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动物百科全集:神奇动物狗血干瘪
神奇动物百科全集:神奇动物狗血干瘪虽然从故事里的时间线来说,《神奇动物》在前,但从电影的生产线上看,显然是《哈利·波特》先被全球观众所认可。截至在现在,豆瓣上有3万人标记看过,打出6.4分的系列最低分,不少豆友还对此表示“意料之中”,直言这个系列从第二部开始就把路走偏了。其中IGN打出了个4分(满分10分),评价该片为“整体观感单调乏味,感觉就像是那些想要摒弃“神奇”这个前提的人制作的电影”。《邓布利多之谜》在M站的得分也不理想,均分47,在收录的21家开分媒体中,3个好评,17个中评,1个差评……那么国内是何口碑呢?
格林德沃之罪,邓布利多之谜,仅仅是这完全对仗的片名,就已经足够引发cp粉们提前“狂欢”的快乐。
4月8日,《神奇动物》系列第三部电影《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以超前北美一周的姿态与观众相见。
Emmm………
不妨先看看近日逐渐开分的国外各大媒体的评价。
其中IGN打出了个4分(满分10分),评价该片为“整体观感单调乏味,感觉就像是那些想要摒弃“神奇”这个前提的人制作的电影”。
《邓布利多之谜》在M站的得分也不理想,均分47,在收录的21家开分媒体中,3个好评,17个中评,1个差评……
那么国内是何口碑呢?
截至在现在,豆瓣上有3万人标记看过,打出6.4分的系列最低分,不少豆友还对此表示“意料之中”,直言这个系列从第二部开始就把路走偏了。
虽然从故事里的时间线来说,《神奇动物》在前,但从电影的生产线上看,显然是《哈利·波特》先被全球观众所认可。
《哈利·波特》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先声夺人,一上来就把戏剧张力拉满:家族惨案、名门后裔、邪恶死敌、血海深仇。
虽然现在听着挺狗血的,但是不可否认,通俗故事想要被尽可能多的人记住,还真就得靠这份“狗血”。
同样与《哈利·波特》属于一个世界,同样来自J·K·罗琳笔下,2001年出版的《神奇动物在哪里》只有薄薄的54页,甚至称不上小说。
罗琳原本给《神奇动物在哪里》的定位就是魔法世界的补充和拓展。
既然是衍生作品,自然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可言,只在序言部分简单介绍了“作者”纽特·斯卡曼德的人生经历。
一本通俗小说想要变成风靡一时的流行文化,那么定然是奇观化的。
除了魔法之外,霍格沃茨有四大学院,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格兰芬多的勇气、拉文克劳的聪慧、斯莱特林的雄心、赫奇帕奇的平和。
《哈利·波特》的故事主线围绕以哈利为首的格兰芬多和伏地魔率领的斯莱特林之间的恩怨展开,配角也多是拉文克劳。
而《神奇动物》的主角纽特毕业自赫奇帕奇,这是从小说到电影着墨最少的学院。
尽管终于可以平复全世界赫奇帕奇控的遗憾。
但老实说,这有一点难,成片的效果证明,这确实很难。
纽特这个人,除了有些社恐外,就喜欢研究神奇动物,能和那些动物打交道,勇气肯定少不了,脑子也足够灵光,他的这些特质其实被分配到霍格沃茨的任意学院都没问题。
至于纽特和邓布利多、格林德沃之间别说血海深仇,压根就不挨着,如果不是剧情安排他来纽约放生动物的话,这帮人根本没法产生交集。
由于人物关系的松散,神奇动物的开局和出生自带“天选之子”光环的哈利·波特比起来,显然太过干瘪了些。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神奇动物也和哈利·波特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
因为《哈利·波特》开拍之前小说已经大火,所以为了迎合主流观众的审美,不管原著怎么写,哈利、赫敏、罗恩的选角,就是要好看、漂亮、可爱,要让观众无可救药地喜欢。
可是“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并不是这样的形象。
“小雀斑”是典型的英伦演员,家世良好、科班出身,年纪轻轻便有奥斯卡影帝傍身,毫无疑问的好莱坞新生代扛把子。
挑选已经成熟的演员来担纲一个系列的主角,那么你不得不考虑他之前的银幕形象和代表作。
在成为巫师之前,“小雀斑”最著名的影视形象:一个是《万物理论》中扮演霍金拿下影帝,一个是《丹麦女孩》中的跨性别形象。
这两个形象,都和主流商业电影里那些伟光正形象有着不小距离。
而且“小雀斑”的演法其实更适合当一个插科打诨调节气氛的配角,类似罗恩,但是把这样一个演员突然拉来主演大IP系列电影,只能说华纳胆子大。
蒂娜算得上是另一个版本的赫敏,但绝不是少女艾玛·沃森级别的颜值,因为那会直接抢了纽特的风头。
加上一个不算让人讨厌的麻瓜大叔雅各布。
最后我们看到的神奇动物三人组显然跟哈利·波特三人组比起来就不那么“美观”。
诚然他们是更加平凡朴实的代表,当你了解他们的经历和理念,你或许会和他们产生共情。
但这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有些强人所难了。
《哈利·波特》成功是另一大因素,就是对故事悬念的营造。
《哈利·波特》小说以《火焰杯》为界被分为两大阶段,细化到每一部小说则都被编剧拆分为几个阶段性小故事,每个小故事又自成一套精妙小巧的推理故事。
哈利·波特三人组像是在带领观众破案,但又不同于传统青少年侦探故事,哈利作为第一主角并不是万能的,他的想法通常是错的,而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成长,这是哈利·波特《哈利·波特》的叙事特色。
不过《神奇动物》系列并没有去套用前个系列的成功模式,毕竟纽特不是小孩,他不需要挫折式的成长,主创希望用一个新的故事框架将观众带入到全新的魔法世界。
于是电影将故事背景从90年代的伦敦挪到了20年代的纽约。
不同于《哈利·波特》以围绕主人公成长展开叙事,《神奇动物在哪里》玩的是多线齐驱,有寻找神奇动物的冒险,有主角间的爱情故事,还有蠢蠢欲动的反派势力。
又没法完全放弃悬疑探秘,所谓贪多嚼不烂,系列已拍到了第三部,竟然还未能建立一个能引人入胜的魔法世界观。
忽视了多线叙事对逻辑与节奏的掌控与定位的尴尬,都使《神奇动物》系列逐渐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好莱坞著名影评人莱克西·佩雷斯分析过这种现象——在电影宇宙领域,华纳在迪士尼面前没有任何优势,哪怕华纳在超级英雄方面的投入也不小,但DC除了《小丑》和《新蝙蝠侠》还没有太突出的作品。
“神奇动物系列”是这家大型影业必须拥有且必须把握好的特色项目。
在北美评论体系中,《神奇动物》系列属于“黑暗系列”,此类作品可以满足影迷们的探索心理,这也是影坛的未来发展趋势,大公司当然需要把握好这类作品。
毕竟“哈迷”也清楚,在可预见的若干年内,《哈利·波特》系列没可能出现正儿八经的续集。
所以哪怕2016年,《神奇动物在哪里》上映时被批评在想象力方面不及《哈利·波特》系列那般出彩,但仍能凭借一以贯之的魔幻气质给人以“爷青回”的幻觉。
然而到了两年后的《格林德沃之罪》,该系列的吸引力已经开始衰退,这种趋势在《邓布利多之谜》集中爆发。
不得不说,华纳和J.K.罗琳都需要为这一情况负责任。
当转型现实主义的J.K.罗琳又回过头来推动《神奇动物在哪里》立项并主动请缨担任编剧时,同一作者、相同世界观、人物多处重合,难免会被认为是《哈利·波特》某种意义上的延续。
事实上,她又一次把魔法世界交给了男巫、女巫、麻瓜的组合。
这种换汤不换药也是造成《神奇动物》系列口碑持续下滑的原因之一。
可能华纳高层早就料到有此一日,所以请来了大卫·叶茨,他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后四部的导演。
华纳这步棋无非求一个“稳”,况且原著作者就在边上盯着,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下,明明是讲述纽特与神奇动物的故事,结果还是逃不了《哈利·波特》的桎梏,又绕回了老角色身上。
如果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一把为孩子打开魔法世界大门的崭新钥匙,那么《邓布利多之谜》仅是一座靠着两个年过半百的欧洲男子互相摸胸炒CP的破败公园。
文:煮观本主(摸鱼)
公众号:抛开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