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熊猫被古人叫为食铁兽(古蜀人最喜爱的动物是它)
为什么大熊猫被古人叫为食铁兽(古蜀人最喜爱的动物是它)自此开始,古蜀国代代相传3000多年,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氏等多代帝王,直到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才结束古蜀国独立统治的时代。“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王本纪》中写道:“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开明。”4800年前,古蜀国出现了第一位开国皇帝——蚕丛。
说到最能代表四川的动物,恐怕人们的脑海里都会出现一个圆滚滚的身体——萌出血的大胖达(Panda)!
可是早在3000多年前,古蜀人对熊猫倒是不甚感兴趣。
他们最崇拜的动物,是那随处可见、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鸟。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蜀王本纪》中写道:“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开明。”
4800年前,古蜀国出现了第一位开国皇帝——蚕丛。
自此开始,古蜀国代代相传3000多年,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氏等多代帝王,直到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才结束古蜀国独立统治的时代。
而在这些著名的古蜀帝王中,就有三位与“鸟”有关。
第一位:柏灌
两千多年前,商王廪辛即位,决定进攻西南一带羌人首领蚕丛。商王廪辛打散了蚕丛的部落,杀死了蚕丛的首领。
首领死后,一些散落的部族人民开始流亡。家园被毁,他们不得不深入丛林,去寻找更适合的生存之地。
一位勇敢的青年主动在前方开路,带着部族的人们深入四川盆地。
人们眼前一亮——这里丛林遍地,水草丰茂,一条清澈的河流流经一片巨大的柏树林,更有白鹤在河岸栖息,自由自在地飞翔。
这里就是如今的四川彭州,除了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外,还有丰富的铜矿、玉石和陶土。流亡的蚕丛部落便决定在此落脚,并建立一个新的部落。
这位勇敢的青年就是部落的首领,人们称他为“柏灌”氏。“柏”,乃指这片郁郁葱葱的柏树林;“灌”,乃指自由自在飞翔的白鹤。
以白鹤为名,意味着逃亡而来的部落人民,希望飞离战争、自由生存的渴望。
自由在水中嬉戏的白鹤
第二位:鱼凫
在鄂西川东的三峡地区,一个新兴的部落正在慢慢繁衍壮大。
他们制作渔船,驯化鱼鹰(鸬鹚),以捕鱼为生。因此他们的首领,便以这种水鸟命名,被称为“鱼凫”。
箭穿鱼与鸟,是古蜀国“鱼凫王”的标志
渐渐的,随着鱼凫部族的日益强大,他们开始往更加平坦、水域更加充足的四川盆地迁徙。在迁徙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在此生存了400多年的柏灌氏。
柏灌氏虽然是这里的“土著”,可无奈部落势力较弱,便被这个新起的鱼凫部落所吞并了。
自此,古蜀王国开启了一段盛世,而鱼鹰,也成为了古蜀王国的图腾。
渔夫与鱼鹰(鸬鹚)
第三位:杜宇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鱼凫部落传承400多年,新一任的鱼凫王,名叫“杜宇”。
公元前1057年,杜宇带着强大的古蜀部落,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他将这支孔武有力的队伍命名为“蜀”。
在讨伐纣王的战争中,古蜀军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战争结束后,杜宇便自立为蜀王,被称为“望帝”。
都说“民以食 为天”,杜宇称王后,依旧十分关心农事。
可蜀地的河流众多,又经常泛滥成灾,淹没庄稼与田地,导致人民叫苦连天。杜宇的宰相鳖灵为了治水,不辞辛劳、废寝忘食,杜宇感其功绩,将帝位禅让于他。
退位后的杜宇隐居在西山,待他死去之后,仍无法放下他的子民,依旧关心着农事。于是他化为杜鹃鸟,日夜鸣叫,声声啼血。人们都说:“是望帝在催大家趁农事赶紧播种。”
杜鹃鸟
你以为古蜀人对鸟的崇拜仅限于此?
非也!
在三星堆与金沙遗址中出土的文物中,有许多文物的形式都与“鸟”有关。这是因为,鸟在古蜀人的心中,还有着其他特殊的地位。
在古蜀人心中,鸟,是天与地的使者。
想要到达天界,羽化登仙,便要生出双翅来。
01.浪漫的仙化思维
与楚地重“巫”不同,巴蜀人重“仙”重“鬼”。
据《蜀王本纪》记载:蚕丛、柏灌、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随王去。王猎至湔(jiān)山,便仙去。”
《华阳国志》说: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
除了三代蜀王蚕丛、柏灌、鱼凫都羽化登仙而去,他们的部落子民也会随他们登仙而去,这叫做“化民”。而到了杜宇的时代,“化民”还“往往复出”,也就是说已登仙的人民还会回来。
登仙之人该如何去?
自是羽化生翅,如飞鸟般到达天界。
在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出土的许多铜像、青铜像中,都有鸟首人身、人面鸟羽以及众多凤鸟的形象。这些看起来奇伟诡谲的“神人”形象,正是古蜀人民内心深处的那一份向往。
虽然当时的古蜀人并不能将这种“仙化”思想完整、具体地表达出来,但这份渴望,却深深影响了巴蜀人民,成为西蜀“道教”的思想源头。
02.火鸟与太阳崇拜
2005年8月,一件出土于四川成都的文物,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
这就是由金沙遗址出土、代表着古蜀文化特色的——“太阳神鸟”金饰。
三星堆“太阳神鸟”金饰
巨大的“太阳”,发射出十二道光芒;四只太阳神鸟围绕周围,仿佛正在展示对太阳的朝拜,亦如某种远古巫术的舞蹈,充满神圣之感。
无独有偶,在几十公里外的广汉三星堆遗址,也出土了一件巨大的青铜器——青铜神树。残高3.95米的神树枝桠上,站着九只青铜神鸟,神树树顶残件已遗失,专家推测,树顶或许还有一只青铜神鸟。
广汉三星堆1号青铜神树
高昂树顶,神采奕奕,远观颇有神圣之感。
三星堆与金沙,都是古蜀王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而“太阳神鸟”与“青铜神树”,又是这两处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文物。
由此可见,神鸟在古蜀人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郭璞注:《淮南子》亦云:尧乃令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乌尽死。)”
在这里,“乌”即“鸟”的意思,至今仍有“金乌”来形容太阳。
三星堆的青铜神树,正是对古蜀人民太阳崇拜的一大力证。
太阳为万物带来生机,而古蜀人民不解其究竟为何物,便充分发挥想象:他们认为太阳是长着三只脚的火鸟,或是被一只巨鸟背着飞行在天上的。
太阳崇拜自古有之,是世界各地远古文化中总绕不过的主题。如埃及的太阳神“阿蒙·拉”,希腊神话的阿波罗战车,印度的科纳拉克太阳神庙等等。
印度的科纳拉克太阳神庙
三星堆博物馆中,也有直接反映太阳崇拜的文物:
广汉三星堆的青铜太阳轮,与科纳拉克神庙装饰有相似之处
但古蜀人却不同,他们既崇拜太阳,更崇拜太阳神鸟。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中,以“鸟”为形象的器物不胜枚举。
广汉三星堆遗址:各式各样的鸟儿形象
因为太阳遥不可及,而鸟的形象却更加“接地气”——鸟能飞往天界,也能下到凡间,为人类传递神的旨意,也更触手可及。
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神互通,探索人与精神世界的交流。
可以说,如今的人们,或许还难以达到三四千年前的古蜀人民对于精神世界的理解。
天人合一、人神互通,或许只是个永远难以达到的梦。但古蜀人民却用尽一切方式去描绘自己的梦,以最虔诚的心去追求自己的梦。
三星堆所代表的古蜀文明至今成迷,没有留下文字,没有史书记载,一个如此灿烂的文明凭空出现又凭空消失。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做一个梦——
那些活在久远过去的古蜀人民,是否亦随他们的王,一同羽化仙去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