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宁儿人生(岑宁儿作客猫王音乐台)
岑宁儿人生(岑宁儿作客猫王音乐台)比如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写歌,但如果大哥觉得值得尝试的话,我就相信他,所以我就去尝试,然后给他看,或者给大家听。很幸运我一直得到的都是比较正向的鼓励,那就继续做音乐吧。在做歌手的道路上,得到了不少前辈的提携,我觉得很幸运,身边一直有人相信我,推动我和鼓励我,但同时其实也有不小的压力,因为我也害怕会让人失望,但是我一直在找方法解决自己的压力,因为即使我不停去想他们会怎么想,也不会对我的作品和状态有任何帮助,所以我只能用他们鼓励我的方式去鼓励我自己。时隔三年,岑宁儿带着自己的第二张个人创作专辑《 Nothing Is Under Control 》作客猫王音乐台,和我们分享了自己的音乐冒险之旅。▲ 岑宁儿和音乐大酒保黎叔在选择做歌手之前,大概做了四五年的全职和声工作,但是我在做和声的同时也会自己写一些歌,2014 年的时候我开始录自己的专辑,一边唱和声,一边唱自己的歌,也会发一些 EP
2017 年夏天,由郭敬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夏至未至》在芒果台热播,忽略演技,这部剧还是带不少人回到了曾经看郭敬明的小说看到泪流满面的青春时代,电视剧的插曲——《追光者》也成了那个夏天最热门的歌曲。
抖音、微博、直播、朋友圈分享……随处可见《追光者》的身影,简直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以至于一个从没主动听过这首歌的中年美男子(猫台吴主任),已经可以一字不差地将整首歌唱下来不带喘的。
我一直自认是一个音乐品味高级的人,对于这种传唱度极高的音乐永远保持一种戒备心理且有较深的偏见,直到《追光者》演唱者岑宁儿作客猫王音乐台,听了她的现场演唱,我才发现自己原先的想法是多么狭隘,居然没注意到华语乐坛的这颗沧海遗珠。
岑宁儿是谁?很多人以为是新人歌手,但其实岑宁儿早已是入行超过10年的「老司机」。她曾是陈奕迅的御用和声,在陈奕迅演唱会上,独唱一首《The End of the World》唱哭了自己,也让陈奕迅红了眼眶。林忆莲夸她是「近几年听到最美丽的声音」,蔡健雅、方大同、容祖儿、杨千嬅的演唱会上也有她的身影。李宗盛鼓励她做音乐,让她思考和音乐的关系,坚定了她唱作音乐人的道路。
时隔三年,岑宁儿带着自己的第二张个人创作专辑《 Nothing Is Under Control 》作客猫王音乐台,和我们分享了自己的音乐冒险之旅。
▲ 岑宁儿和音乐大酒保黎叔
从幕后到台前,因为我想更专注在选择做歌手之前,大概做了四五年的全职和声工作,但是我在做和声的同时也会自己写一些歌,2014 年的时候我开始录自己的专辑,一边唱和声,一边唱自己的歌,也会发一些 EP ,在一些小场地演出,但是到发专辑的时候让我感觉还是要专注才能把工作做好,不然两边都做,两边都做不好,于是我做了决定,选择做歌手,减少了和声的工作。
在做歌手的道路上,得到了不少前辈的提携,我觉得很幸运,身边一直有人相信我,推动我和鼓励我,但同时其实也有不小的压力,因为我也害怕会让人失望,但是我一直在找方法解决自己的压力,因为即使我不停去想他们会怎么想,也不会对我的作品和状态有任何帮助,所以我只能用他们鼓励我的方式去鼓励我自己。
比如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写歌,但如果大哥觉得值得尝试的话,我就相信他,所以我就去尝试,然后给他看,或者给大家听。很幸运我一直得到的都是比较正向的鼓励,那就继续做音乐吧。
我在不同的地方生活过,在香港出生,十多岁到加拿大念书,后来又相继在北京和台北生活过,所以你会发现我的专辑里有三种语言唱的歌,并不是我要显摆自己会很多种语言,而是我想用最能准确表达出我想表达的那种语言来唱。
2005 年,我在北京,在剧组做过场记、翻译和导演助理,虽然我也有在 JAZZ BAR 驻唱过,但是那时候我并不觉得我会做一个歌手,在北京做音乐剧助理的时候我遇到了大哥李宗盛,他让我坚定做一个「职业音乐人」。
在北京李宗盛大哥的工作室工作时,我就在想象什么样的土壤会养出这样的音乐。
于是我去台北旅游,看到它有很多小 livehouse ,还有他们很支持本土音乐,就觉得如果在这生活好像比在香港容易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但我同时又开始了在香港流行音乐圈唱和声的工作,所以我就两边跑来跑去,一边在主流的演唱会唱和音,一边在台湾做独立的音乐。
我很幸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音乐的样子,就是我自己唱得舒服,自己也喜欢听的歌曲类型,所以我先做了我的第一张EP《4-6 pm》,我觉得那是一个自我介绍的方式,先做出自己喜欢的样子,才能有个起点去吸引一些有兴趣合作的人。
比如《如果我是一首歌》这首歌就是我先写了词,发到网上让网友自己谱曲,当时的概念我并不是在为自己征曲,我的想法是让大家自己写自己的歌,如果有一篇词有很多歌旋律,有很多人用自己的风格去唱会是怎么样?是这样子的一个实验吧。后来我自己也录了一个版本,是因为刘胡轶以为我在征曲,两天之后就给我一个旋律,后来我也想录一个版本的时候就用了他的版本。
我平时的创作灵感来源很多方面,散步啊,或者刚睡醒,其实我电话里面有一堆录音都是刚睡醒,可能梦里面唱的旋律我就快点把它记下来。但是在我清醒时听的时候完全连 Key 都找不到,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唱什么。
我觉得我养成了一个观察自己的习惯,多一层意识,你想到的或者有一些感悟时,如果它是一句话我就把它写下来,如果它是一段旋律我就会把它录下来,因为它真的会溜走,会忘记。有可能变成歌或者不会,也不知道,但是先记下来。
这次的新专辑准备了三年,里面也有很多以前自己都没想象过会唱这样的歌的歌曲,比如「蛋炒蓝调」《 Scramble Eggs Blues 》这首歌,就是有一段时期天天炒蛋,还有切洋葱。我超喜欢切洋葱,觉得切洋葱好疗愈。 哭不出来就切个洋葱。那个时候其实是低潮期,但是我反而就写了一首有点好笑的歌。
新专辑的每一首歌其实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我在微博上都有说,其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一秒》。
2014 年年底我目击了一场车祸,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女生,站在一个平常我也会站的地方,都不是过马路,只是站在那里,然后一台小卡车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撞了她,我看着她,这个事件对我的冲击力很大,原来生命最后一天跟任何一天没有什么区别。
然后我就写了一个旋律,到今年要做专辑的时候才把它再编完整。这首歌,现在每一次听都还是触动很大,而且也是第一次自己写歌写到哭,录音的时候听自己的 demo 都还哭得蛮夸张的。
这次的新专辑的封面也有一个彩蛋,设计师方旭中找了他的朋友一起做了这个专辑的设计,其实实体专辑是可以刮开的。专辑上我的照片,还有歌词什么的,都是可以刮开的。
其实,我刚开始的设想是我看着镜子,然后镜子里面刮开是另外一个状态,比如说自己的内心投影之类的,但是我又觉得不管是像这个专辑的标题,还是每一首歌都是我的个人主观观点,我希望买这张专辑的人能形成有他的印记的东西。
所以我选择了刮刮乐,想给每个人一个面对自己的选择,你想得到新的,就不可能留着一个不变的东西,不刮开你也不知道下面是什么,那你一刮开,就不是原来的样子了。选择就是这样子,没有回头路可以走。
01 旅行的时候会听谁的歌?
我每个月有一个 Playlist ,看我哪个月出去旅行。
02 你曾经先后在香港,加拿大,台北,北京都生活过,你分别用一首歌来代表这四个城市在你心中的印象?
香港的是《没故事的人》。感觉比较有画面感。多伦多是《 You & I 》,北京是《明天开始》,是我第一首写的歌,那个时候我也浪费了蛮多时间,因为拖延症。台北是《咖啡冒泡》,现在我生活的环境。
03 你觉得哪样食物最能代表香港?
蛋挞。
04 游戏机和新专辑掉进水里你救哪个?
当然是新专辑啦,但新专辑掉进水里应该还好,还能抢救,游戏机就算了。
05 你觉得生活当中的自己是更偏向感性还是理性的?
理性的。
06 你出行必带的三件物品是什么?
保温杯、护唇,耳机。
07 如果可以变成透明人,有效期是三个小时,你准备去做什么?
比如昨天我表演完,我要站在门口或观众席去听那些人在说什么。或者我跟你们做访问,透明的来听你们说,就是会想要听一些我在的时候听不见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