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不吃肉为什么还那么胖(原来单纯的吃素并不能减肥)
大熊猫不吃肉为什么还那么胖(原来单纯的吃素并不能减肥)吃肉的老虎和狮子似乎也算不上特别的胖,甚至有看起来有些瘦的猎豹,而单纯吃素的大象和野牛野马好像倒是有些肥。在自然界中,无论是哪一类,似乎它们的样子我们人类都很难区别,也许它们看我们也一样。到底有没有怎么吃都不胖的瘦子和怎么不吃都胖的胖子,我觉得不能以人类的体型来作为依据,毕竟人和人实在是太不一样了,而吃的东西经过了各种加工后其实已经不能算是单纯的食物了。在人类统治地球之前,自然界的动物从饮食上划分为三类,吃肉的,吃素的,还有杂食性的。至于为什么把人类给挑了出来,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定义现在的人到底算哪一种?
导读:基因才是一个物种骨子里的东西,即使你的生存环境在改变,饮食行为习惯也在改变,甚至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但是你的样子永远不会变,因为它代表着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的根在哪里------童医生
从来我都不认为单纯的素食是可以减肥的,毕竟世界上有那么一群修行人的人,但是其中的胖子好像也有不少。
胖还是瘦,到底是行为饮食导致的,还是天生的,争论实在是太多了。
到底有没有怎么吃都不胖的瘦子和怎么不吃都胖的胖子,我觉得不能以人类的体型来作为依据,毕竟人和人实在是太不一样了,而吃的东西经过了各种加工后其实已经不能算是单纯的食物了。
在人类统治地球之前,自然界的动物从饮食上划分为三类,吃肉的,吃素的,还有杂食性的。
至于为什么把人类给挑了出来,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定义现在的人到底算哪一种?
在自然界中,无论是哪一类,似乎它们的样子我们人类都很难区别,也许它们看我们也一样。
吃肉的老虎和狮子似乎也算不上特别的胖,甚至有看起来有些瘦的猎豹,而单纯吃素的大象和野牛野马好像倒是有些肥。
大熊猫,这只有点凶哎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聊大熊猫,可不是因为它可爱,更不是因为它是国宝,而是大熊猫的历史的特殊性。
我们都知道大熊猫属于食肉动物,是熊科动物,在熊类生物中绝对不是善类,甚至科学家认为大熊猫的战斗力仅次于北极熊。
毕竟作为传说中的猛人蚩尤的坐骑,身为“食铁兽”的大熊猫怎么可能是弱者。
可是,无论大熊猫目前的状态如何改变,它吃肉的基因是不会变的,比方说它的消化系统还是原来那个最典型的肉食性消化系统。
吃肉的肠胃却要去消化全是纤维素的竹子,大熊猫到底是怎么做的的呢?
还别说,我国科学家还真的研究出来了,2022 年 1 月 19 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团队在 Cell Reports 期刊发表了题为:Seasonal shift of the gut microbiome synchronizes host peripheral circadian rhythm for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to a low-fat diet in the giant panda 的研究论文,该论文详实有力地解释了大熊猫是如何适应了低脂饮食的原因,其中的关键因素是肠道的微生物群。
这项研究为更好地了解肠道微生物群与大熊猫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入理解宿主-微生物共同进化以及保护和管理这一濒危物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的意义非凡,但是这不是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言归正传,问题是天天吃素的大熊猫依然是胖乎乎的,其中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
根据能量守恒,富含大量蛋白质和纤维素的竹子,无论如何也不能够维持大熊猫那肥肥胖胖的体型啊,可能有其他的东西在发挥作用。
通过魏教授团队的论文,我推测可能还是细菌的原因,并且魏教授的文章中也确实提到了导致大熊猫体重增加的原因很可能是丁酸梭菌的代谢影响。
科研团队发现,在大熊猫的粪便中丁酸梭菌增多的季节(吃笋期),大熊猫的体重就会增加,而反之亦然(吃叶期)。
为了验证丁酸梭菌是否存在增加体重的作用,科研人员对小鼠进行了对比试验,分别对两组相同的小鼠喂食吃叶季节大熊猫粪便 ( LFMT 组) 和喂食吃笋季节大熊猫粪便( SFMT 组)。
经过三个周的喂食后发现,两组小鼠的肠道菌群存在明显差异,最重要的是SFMT 组比 LFMT 体重有明显增加,脂肪也更多,尽管它们摄入的食物量是相同的。
之后,他们检测了小鼠体内丁酸梭菌的相对丰度,结果发现与喂食的粪便中含量同步,但是糖酵解、嘌呤代谢、嘧啶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以及 ABC 转运蛋白途径均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PPAR 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通路在基因表达方面,这样就说明了肠道菌群确实有诱导了大量与脂质代谢相关的宿主基因表达的作用。
因为丁酸梭菌的代谢产物丁酸盐可以上调昼夜节律基因 Per2 的表达,而昼夜节律的基因 Per2 的表达的上调意味着更多的脂质合成和储存。
总结就是,大熊猫肠道内的细菌决定了它的体型的变化,这个和它吃了什么没关系,最重要的是这个菌群是如何不断在改变的。
胖或者瘦
最后,童医生想说,虽然我们的科研团队研究的是大熊猫的胃肠道菌群对于它们体型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以此为诱导,推测人类体型为何如此多种多样。
虽然说单纯的从能量上看,吃得更多会更容易胖,但是毕竟每个人的胃肠道菌群都是不同的,所以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吃相同热量的食物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体重的变化,这个恐怕才是人类如何去控制自己的体重的未来的核心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