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狗不理包子为什么不火了(天津狗不理和无锡小笼)
天津狗不理包子为什么不火了(天津狗不理和无锡小笼)袁世凯因为称帝而遗臭千古,他在民间传说中就是一个吹牛拍马、攀附权贵、见风使舵的小人形象,所以关于他阿谀奉承慈禧的故事也格外多,比如以前我们提到的慈禧爱吃清炖肥鸭,袁世凯以好吃鸭子著称,也表示自己同样热衷于做清炖肥鸭吃,他一心一意的认为,慈禧太后爱的东西就是不错的。这种论调也就是一种奴才论调,主子做什么都是对的。“狗不理”包子之名气,还吸引了袁世凯慕名而来。这在上文中的电视剧《狗不理传奇》中有提及。高贵友的父母都是贫苦农民,所以他从小就知道帮父母持家,锻炼出一副好脾气和麻利的手脚。14岁时,高贵友在天津南运河边的刘家蒸吃铺做伙计,因为心灵手巧又勤快,深的师傅们的喜欢。他做包子时,怎样和面,怎样放碱,怎样捏褶,肉馅怎么做,高贵友都会非常留心观察和主动请教,师傅们也都耐心的教他。所以在这段做伙计的三年时光里,他做包子的手艺不断增进。三年满师后,高贵友自己开了一家小吃铺专门卖包子,取名“德聚号”。
作者:蒲风霖
最初知道狗不理,还是少儿时在电视剧中看到,但凡镜头中里出现天津的集市,总会有个包子铺,挂着天津狗不理的招牌,卖包子的大叔或大婶扯着嗓子喊着“卖包子啊卖包子啊!正宗天津狗不理包子……”然后声音被大街上的喧嚷声湮没,包子店也匆匆消失在街坊食肆中。十多年前偶尔看到一部讲狗不理包子的电视剧《狗不理传奇》,忍不住也多看了一眼。里面女主角送狗不理包子进总督府给袁世凯吃的情节记忆犹新。到后来帮朋友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发现,“狗不理包子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竟然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是觉得这包子不容小觑。
作为“天津三绝”之一的“狗不理”包子始于清代道光年间,1831年,在直隶武清县下朱庄(现天津市武清区),一位年过四十的老父亲中年喜得子,兴高采烈之际,希望能够求得儿子平安健康成长,于是按照中国传统习俗:名越贱人活得越旺顺,给孩子取乳名“狗子”。狗子虽然有一个大名叫做高贵友,但人们都习惯了称呼他的乳名。
狗不理包子创始人高贵友
高贵友的父母都是贫苦农民,所以他从小就知道帮父母持家,锻炼出一副好脾气和麻利的手脚。14岁时,高贵友在天津南运河边的刘家蒸吃铺做伙计,因为心灵手巧又勤快,深的师傅们的喜欢。他做包子时,怎样和面,怎样放碱,怎样捏褶,肉馅怎么做,高贵友都会非常留心观察和主动请教,师傅们也都耐心的教他。所以在这段做伙计的三年时光里,他做包子的手艺不断增进。
三年满师后,高贵友自己开了一家小吃铺专门卖包子,取名“德聚号”。高贵友做包子的手艺精湛,做生意又厚道,包子面粉从来都选用最好的面粉,肉馅也从来不会用不新鲜的烂肉充数,所以制作出来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肉馅满满出油不腻,而且皱褶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让人看了垂涎欲滴,而且据说高贵友把包子的做法进行了改良:包子皮方面,把“大发面”改成半发面;馅儿方面把“硬馅” 加进高汤改进为“水馅”。味道更容易吸引食客,所以“德聚号”的包子卖的特别好,生意非常兴隆。高贵友忙着卖包子,顾客们想跟他搭句话都搭不上,于是就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这句话喊久了,就顺了嘴儿,逐渐变成了“狗不理”,于是,高贵友的包子铺原名号渐渐被人淡忘,也很少有人记得他的本名,而“狗不理包子”却由此流传下来。
单笼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之名气,还吸引了袁世凯慕名而来。这在上文中的电视剧《狗不理传奇》中有提及。
袁世凯因为称帝而遗臭千古,他在民间传说中就是一个吹牛拍马、攀附权贵、见风使舵的小人形象,所以关于他阿谀奉承慈禧的故事也格外多,比如以前我们提到的慈禧爱吃清炖肥鸭,袁世凯以好吃鸭子著称,也表示自己同样热衷于做清炖肥鸭吃,他一心一意的认为,慈禧太后爱的东西就是不错的。这种论调也就是一种奴才论调,主子做什么都是对的。
在《孔府档案》中记载,慈禧在六十寿诞,在“万寿大典”上吃到一碗鸡丝卤面,由孔子第76代嫡孙孔令贻的母亲亲手烹制,所以来头不小,《孔府档案》记载,摆完膳后,太后入座。老太太双手捧面一碗跪进。太后曰:“你真好,真稳当,你这碗面总是要吃的。”这句话,听得出慈禧太后对鸡丝面十分满意。当时袁世凯也在场,紧随慈禧之后,他表示自己也很爱吃,每天早饭都是吃这个鸡丝面。这也确实显出袁世凯对拍马这一套施展得云淡风轻、不露痕迹。
待吃的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能让袁世凯作为贡品进献给慈禧太后,可见味道确实为上品。当时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在天津编练新军。他尝到“狗不理”包子,抚掌赞叹不已。待口味刁钻的老佛爷尝到后,竟然大悦,夸赞道:“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袁世凯费尽心思讨好太后,最终还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天津人俗谚说:“到天津不尝一尝狗不理包子,等于没有来过天津。”然而,“狗不理”包子过去的荣光,似乎在现代已经不复重现了。笔者看到一个美食公众号说,没有一个去天津的游客不去找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吃,也没有一个游客吃了“狗不理”包子不会留下阴影,笔者击掌表示赞同。“狗不理”包子现在确实就是这么一个现状,毕竟又贵又烂大街。不是天津人,还真吃不到好吃的“狗不理”包子。但包子界绝非“狗不理”包子一种可以垄断。
袁世凯
对,万万不会被垄断。中华土地上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精妙绝伦的美食文化,怎么可能被垄断?叉烧包、蟹黄包、奶皇包、小笼包、灌汤包、水煎包、豆沙包、烤包子、九园包子……客官,你想来点啥?
包子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千余年的发展,品种多样,让人眼花缭乱。《东京梦华录》在卷二“饮食果子”中记载有“猪羊荷包”,这种猪羊荷包是指猪肉或羊肉做馅儿的包子,在卷四“会仙酒楼”中记载有“诸色包子”指的就是各种颜色的包子。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的风情面貌,其中就记有水晶包儿、笋肉包儿、虾鱼包儿、江鱼包儿、蟹肉包儿和鹅鸭包儿之类。还有《红楼梦》里晴雯爱吃的那款“豆腐皮包子”,无一不流露出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红楼梦里面的豆腐皮包子
今天要和狗不理包子PK的是近年播放的《舌尖上的中国》进行了采拍报道的无锡小笼包。《舌尖上的中国》第一辑介绍了无锡美食的甜味。最能体现无锡美食的甜味有无锡小笼、无锡酱排骨和无锡油面筋,其中,无锡小笼的鲜甜在包子界辨识度最高。
江浙沪一带的小笼包,其实都共有一个祖宗,那就是北宋开封的灌汤包。在上文提到过的《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猪羊荷包”就是灌汤包。后来,随着南宋宋室南渡逐渐引入了南方,在这些南方地区,由于各地的口味差异,经过了不断的演变发展,最终形成了各种不同派系的小笼包,自带风格,同宗不同味。而无锡小笼在这一系列争芳斗艳的包子中脱颖而出,
乾隆画像
在清代时,无锡小笼包就很有名气了,据说乾隆南巡时就特意前往品尝。乾隆在位时曾经六次南巡,虽然很多人都认为乾隆骄奢之君,六下江南花费开支太过于奢靡,劳民伤财,但乾隆自己标榜南巡是为了工作,其目的在于了解江南军事、政治、河务、海防情形及闾阎疾苦。在当时满汉民族矛盾潜流暗涌情况下,乾隆蠲免江南一些省份积欠的钱粮,选拔人才,加恩于各地官员,确实也起到了一定笼络汉族和安定社会的作用。
御档记载,1751年正月,即乾隆十六年乾隆奉皇太后离京,开始第一次南巡江浙。经过直隶、山东到达江苏,驻跸徐州府宿迁县叶家庄。二月初八日,渡黄河阅视天妃闸、高家堰,经过淮安、高邮到江都县香阜寺;然后自瓜洲渡长江,巡幸镇江、无锡、苏州。
1751年旧历二月十九日时,乾隆到达无锡,在北营盘(石塘湾北)的龙舟上住下,第二天早晨,御驾从黄埠墩换乘小船,前往秦园,品尝到无锡小笼包,并赞不绝口。无锡小笼的名气就随之旺起来。而且一直流传到今天。
无锡蟹粉小笼包
时至今日,无锡城内小笼包店有上万家,远超过苏州和常州的总和,作为登上《舌尖上的中国》的无锡小笼包店,忆秦园的蟹粉小笼名气最大。到无锡一定要去忆秦园吃一份现点、现包、现蒸、现吃的蟹粉小笼,带小笼包盛好端上来,看那些粉粉嫩嫩圆鼓鼓的小笼端坐着,里面包子肉馅依稀可见,用一根筷子插进小笼包的口子,将汤汁慢慢挑出来,渗透到皮,然后轻轻咬一口,浓浓的带着一股蟹味的甜汤汁充盈唇齿之间,满口生香,再痛快的吃上一口,皮薄肉嫩汁水丰足,那种美妙的滋味,让人回味无穷。若是性急之人,猛然狠咬一口,那皮开肉绽之下,汁水四溢,也别有一番趣味。
无锡蟹粉小笼包
作为一个南方人,最爱的早餐并不是包子,而是米粉,但食欲却也常常作怪,经常会在临近午餐饭点之时,想吃一笼包子,填充一下虚空的胃部,而对于米粉的眷恋和爱意在早餐后就消失殆尽了。
当我哒哒的在午饭之前敲下这些文字,味觉记忆中,竟然毫不犹豫的偏向于无锡小笼的清甜鲜香,而无视幼年就有耳闻的天津狗不理。这对于唤醒了童年对包子的想象、并作为一座城市美食符号的狗不理包子,显得多少有点无奈和感伤。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