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境界到太清的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诛仙境界到太清的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中国传统的武侠小说中,武功境界和道德境界是不可分离的,德行也是武之精髓,原本道家、佛家的修炼便是跳出红尘的清修,成仙之后更是无欲无求的心境,可是《诛仙》中却把凡尘世俗的大千世界的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这些修行之人身上,修行的高低和道德的层次不再相辅相成,但又在人性、良知上表现了一种坚持,因而使人物拥有了一种大善大恶而又并不颓败的人格力量,这正符合了青年读者群的价值期待和心理情感的时代中心意识。《诛仙》的成功之处,无疑在于对传统武侠“正”与“邪”二元对立观念的突破,将人性的复杂之处刻画得淋漓尽致,如小说中的苍松道人,他自私自利,勾结魔教,却不因利益,只为百年前的万剑一抱不平,说他重情重义或是助纣为虐,但这却是一个真实的人。书中细腻地描述了人物内心个人欲望与现实理想的冲突,展示出对正义与邪恶对立的困惑和矛盾。《诛仙》所展现出的对人性的思考,是超越武侠放诸文学皆准的主题。张小凡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少年,
说到仙侠玄幻武侠小说,就不得不提《诛仙》。
《诛仙》阐释了作者对世界人生的认识。与同类作品相比,《诛仙》的不同,在于其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的种种矛盾,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张小凡一心为善,不慎持噬血珠与摄魂棒这两种邪物,日渐入魔,被逐出正道。张小凡由正道而入魔,不仅仅是他交友不慎,出现了鬼王之女碧瑶至情至性的挚爱,而是正道的残忍之行,人性的本能使然。
何为正,何为邪?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武侠小说长期以来所试图表现的光怪陆离的世界和复杂的人性,正是在《诛仙》一书中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首先,《诛仙》打破了传统武侠对于“侠义”精神的崇高信仰,而把人性本能放在了第一位。
书中细腻地描述了人物内心个人欲望与现实理想的冲突,展示出对正义与邪恶对立的困惑和矛盾。《诛仙》所展现出的对人性的思考,是超越武侠放诸文学皆准的主题。
张小凡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少年,踏上了修真之旅,在青云山感受到了亲情与友情带来的温暖,然而摄魂棒的出现却颠覆了他的人生,一步步走上魔化的道路,激发出了他人性恶的一面。魔道中的疯狂与杀戮,地位与占有,伟业与幻想,如同人性欲望的根源,其赤裸裸的黑暗吸引着人走向堕落。然而,当兽神来袭、鬼王挑战世间正道时,他内心本有的善良与责任却被激发了,执剑一击,护佑人间。
无论少年时期的张小凡,或是成年后的鬼厉,其内心都充斥着正道与邪道之间的矛盾,即便坠入了魔道,在迷惘徘徊之际,对善良的坚守也始终不变。人生的际遇即是如此,善与恶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儒家就“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恶”进行过探讨,然而无论如何探讨,善与恶终究共存于世界,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张小凡的一生,伴随着的是无穷无尽的寂寞与孤独,由此延伸出的人性是复杂而真实的。
《诛仙》的成功之处,无疑在于对传统武侠“正”与“邪”二元对立观念的突破,将人性的复杂之处刻画得淋漓尽致,如小说中的苍松道人,他自私自利,勾结魔教,却不因利益,只为百年前的万剑一抱不平,说他重情重义或是助纣为虐,但这却是一个真实的人。
在中国传统的武侠小说中,武功境界和道德境界是不可分离的,德行也是武之精髓,原本道家、佛家的修炼便是跳出红尘的清修,成仙之后更是无欲无求的心境,可是《诛仙》中却把凡尘世俗的大千世界的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这些修行之人身上,修行的高低和道德的层次不再相辅相成,但又在人性、良知上表现了一种坚持,因而使人物拥有了一种大善大恶而又并不颓败的人格力量,这正符合了青年读者群的价值期待和心理情感的时代中心意识。
其次,《诛仙》描绘出一个光怪陆离的玄幻的世界——魔道、仙道、佛道之间,为追求世间力量而争斗不休,组构城一个似幻非幻的世界,却是对现实的镜像折射。
无论仙、魔、佛,都无法真正做到无欲无求。欲望、仇恨、嫉妒、杀戮,让整个玄幻世界神奇而处处充满危险。如书中讲述主人公空桑山历练,坠入死灵渊时,惊醒上古妖兽黑水玄蛇的情景;如黑石洞除狐妖,张小凡将垂死的白狐和那自杀身亡的三尾狐妖一同投入岩浆中的情节;再如道玄真人祭出诛仙剑,并且使出诛仙剑阵,欲杀张小凡的情景。
“网络玄幻小说常常融合神话传说进行创作,受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志怪和神魔传统影响,其背景多为有别于人类现实世界的不可预测性的虚拟世界。”《诛仙》小说作为玄幻武侠的代表,可谓极尽想象力,将奇幻的想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如书中对《山海经》的借鉴,便是以想象力将其重现与重组,“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东注于摩沱。”这是《山海经》中对空桑山的描述,而《诛仙》中的空桑山却又是另一番景象:“这一日终于到达空桑山。众人落下云头,都是吃了一惊,只见方圆百里之内,一座大山险峻高耸,多岩石少草木,山下更是不见人烟,一片荒凉。”其对于神话事物原形的想象和加工,无疑为玄幻的世界增添了神秘莫测之感。瑰丽异常的想象形成了虚幻的世界,虚幻世界又折射出现实的影子,最终呈现出的是一个奇幻与黑暗,危险与唯美并存的世界。
最后,《诛仙》的动人之处,更在于其对“情”字的表达。
“世间动人者,唯爱情也。”无论传统武侠或是玄幻武侠,爱情的存在都是最为久远而神奇的存在,其力量的伟大足可以感天动地,却也带着一定的虚幻性。张小凡之师父田不易与师母苏茹的百年携手,相互扶持,同生共死,是相濡以沫中的情深意重;碧瑶爱张小凡,义无反顾,能够为了心中最爱的人,毅然抛弃生命,是炽烈如火的入骨相思;兽神对玲珑的爱,跨越种族界线,心甘情愿为深爱之人,放弃不死之身,化为一缕传奇。
小说以散文诗化的表达手法,大气磅礴,结构细腻,唯美真实地展现出玄幻世界的幻美景象,以及浪漫凄美的情深之殇。
正所谓笔之所至,情之所至。“缠绵沉醉、凄美动人、至真至性、生死不渝”的爱情,是当代网络文学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而玄幻武侠中的爱情,正是将爱情上升为体悟人生与世界的一种情感。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认同感逐渐转变。纯粹的文学作品进入象牙之塔,风光不再,非经影视剧推捧难热。而《诛仙》的尝试,却是在快餐文化与纯文学作品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其语言文字的表达,符合当代大众审美——浅显易懂,让人轻易在其文字的阅读中,于脑海中勾勒出映象性的情节。同时,其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主题思想更是将作品带离粗浅,走向经典的关键。
除此之外,《诛仙》主人公张小凡的人生经历满足了人们对幻想的渴望,其“出身农家,长相普通,资质平庸”的设定,影响了后来大量的玄幻小说创作,主人公以不服输的坚韧与倔强、真诚质朴与善良宽容,最终得到了人生的顿悟——这无疑是当代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梦想企及的生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