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左冷禅强弩之末(凤凰诏下虽沾命)

左冷禅强弩之末(凤凰诏下虽沾命)温庭筠出生的时候,温氏家族已经没落,生活虽然不如祖上时富裕,尚可衣食。温家人的身上依然保留着贵族血统和生活习惯。“三温”的品行学识依旧影响着他们,并且成为他们继续祖先遗风的榜样和动力。贵族子孙是要读圣贤书的,老祖宗都说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读书怎么能体会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美妙所在呢。况且他们还要通过科举步入仕途,以期完成光复祖业的宏伟目标呢。温庭筠没有让他的家人失望。他从小就显露出了很强的文学天赋,这一点算是继承了祖上的传统。他的相貌虽然长得离英俊有一点点距离,甚至有着“温钟馗”之类的脸谱,但是却能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当数“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类的才子,比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里”的公子贵胄强上百倍,绝对可以当得起“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温彦博于唐武德元年归顺唐朝,一直在朝中为官。武德八年(625),东突厥举兵南下,温彦博被任命为并州道行军长史,与并州道理行军总

自从电视连续剧《甄嬛传》登上热播榜,剧中那首主题曲《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就成了善男信女们心心念念的好歌。这首歌词实际是一首小词,作词人就是号称晚唐大才子的温庭筠。

左冷禅强弩之末(凤凰诏下虽沾命)(1)

菩萨蛮

翻开中国文学史,你会很轻易的在晚唐文化中搜索到温庭筠的名字。他虽然不如唐宋八大家那么如雷贯耳,也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那么妇孺皆知,但是,却因为领导了晚唐时期的文化潮流,推动了词的发展,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受到后人的崇敬和爱戴。他把民间词转化成了文人词,使词的内涵上升了一个层次。“词”,作为一种文学载体,得到了五代十国以及宋金时期文人墨客的弘扬和发展。因此,温庭筠被尊为花间词的开山鼻祖。

温庭筠,名岐,字飞卿,唐朝晚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于德宗皇帝贞元十七年(801年),卒于懿宗咸通七年(866年),享年六十六岁。在六十六年的人生中,温庭筠前后淋浴了十任皇恩,可见当时的李氏江山多么的风雨飘摇,社会状况多么动荡不安。在这种乱世纷纭中尚能写出精美动人的诗词作品流传后世,真是历史之大幸事。

温庭筠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人。

温彦博,字大临,隋朝至唐初祁县会善村人,他的兄长叫温大雅,弟弟叫温大有,三兄弟皆以品行、学识、文章闻名乡里,并以“三温”著称。

温彦博于唐武德元年归顺唐朝,一直在朝中为官。武德八年(625),东突厥举兵南下,温彦博被任命为并州道行军长史,与并州道理行军总管、右卫大将军张瑾率兵抵抗突厥,因战败被俘,做了突厥的阶下囚。贞观元年,唐太宗与颉利在渭水桥下订立互不攻战盟约,温彦博得以重返大唐,并得到了唐太宗的高度赞赏。温彦伯后来官居宰相,他为官恪尽职守,全力效劳国事,每当唐太宗问及各地风俗民情时,他都能对答如流,深得太宗的信任。贞观十一年(637),温彦博因“忧国之故,劳精竭神”而死。

温庭筠出生的时候,温氏家族已经没落,生活虽然不如祖上时富裕,尚可衣食。温家人的身上依然保留着贵族血统和生活习惯。“三温”的品行学识依旧影响着他们,并且成为他们继续祖先遗风的榜样和动力。贵族子孙是要读圣贤书的,老祖宗都说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读书怎么能体会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美妙所在呢。况且他们还要通过科举步入仕途,以期完成光复祖业的宏伟目标呢。温庭筠没有让他的家人失望。他从小就显露出了很强的文学天赋,这一点算是继承了祖上的传统。他的相貌虽然长得离英俊有一点点距离,甚至有着“温钟馗”之类的脸谱,但是却能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当数“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类的才子,比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里”的公子贵胄强上百倍,绝对可以当得起“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左冷禅强弩之末(凤凰诏下虽沾命)(2)

菩萨蛮

温庭筠少小即敏悟,对音律有着特殊的爱好。据《旧唐书》本传描述:“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意思是说温庭筠啊,喜欢做一些老百姓认为的凡尘小事,不讲究衣着穿戴,行为举止也比较不掬小节,还特别喜欢弹琴和吹笛子之类的乐器,甚者说,凡是有弦的乐器他都能弹出美妙的乐章,凡是有孔的乐器他都能吹出动听的曲子,可以算是一位艺术型人才。但是他最擅长的还要数填词,他能把一首首恻隐清艳的小词填得街头巷末争相传唱,文人雅士自叹弗如的美妙境界,更突显了文学修养的高超。

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形容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可见温庭筠是个才思敏捷,用词新颖之人。他以小赋见长,参加律赋考试时,卷子答得快到了惊人的地步,只一叉手的工夫就能吟成一韵,八叉八韵一蹴而就,被人称为“温八叉”。

凭着八叉八韵的功夫,温庭筠在晚唐脱颖而出。他的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与同一时期的李商隐并驾齐驱,时称“温李”。他的词艺术成极高,位居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其后的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早年温庭筠经常出入相国府,他与当朝宰相令狐绹的儿子令狐滈交好,受到了相府很优厚的待遇。令狐绹不学无术又极具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能事,他知道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就暗地里求温庭筠帮他写了一首献给皇帝附庸风雅,得到了宣宗皇帝的高度赞赏,温庭筠已经把《菩萨蛮》这一词牌填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流传至今的《花间集》里收录了温庭筠的词作66篇,《菩萨蛮》就占了十四首,想必这些作品的诞生一定有很大成分是为了迎合皇帝喜好的。所以说,在封建社会,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喜好,有着一定文学爱好和修养的皇帝,定能引领文化潮流,推动时代的文化发展。

温庭筠的那些小词填得确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依旧喜闻乐见。《甄嬛传》的主题歌《菩萨蛮》,被演绎得缠缠绵绵的,听着就让人的内心产生一种忧愁孤独的感觉,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时代: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小词描述了这样的画面:女子走出睡房,她那额头贴着的额黄脱落得或明或暗,蓬松的发髻已经垂落下来,掩映了雪白的面颊。她懒懒地梳洗后,又坐到妆镜前,对着镜子抬起手仔细地画着蛾眉,镜子里顿时出现了一副娇好的面容。女子又慢慢站起身来,整了整身上的衣裳,拿起一面小镜子放到脑后,对着妆镜前后照着。只看到头上插着的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是那么美丽多姿,刚穿上的绫罗裙襦,上边还绣着成双成对的金鹧鸪。女为悦己者容。温庭筠没有直书女子的形单影只,而是通过情态描写和罗裙上成双成对的鹧鸪鸟让读者展开联想,从而衬托出女子的孤独寂寞之情。只用了寥寥几句小词,便通过情态的描述,暗示了女子孤独寂寞的心境,手段之高超,有几分使后人望尘莫及的感觉。温庭筠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还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事例反映出来。

左冷禅强弩之末(凤凰诏下虽沾命)(3)

《甄嬛传》剧照

传说唐宣宗写了一首诗词,其中有一句要求对仗的句子用了“金步摇”一词,宣宗绞尽脑汁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词语与之相对,于是,就命未第进士来帮他完成这个心愿,结果那些从众多文人墨客中脱颖而出的才子们面面相觑了老半天,却没有给出一个让宣宗满意的答案,于是,这个炙手的热山药就被塞到了温庭筠的手里。要说温庭筠不愧为一代才子,他只略加思索,提笔写下了“玉条脱”三个字,唐宣宗看了堪喜,他虽然不喜欢温庭筠那无拘无束的性格,但是却不能不佩服他的才气。

从“金步摇”一词,我们可以推断出,唐宣宗所写的诗词也是以反映女性生活的内容,温庭筠为其对上“玉条脱”依旧没出宣宗所描写的意境。金步摇是发簪的名字,玉条脱是手镯,以发簪对手镯,无论从词性还是从用途等方面考量,对得都可谓恰如其分。高兴之余,唐宣宗重赏了温庭筠。

温庭筠的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对后人影响很大,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等多受到他的影响。温庭筠引领曲词走上了一条新路,为后来的宋词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晚唐文化的领军人物。

恃才傲物行路难

左冷禅强弩之末(凤凰诏下虽沾命)(4)

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却数举进士不第,一生都在外地漂泊,真是一件很意外的事情。为什么呢?我想原因有二,一是原于朝政的腐败,二是因为他本人的性格。

温庭筠生活的晚唐时期,国力已经开始由强盛滑向衰退。虽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是随着朝廷的腐败日趋深重,朋党之争愈演愈烈,再大的骆驼也有被剔得失去站立功能的一天,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哪任皇帝还有闲心把一个文人的命运放到心上啊,朋党之争已经闹得他焦头烂额了吧!

“牛李党争”从表面看只不过是朝庭中庶族官僚与士族官僚之间的斗争,挖掘事物发展的根源,归根结底是对礼法﹑门风等文化传统的态度不同而造成的政治斗争。派系斗争导致了朝野上下面和心不和,遇到大事小情互相拆台推诿。为了维护派系内部的利益,他们甚至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这样的朝政怎么能够继续维护盛唐强大的社会局面,怎么会不沦落到亡国的境地呢!连堂堂的文宗皇帝都感慨:“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温庭筠只是一介书生,即没门第也没实力,按理说不应该陷入任何派系。可是他又是个爱憎分明的人,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经常在无意间触及当权者的忌讳,并且时常纵酒放浪,不受羁束,因此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朋党斗争的浊流中。

从门第观念上说,温庭筠的祖上沾了名门望族的边儿,从思想深处分析,他的思维观念应该与李德裕一派的氏族观念相接近,并且,每个人都有对事物的评判标准。从温庭筠的许多诗作中我们都能发现,他对李派代表人物李德裕有着较好的印象。温庭筠的代表作之一《提李卫公诗二首》,曾被世人认为是对李德裕赞赏有嘉的证据之一。李系人数较少,且为人正直,胸怀坦荡者居多,并且他的童年好友李绅也是李党的要员,这就更加密切了他与李党的关系。841年,温庭筠还专程到淮南去看望了李绅,所有这些,不可能不引起牛党人士的不满。

早年的温庭筠经常出入相府,被视为牛府上宾。在温庭筠的主观意识里,他并不想卷到哪帮哪派中去,但是接触久了,人性的弱点就暴露出来,对温庭筠和令狐绹来说也是这样。温庭筠在无意中开罪了令狐绹大人,这是性格使然。令狐大人虽然不学无术,却有着过人的看家本领——善于拍马屁。当他看到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而朝中文人墨客绞尽脑汁迎合时,马上想到了儿子的好朋友温庭筠。令狐绹救温庭筠帮他写一首《菩萨蛮》作为礼物献给唐宣宗,并一再嘱咐他别把代笔的事说出去。可是温庭筠并没有记住许下的承诺,事过没多久,他就把代笔的事儿给捅了出去。

温庭筠以“玉条脱”对了唐宣宗的“金步摇”后,令狐绹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又来问温庭筠,温庭筠告诉令狐绹,玉条脱出自《南华经》,并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应该看一看。温庭筠经常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明白人都知道他是在讥讽令狐绹的不学无术。温庭筠的做法引起了令狐绹的极大不满,因此,为他冠上了人品不好的罪名,以至于后来温庭筠有事求他的时候,他不但没做雪中送碳,反到落井下石害了他一把。

左冷禅强弩之末(凤凰诏下虽沾命)(5)

菩萨蛮

其实从“代笔”事件本身来看,我认为令狐绹的责任比较大。身为皇帝身边的红人,又了解主子的喜好,直接当个伯乐不就得了,何必拿别人的东西往自己的脸上贴金呢?!他太不了解文人的品性了,哪个作者不是把自己的作品当成孩子一样看待的?至于温庭筠让他多看点儿书,本来也是良药苦口的话啊,自己不愿意学习,腹中空空当个草包,还不接受别人的建议,怎么可能不被人嘲笑呢。就因为自己没有文化,这个堂堂的朝庭宰相就把文人墨客当成了眼中钉,李商隐也同样受到了他的很多白眼。

说完令狐宰相,我们再说说温庭筠,从中分析一下他性格的弱点。温庭筠实际是看不惯令狐绹的做派的,可是既然看不上,离远点儿也就是了,不应该轻易撕毁合同啊!就像当今文化圈里的枪手一样,既然你想当枪手,并且把自己的作品卖给了挂羊头的,那就忍痛割爱吧,不能因为人家凭着作品一炮打红就悔不当初,非得如祥林嫂那般见人就说,让人替你分出个里表不可。除非枪手更有心计,本来就是想以挂羊头为跳板,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否则,即使衙门口高悬的明镜再亮,也不可能帮你照出真假来。依温庭筠“士行尘杂,不修边幅”的性格,他也不可能有踏着跳板进入庙堂的心计,不掬小节的后果就是不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忽略人际关系和别人的感受。随随便便就得以把心底的秘密籀个精光,依他的处事原则,谁还敢真心交他这个朋友?又怎么可能不让宰相大人因颜面尽失而怀恨在心,关键时刻落井下石呢。

据说,更有甚者。有一次温庭筠在传舍遇到了微行而来的唐宣宗,目不识“帝”的温大才子竟然把皇帝老子一顿嘲讽,皇帝因此而龙颜大怒,金口一张,许了温庭筠一个永远不得进士高中的玉言。如果这件事是真的,可见温大才子恃才傲物已经达到了何种程度。要知道,他生活的时代是封建君主的王朝,是以孔老夫子教育下的儒学思想为主流的时代,并没有严密的民主与法治为其保驾护航,真理和谬误是完全有可能被“指鹿为马”的,清者自清很可能被“高处不胜寒”所困扰。依我看来,所谓恃才自傲纯属心理发育有问题,有点自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不学无术的令狐绹都能爬上宰相的宝座,可想而知,除了学识,一定还有过人的一面。温才子竟然忘了“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的祖制国训。所以说,屡试不中就在情理之中了。

从温庭筠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他的文学才华闪光眩目,社会知识却几乎不合格,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虽有情商却缺少智商,所以,无论他写了多少清诗丽词,无论他的词多么脍炙人口,他都不可能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在有生之年实现一鸣惊人的壮举。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年近四十的温庭筠开始应举。一试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据说这次落榜是受到了宫中政治斗争的影响。皇太子李永是王德妃的儿子,喜欢享乐饮宴,常和流氓无赖聚在一起,杨贤妃经常给文宗吹耳边风,历数太子的不是。于是,文宗下令软禁了李永,要废黜他,遭到了官员和宦官们的强烈反对。李永虽然保全了性命,但是,他的一大群伙伴却都被处以斩刑,李永也在不久后去世了。因为皇子事件的影响,温庭筠名落孙山。

我寻思,以温庭筠的才气,太子肯定愿意结交他,哪怕只为听他几阙清诗丽词已经是很好的理由。但是,从事态的发展来看,他与太子走得一定不是很近,充其量就是为他写了几首诗,填了几阙词罢了。他更不可能与太子的那些狐朋狗友有过密的交往,所以才能全身而退。以温庭筠的性格,他绝对不会去有意巴结太子,如果他有那样的本事,早就不会是一个落魄书生了。

855年,温庭筠又去应试,依然未中。原因是,温庭筠曾经在考场作弊,帮助左右考生传题,因此有“救数人”的绰号。这次春闱的主考官沈询,为了避免温庭筠再次扰乱考场,特意安排他在帘前应试,因此而引发温君大闹科场。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温庭筠并没有把科举考试看得特别重要,他更看中的是自己的才气和人格的魅力。

爱情擦肩写憾事

左冷禅强弩之末(凤凰诏下虽沾命)(6)

菩萨蛮

温庭筠并没有因为长了一张“钟馗”之相而被爱情遗忘在角落里。通过他的诗词,我们可以看出,他并没有落入类似柳永那样的与妓为伍的定式中去,虽然他也出入酒院歌坊,但是,多数诗词都还是在比较有品味的层面上传唱。从他把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这一点上看,他的家庭生活似乎比较稳定。

在温庭筠的生命中有如莹光一样短暂而耀眼的爱情闪过,这段爱情像毒蝎一样刺痛了双方,形成了两个遗憾的疮疤。

唐武宗会昌二年,长安城郊有一位鱼姓落拓士人家里生养了一个女孩子,不但长相可爱,而且聪明伶俐,从五岁开始,就在她的父亲的刻意调教下背诵诗章,七岁学习作诗,到了十一、二岁,她的习作已经在长安的文人中间传诵开来。

这个小女孩名叫鱼幼薇,他的父亲饱读诗书却一生没有谋求到功名,就把希望都寄托到了她的身上。

鱼幼薇的小名气自然也传到了温庭筠的耳朵里,并引起了他的极大关注。在一个暮春的午后,温庭筠专程前来寻访鱼幼薇。温庭筠找了很久,才在一座破败的小院子里找到鱼家。这时候鱼幼薇的父亲已经因病去世,她和母亲生活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中,每天只能靠母亲给附近青院的昌家做些缝缝补补,洗洗涮涮的活计来维持生活。

十三岁的鱼幼薇天姿聪颖,活泼可爱,跟她生活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看在温庭筠的眼里顿时引起了他父爱般的怜惜之情。温庭筠说明来意后,鱼幼薇落落大方地请他入座,并拿过纸笺让他出题。温庭筠想了一下,在纸上写下了“江边柳”三个字,递到了鱼幼薇的面前。小幼薇以手托腮思考了一会,便提笔在纸笺上写了一首诗: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春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洞,枝底系客舟;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只一会儿的工夫,年仅十三岁的鱼幼薇就写出了一首无论意境抒情,遣词造句都属上乘的小诗,让温庭筠看了兴奋不已,此后他便经常光顾鱼家,指导鱼幼薇学习词赋,并从自己不多的薪水中拿出些许补贴她们母子的日常生活。

不想,温庭筠的关爱竟在鱼幼薇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一种依恋之情,这种感情不久就转变成了爱情。温庭筠离开长安后,鱼幼薇夜不能寐,她辗转反侧写了一首五言律诗,述说了心中的思念之情,小诗以温庭筠的字为题,《遥寄飞卿》:

阶砌乱蛩鸣,庭柯烟雾清;

月中邻乐响,楼上远山明。

枕簟凉风著,瑶琴寄恨生;

稽君懒书礼,底物慰秋情。

可见,打动女人的不只是华美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东西,满腹经纶,绝对比绣花枕头更持久,更让人牵挂。

接到鱼幼薇寄来的情诗,温庭筠怦然心动,他的眼前出现了与学生相处的一幕幕画面。

温庭筠离开长安后,鱼幼薇怀着对老师的思念在庭院中栽下三棵小树,每当想念老师了,她就走到小树的跟前,向它们吐露自己的心声。小树在幼薇的精心照顾下长得郁郁葱葱的。时隔数月,温庭筠回长安探亲,又去看望学生,见到老师的鱼幼薇欣喜若狂,她拉着老师的手,把他带到了三棵小树前,鱼幼薇问老师:“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温庭筠摇了摇头。鱼幼薇指着小树认真地说:“它们的名字叫温、庭、筠!”

真想跟她演绎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啊。可是不能啊。在温庭筠的眼里,鱼幼薇尚且是个孩子,她对自己的依恋掺杂了恋父情结,自己是一个比她年长近三十岁的老丑男人,并且已经有了家室,女儿都比幼薇大了很多。自己在仕途上也没有个良好的发展方向,拿什么来回馈鱼幼薇的爱情呢?

从出发点来看,温庭筠对鱼幼薇是负责任的,不能不承认他是个大好人。他没有被学生射来的爱箭击昏头脑,依然以老师的身份面对鱼幼薇,并绝口不提收到的那些情诗。温庭筠处处为鱼幼薇着想,并为她介绍了年龄相当的李忆,谁料到这个信誓旦旦的青年才俊却是个靠着裙带关系步入仕途的纨绔子弟,他以欺骗的手段博得了鱼幼薇的爱情后,却因为畏惧妻家的势力,把鱼幼薇送进道观扬长而去。从此人世间少了一个鱼幼薇却多了一个“鱼玄机”。

左冷禅强弩之末(凤凰诏下虽沾命)(7)

鱼玄机

看破红尘的鱼玄机公然在道观的墙上贴出了告示,愿与天下才子吟风咏月。心底流血的温庭筠依然以老师的身份面对鱼玄机,始终在学生的面前保有师者风范,使因为争风吃醋而犯下杀人之罪的鱼玄机最终以一声长叹结束了自己二十六岁的生命:“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可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形容温庭筠对鱼幼薇的功过。但是却不能凭着这个成败来评判温庭筠,我依然认为,他的内心世界是清白而高大的。

作为一个正常男人,我相信温庭筠的心中一定也燃烧着激情之火,一定也渴望鸾凤合鸣,他能把一首首有关男欢女爱的诗词写到细腻怡人的程度,可见他对生活的理解有着多么独到的功夫。不由得又想,如果鱼幼薇跟温庭筠的一段情爱促成佳话,会不会又是一种喜剧结果?鱼幼薇在温庭筠的抚爱下一天天长大,长成一代风华绝代的女词人,温庭筠在鱼幼薇的陪伴下慢慢变老,手牵手走向幸福的终点。能用诗词演绎一段比翼双飞的佳话,该是多么圆满的结局啊!

相信那段突如其来的爱情,一定在温庭筠的心中激起了轩然大波,那个老丑的男人用冷漠的外表掩盖了心底熊熊燃烧的烈火,却无法阻挡滚滚而来的诗潮,那一首首《菩萨蛮》,一首首《望江南》将一颗颗充满情爱的心,赤裸裸地暴露在千年的吟唱中,让后人读懂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柔情似水。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望江南〉

清词丽句留后人

左冷禅强弩之末(凤凰诏下虽沾命)(8)

在诗词包裹下的温庭筠浑身散发着彩虹似的光芒,如腾云驾雾般辉煌在后人面前。当我们穿过历史长河站在时空的彼岸与之对视时,却发现他的一生竟是那么凄凉、坎坷,一直沉浮在政治的激流中,不由得不让我们掬一把同情的热泪。

温庭筠一生只做过县尉和国子监助教等级别很低的小官,他的一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

六十五岁时,温庭筠出任国子监助教,第二年主持了国子监考试。温庭筠严格考场纪律,坚持以文判等,杜绝了因人取试的不正之风,一时被传为美谈。以温庭筠数年来在科举考试中的遭遇,他十分想纠正考场存在的不正之风,因此,采取了将所试诗文张榜贴出,让所有看到试卷的人监督考纪的做法。并对指斥时政揭露腐败的诗文大加赞赏。如果是当代,温庭筠的做法一定会赢得全社会的高度赞赏。可是温庭筠的思维离那个时代太遥远了,他的做法,又一次触及了权贵的利益,遭到了忌恨和打击。宰相杨修恼羞成怒,复请皇上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饱经沧桑的一代才子,终于死在了赴方城尉的路上。没有用武之地的英雄,以可悲的下场结束了六十六岁的生命,不能不让我们发自内心为其扼腕。

慨叹的同时,我们又会想到,或许正是这种郁郁不得志的人生境遇,才让温庭筠更多地感悟了生活的辛酸,使他看到了最底层人民的生活,体会了孤独无助的心境,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写出了流传后世的不朽篇章。

温庭筠的诗词多以闺中女子为主人公,通过花前月下,闺情绮怨,展开了对这一弱势群体情感心路的描写,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反映了现在生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后人评价温庭筠的诗词,“其文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温庭筠的词,“下语镇纸,端纸揭响入云。”开了花间体的先河,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到了强烈的推动作用。

温庭筠以贫困潦倒的一生成就了诗词,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推上了又一个高峰,使唐诗宋词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向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历史,憧憬神州未来的窗口,留给后世的财富是无法计算的。

左冷禅强弩之末(凤凰诏下虽沾命)(9)

菩萨蛮

中华民族是人类有史以来唯一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完整记载的文明古国,各种文学体裁从远古一直延续到现在,承续了文化发展的链接。从诗经到离骚,从汉赋到古风,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戏剧,每到一个时代,都要产生一种文化形式,每种文化形式都有一批优秀的文人墨客为其承担着继往开来的重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千秋功德皆与后人评说。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