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宫崎骏龙猫合照(宫崎骏龙猫和千与千寻)

宫崎骏龙猫合照(宫崎骏龙猫和千与千寻)而在《千与千寻》中,煤球精灵是锅炉爷爷的领导下以运煤工作为主的小人物,心思活跃、爱偷懒爱耍小聪明,又很友好可爱,喜欢吃五星糖果的“群体形象”。在怪诞的汤屋中,煤球精灵形象不算奇特,但是唯一统一化“群体”概念,很明显暗喻着一类人群碌碌无为,终日在流水线上重复性工作,最大的喜悦就是获得“五星糖果”,所有的思维和行为空间都在狭小的范围里。《龙猫》中用夸张而可爱的儿童形态“煤球精灵”,用以弱化成人世界的压抑和恐惧。也是一种带观众进入儿童视角的铺垫,煤球精灵夜晚沿着房屋缝隙移屋外的大树中,暗喻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组成,把视野引向充满灵气的自然神灵中。宫崎骏是不是偏爱煤球精灵?两部影片中都有它们黑乎乎的团队出现。在《龙猫》里叫灰尘君,在《千与千寻》里叫煤球君,不同是因为翻译,但是同一个东西,日文都叫ススヮタリ。在《龙猫》小梅和小月搬到新家就看见了煤球精灵闪现闪没,邻居婆婆的解释是屋子里不住人的房间才会有煤

很多人在网络上探讨宫崎骏的《龙猫》和《千与千寻》到底哪一部作品更好?之所以相提并论,可能因为是动画大师宫崎骏获得国际殊荣最多的两部作品,也可能因为两部作品情节上都是小朋友从现实世界自己打开到魔幻之旅,也可能因为都蕴含着“成长”和“童年”的人人心驰神往的回忆主题。

我们对于《龙猫》和《千与千寻》的主人公孩童时期的“自我成长”深有感触,但事实上,两部影片揭露不同的两个阶段的心路历程,一个是幼年时期对父母的依赖产生而和现实焦虑下,催促式“自我保护”形成的奇幻之旅,美好愿望期待。一个是青少年时期,独立面对新世界“自我意识”的爆发式成长。

宫崎骏龙猫合照(宫崎骏龙猫和千与千寻)(1)

美好的童年都是相似的,蜕变的成长都是雷同的,然而,每个人内心都有不同的“童年”隐喻。

01、相同的细节和场景设定,不同的映射内涵

1、煤球精灵

宫崎骏是不是偏爱煤球精灵?两部影片中都有它们黑乎乎的团队出现。在《龙猫》里叫灰尘君,在《千与千寻》里叫煤球君,不同是因为翻译,但是同一个东西,日文都叫ススヮタリ。

在《龙猫》小梅和小月搬到新家就看见了煤球精灵闪现闪没,邻居婆婆的解释是屋子里不住人的房间才会有煤球精灵,大人很久都看不到了。爸爸的解释是:“当我们从亮的地方来到暗的地方时,眼睛发昏,煤球精灵就跑出来啦!”

最初镜头语言给煤球精灵设置恐怖印象,黑漆漆生长在黑暗处黑兮兮的闪退,从大人角度上讲,是让人厌恶而恐惧的暗处灰土。而镜头跟着小梅好奇般的童心追逐,闪着大眼睛可爱形象的煤球精灵出现,观众会意识到只有孩子同视角和心理才得以看见。

《龙猫》中用夸张而可爱的儿童形态“煤球精灵”,用以弱化成人世界的压抑和恐惧。也是一种带观众进入儿童视角的铺垫,煤球精灵夜晚沿着房屋缝隙移屋外的大树中,暗喻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组成,把视野引向充满灵气的自然神灵中。

宫崎骏龙猫合照(宫崎骏龙猫和千与千寻)(2)

而在《千与千寻》中,煤球精灵是锅炉爷爷的领导下以运煤工作为主的小人物,心思活跃、爱偷懒爱耍小聪明,又很友好可爱,喜欢吃五星糖果的“群体形象”。在怪诞的汤屋中,煤球精灵形象不算奇特,但是唯一统一化“群体”概念,很明显暗喻着一类人群碌碌无为,终日在流水线上重复性工作,最大的喜悦就是获得“五星糖果”,所有的思维和行为空间都在狭小的范围里。

2、秘境隧道

《龙猫》的小梅跟着小小龙猫爬着进入低矮的灌木隧道,随后奔跑着进入了大树洞,看到了大龙猫在睡觉,从此打开了另一个神奇的龙猫世界,在安全的意境下人与龙猫得以亲密接触。

《千与千寻》是一家人搬家驾车误入山林,父母的好奇心以及毫无对神明的敬畏之心让他们走进了隧道,开始魔幻之旅。

两部影片的开头都是以现实家庭生活开始,故事情节都是一家人整整齐齐“乔迁新居”,展开儿童视角下对陌生环境探索的恐惧和好奇心理,利用一段神奇的“隧道”,进入魔幻世界。

宫崎骏龙猫合照(宫崎骏龙猫和千与千寻)(3)

隧道一头是现实,隧道一头是童真。

《龙猫》的“隧道”是小梅跟随龙猫精灵发现的,更像被大自然的神灵邀请进入是对大自然内部的探索,充满童趣和新奇,观众也丝毫感受不到恐惧,而是童真般的兴奋。

《千与千寻》的“隧道”是爸爸硬闯进去的,周边很多神像庙宇石祀,表面了不想让人类进入,爸爸和妈妈的固执,让害怕的千寻无奈跟随而入。这条隧道,更像是一场被硬推入的冒险世界。

3、猫巴士和海原电车

《龙猫》这部动画影片中,猫巴士,有12只脚,夜间行驶时双眼会发光(功能和车灯差不多),额头上会显示目的地,一般人看不见它。行动方式以跳跃和爬行为主,还可以上树、走电线。

宫崎骏对龙猫公共汽车的解读为:“可以将它视为古代的一只猫妖,因觉得人类世界的公交车很有趣,而将自己变成那样的形状。”

宫崎骏龙猫合照(宫崎骏龙猫和千与千寻)(4)

“猫巴士”的出现在故事情节高潮处是至关重要的设定,成为了小月寻找妹妹的重要工具,并带着姐妹俩去看望了医院的妈妈,可以说是救助孩子的“梦想之车”。

“猫巴士”在《龙猫》中作为快速传递两个空间的神奇交通工具,是孩子实现愿望,成就梦想的精神枢纽,同时也是困境中渴望被给予帮助和温暖的关爱的精神象征。

《千与千寻》中最治愈的一段就是海原电车的情境,隐隐若现的电车轨道伸进无边的海面,电车行使在海上天边,而千寻像一个精神领袖,带着无脸男,变成小肥嘟嘟小老鼠的坊一起搭乘海原电车去找钱婆婆。

这一段路途有起点有终点,甚至需要积攒已久的车票,“海原电车”隐喻着一场心灵之旅,从奢华萎靡的汤屋,踏上洗尽铅华治愈之旅,方能来到朴素而宁静的钱婆婆木屋,懂得心安才会自在,看清真实的自己。对千寻来说,更像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自我评价”进程,最终迎来欲望挣扎下的心安。

宫崎骏龙猫合照(宫崎骏龙猫和千与千寻)(5)

02、相同的人物儿童视角,不同的儿童阶段心理诉求

1988年上映的《龙猫》和2001年上映的《千与千寻》都是小女孩的儿童视角下,展开的奇思妙想的故事。但熟悉两部影片的观众,明显能看出两部影片的儿童心理诉求有着明显的区别。

1、儿童分离焦虑

《龙猫》的故事情节简单温馨,淡淡的梦幻包含浓浓的深情。主要以五岁女孩儿小梅为主要心理视角,我们可以感受到小小生命面对环境变动,与父母的疏离都在内心世界形成惊涛骇浪。

影片开始为了照顾住院的妈妈,小梅和姐姐爸爸搬家到乡下,生活环境的变动对儿童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但因为爸爸和姐姐的陪伴,离思念的母亲更近,自我平衡下仅对新环境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精神。

第一层分离焦虑:新环境下的孤独

而后爸爸工作、姐姐上学,小梅在新环境中逐渐产生孤独感,第一次产生分离焦虑。爸爸要去医院照顾妈妈,姐姐上学,小梅被迫白天在邻居奶奶家度日,脱离熟悉的家人,面对新环境和人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孤独。

第二层分离焦虑:死亡初浅意识的恐惧

当和姐姐一起得知母亲病重,小梅和姐姐受到“死亡意识”猛烈冲击各自陷入恐惧中。姐姐的表现为忧郁、忧虑。小梅的恐惧反应是抱着玉米试图奔跑着去医院看妈妈。

在《龙猫》中,小梅的焦虑主要来自环境的改变,无法求助父母的无奈下,儿童精神世界出现的奇幻的支持和合理化解释,为达成心理愿望筑造丰富的世界。

宫崎骏龙猫合照(宫崎骏龙猫和千与千寻)(6)

《龙猫》中这段经历来源于宫崎骏自己的童年:因为母亲患肺结核需要到乡村疗养,宫崎骏3岁时和哥哥、父母一同搬家到栃木县的宇都宫市和鹿沼市,直到10岁回到东京。《龙猫》中摇摇晃晃老房子的印象、被寄放在邻居家等情节,可能都是来自宫崎骏这段童年经历,身为儿童遇到困难但无法向父母求助的恐惧更是如此。

在电影中小月和小梅得到了龙猫的帮助,但当年幼小的宫崎骏只能靠自己熬过那些孤独的日子。那时,帮助他压抑恐惧的是两件兴趣:手中画笔和父亲经营的飞机零件厂。直到几十年后,他的作品中仍充满了“无可依靠的冒险”、“永不停止的飞行”这样的精神意象。

2、“自我意识”下独立探索

《千与千寻》是被迫离开父母,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神明世界,千寻被瞬间从一个家庭单位中脱离成为单打独斗于陌生环境的一份子,并寄予拯救父母的希望一路突破欲望和诱惑、环境同化和分解。

千寻展现的是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其个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在奇遇过程中提升“自我评价”能力,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宫崎骏龙猫合照(宫崎骏龙猫和千与千寻)(7)

早在1919年赫尔曼·黑塞写的《德米安》中,也是讲述的十岁的少年埃克尔·辛克莱,寻找自我的思想开始觉醒,在他的脑海中存在着两个世界,光明和黑暗的世界。一边是家庭的温馨,明亮的房间,甜美和谐的世界;一边是充满腌臜,污秽,罪恶得无可救药的世界。

主人公埃克尔·辛克莱和千寻一样,都在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精神意识方面面临两个冲突的世界寻找出口,追寻自我。自我意识的探索和发展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心理过程,影片主要立意于千寻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此从中并探寻自我之路。

03、魔幻中相同的主题性““成长”,不同的“童年”隐喻

1、温情中残酷的自我成长,被诊视的“童年”的美好愿望

《龙猫》的画风虽然清新童趣,但从故事情节来看“母亲住院”的缺席可以指向童年的成长与孤独,正因为不完美,才体现被催促的“成长”的概念。

童年时期,虽然身小力弱,面对现实生活无法理解,更没有能力去改变,但儿童在精神层面上有超强的丰富性和治愈性。而这都是宫崎骏想体现的核心概念,童年记忆能带给成年人的回味启示:无论何时,这个世界值得期待。

宫崎骏龙猫合照(宫崎骏龙猫和千与千寻)(8)

从心理学上讲,小梅和小月看到的“龙猫”可能是儿童的“假象伙伴”。美国心理学家Lawrence Kutner认为,65%的孩子在他们成长的某个时刻会拥有一个幻想伙伴,高峰期是在儿童2.5岁到3.5岁之间,有些孩子甚至会拥有两个以上的幻想伙伴。

而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也说,“假想伙伴”是孩子正常认知发展的一部分现象,当孩子成长到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假想伙伴”现象便慢慢消失。但不少人认为,某些孩子即使成长到初中高中的阶段还存在“假想伙伴”现象,但他们因为大人或同龄人的压力而不敢透露。

小月经历的“假想伙伴”龙猫庞大而温暖,少语而超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姐妹俩对于现实世界的情绪理解能力,感受帮助与被帮助的社交能力,也有感知“假想伙伴”情绪的能力。

因为这个世界不需要被寻找、被捍卫,就已经足够美好,更难得的是其中那份被无比珍视的“童心”。

由“龙猫”引出的所有魔幻故事的细枝末节,都是“童年”独特存在形式,“陪伴与帮助”是童年时期儿童对于现实生活的精神探索,“爱与成长”是童年不变的主题。《龙猫》中“童年”隐喻着曾经的孤独和美好参半,对现实生活超能的美好童心愿望。

2、“成长”意味着与现实的单打独斗,与“童年”的暂别

在电影的开头千寻同父母在一起时,有现实社会中十岁女孩的普适性。在父母的支配的生活世界里,一直处于儿童般娇纵和放松。

当走进隧道,父母变成猪后,千寻站在去往汤屋桥上的思量,正视意味着独自面对生活的决心和自我暗示。汤屋的荒诞魔幻,是一个孩子独立置身于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的精神象征,充满霓虹灯闪的奢靡的好奇,却在不断在“环境”与“自我”中区分挣扎。

在汤屋的冒险,“不忘初心”是成年人回望过去的“自我警示”,但对于十岁的千寻,更像,验证“自我”概念的过程,形成强大“自我意识”的升级历练。

宫崎骏龙猫合照(宫崎骏龙猫和千与千寻)(9)

“童年”意味着生活在父母维持的和平、秩序、安宁充满的世界,而成长就是要认知还存在另一个世界充满险恶、危机、孤独和诱惑。该如何融合两个世界的“自我”?

《千与千寻》中千寻没有父母和过往环境的包容和陪伴,只带着“自我”独立面对妖魔鬼怪,并赋予拯救“父母”的生命意义,是千寻的青少年时期重要的“成长”蜕变。而这么精彩的整个过程,父母从未参与也没有记忆,独享成长蜕变也意味着对“童年”的逐渐告别。

写在最后

宫崎骏的《龙猫》和《千与千寻》都是掀起“童年”和“成长”话题的伟大作品,温和细腻的笔触对人类最深层的真实情感进行刻画,又能触碰到内心最敏感最脆弱的软肋。

优秀的作品毫无隐瞒现实生活的残酷和苛刻,但也在不断提醒我们“曾经”的童年中我们的“童心”和“初心”,纵然身处悲凉,内心的美好和勇敢才是走出困境的秘境“隧道”。

宫崎骏龙猫合照(宫崎骏龙猫和千与千寻)(10)


作者介绍:荣荣

关注女性,赋能家庭。欢迎关注~@荣荣家庭关系教育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