的觉悟,摧毁了农奴制度,打垮了农奴主的威风。更令张国华欣喜的是,西藏7个专区、1个市、72个县的机构已经全部建立起来,全区还建立了280多个区级和1090个乡级机构。与此同时,培养干部的工作也有很大发展,西藏劳动人民新生的干部队伍正在迅速成长。在改革的尖锐斗争中涌现出了大批积极分子,他们之中有很多人担任了基层工作。
1960年,由大约14万翻身农户组成的1.3万多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开展了爱国丰产运动,获得了大丰收,粮食产量比丰收的1959年平均增长15%。这是实行改革,废除旧的生产关系,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广大农民成了社会和土地的主人的必然结果。在87万人口的农业区中,已有85万人口的地区完成了改革,其中79万人口的地区还进行了改革复查;在26万人口的牧业区已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区开展了“三反两利”运动。
面对这样的成绩,西藏工委产生了急躁情绪,考虑西藏农村贫苦农奴的实际情况不够,想趁热打铁,马不停蹄地进行改造,试办一批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急躁情绪是在经历严重困难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西藏军区在八一农场种植的卷心菜喜获丰收
张国华说:“看着国家的困难,我们身处边疆,心里急啊!”
他认为,国家处于困难时期,而西藏的各种物资却又全靠内地运输而来,如果我们早一点发展起来,就能为国家减轻很多负担。
在张国华的具体指导下,西藏工委带着这种急躁的情绪,制定出《西藏全面实行集体化改造的计划》,上报批准。
等待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周总理的批示下来了:“张国华同志到河南信阳访问。”对西藏全面实行集体化改造的事则没有批示。
张国华隐约感到了事情必有原因,当时,对在豫皖苏时期的老战友吴芝圃在河南的“冒进”,他是有所闻的。
远在中原地区的河南的实际情况,周总理显然是了如指掌且忧心忡忡的,但经过了庐山会议,很多时候他也不得不委婉。仅信阳地区的冒进,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就足以让人痛心疾首了。
当然,张国华还不知道。
根据周总理的安排,张国华于1960年12月24日来到了河南信阳。
黄庄是信阳东面一个300多户人家的村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张国华多次到过这里,重返故里,张国华心里既兴奋又矛盾,因为他已经隐隐嗅到一些让他难受的信息了。
25日,张国华来到老房东苗九玲大娘家里。
苗大娘还记得这位鼎鼎大名的豫皖苏的张书记(在河南,当时人们习惯叫张国华张书记,而且久有盛名,直到今天,很多老年人及他们的儿女说起张国华,还能津津乐道地说起那些打胜仗的往事)。她对张国华说:“去年大儿子与俺老头不把口粮当公粮交,被村干部抓到临县下了大狱。媳妇带着孙子去要饭,去了几个月,都没有回来,是死是活也不知道。村里家家都有饿死的,我老婆子能活到什么时候算是到了头了……”
张国华问:“别的孩子呢?”
苗大娘哭着说:“都怪我老婆子,娃舍不得吃,让我吃,恁壮实的汉子也饿死了。”
张国华难过地流下了眼泪,默默地将40元钱放在大娘手里
这些实情,一开始老百姓是悄悄对他说的,后来听说是当年的张书记回来,就放开向他诉说。
1961年元旦,张国华来到郑州,见到了老战友吴芝圃——河南第一书记。
吴芝圃
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老战友久别重逢,本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然而,此时各自心里都很沉重。那个年代,由于国家的困难,他们这些官员忧国忧民的心已经压抑很久了,可是今天,吴芝圃因为自己的冒进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而深深地自责,而张国华这一路走来,更明白周总理的一片良苦用心了。
他和吴芝圃没有时间坐下来很好地叙旧,很快回到了西藏,积极准备纠偏工作。
由于纠正及时,西藏1960年工作中的偏差未造成大的损失。北京明确提出“西藏五年不办合作社,连试点也不搞”的稳定发展的方针。西藏发展的事实证明,从西藏实际出发制定的政策,符合西藏的实际情况。
从1961年开始,西藏的农牧业又重新进入到符合西藏实际情况的发展轨道,到1966年之前,江孜、隆子、林芝、米林、墨竹工卡、当雄等县农牧业年年喜获丰收,人们将这段时期称为新西藏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未完待续)
【注:《井冈山上走出的“井冈山”——张国华传》作者尚有少量存书。如有需要者可私信留言联系。参加对印反击战或者18军的老战士,作者敬赠此书,赠完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