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猫效应会带来情绪问题的结果(用心理学解读小孩中凯文受)
踢猫效应会带来情绪问题的结果(用心理学解读小孩中凯文受)父母在孩子面前拥有很高的权威,通常来说,父母的不稳定的情绪和粗暴的发泄方式,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孤僻自卑、形成讨好型人格。也有一些孩子会变得跟父母一样,情绪暴躁,严重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孩子作为最弱小的元素,无处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就成为了“踢猫效应”最终的受害者。“踢猫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其中的一环。那么孩子作为最终的受害者,会有产生什么问题呢?教育学家尹建莉说过:“你对孩子发的三分脾气,会对孩子造成七分伤害。”《小孩》电影海报“踢猫效应”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向比自己弱小的对象发泄不良情绪,从而产生的连锁反应。也就是说,人的不良情绪一般会根据强弱的社会关系链逐级传递,由强一直扩散到弱,这条反应链中最弱小的那个人,就会成为最终的受害者。举例来说,公司领导因为某件事情心情不好,然后把这种不满的情绪发泄在下属身上,这位受气的下属对领导敢怒不敢言,只能忍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但有些父母却无法成为孩子的保护伞。电影《小孩》中,凯文的父母就是一对不合格的父母。父亲是个酒鬼,让小小年纪的凯文陪自己喝酒,母亲是个患有精神疾病、极度暴躁的人。
凯文母亲喜欢动手打孩子,一旦自己不顺心,就会莫名其妙把凯文毒打一顿。在情绪不稳定、粗暴的母亲的影响下,凯文成了一个孤僻、自卑的小孩,在学校里没有朋友。因为怕把同学们瞧见身上的伤痕,凯文总是找各种理由不去上体育课。有人想关心凯文时,他又会本能地进行反抗,此时的凯文,其实已经受“踢猫效应”的影响。
幸运的是,凯文在福利机构遇到了一个理解他、疼爱他的护工;在新的寄养家庭遇到了包容他、支持他的养父母;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充满爱的女友。在这些人的关爱下,凯文开始调整心态,以更乐观豁达的心态看待父母,最终与受伤的童年和解、与曾经的自己和解。
“踢猫效应”是一种在职场、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影片《小孩》讲的是一位男孩的成长之路,所以今天我就以《小孩》中的凯文为例,谈谈家庭生活中的“踢猫效应”。在文章第二部分,我将从两个故事出发,谈谈“踢猫效应”产生的深层原因,以及如何摆脱它带来的影响;文章最后,我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心理学知识,谈谈如何父母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成为“踢猫效应”中的受害者。
《小孩》电影海报
01、凯文身上的“踢猫效应”到底是什么?这种心理会造成孩子受父母不良情绪的影响,陷入深深的痛苦中“踢猫效应”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向比自己弱小的对象发泄不良情绪,从而产生的连锁反应。也就是说,人的不良情绪一般会根据强弱的社会关系链逐级传递,由强一直扩散到弱,这条反应链中最弱小的那个人,就会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举例来说,公司领导因为某件事情心情不好,然后把这种不满的情绪发泄在下属身上,这位受气的下属对领导敢怒不敢言,只能忍气吞声。但回家之后,坏情绪爆发,他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在了比自己更弱小的孩子身上。
孩子作为最弱小的元素,无处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就成为了“踢猫效应”最终的受害者。“踢猫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其中的一环。那么孩子作为最终的受害者,会有产生什么问题呢?教育学家尹建莉说过:“你对孩子发的三分脾气,会对孩子造成七分伤害。”
父母在孩子面前拥有很高的权威,通常来说,父母的不稳定的情绪和粗暴的发泄方式,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孤僻自卑、形成讨好型人格。也有一些孩子会变得跟父母一样,情绪暴躁,严重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凯文用抹布捂着额头的伤口
那么在《小孩》中,“踢猫效应”是如何体现的呢?
- 母亲早上发现凯文尿床后,把他狠狠地骂了一顿“谁去清理床单,我可不会清理”“你只会说对不起”,不仅如此,妈妈还一把抓起凯文打他。被打后的凯文躺在床上,额头留着血。
- 受母亲的影响,凯文被送到寄养家庭后,经常情绪失控。一旦别人想要关心他,他就会攻击对方。
- 当凯文被打骂、被误解,心情不佳的时候,他就会在房间的墙上画画。有时一边画画,一边哭泣;长大后则是一边画画,一边喝酒,以此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凯文母亲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无法管理自己的情绪。一旦凯文做了让母亲感到生气的事,或母亲情绪不佳时,她就将坏情绪转移到凯文身上。母亲会谩骂凯文、殴打凯文,甚至把凯文殴打至住院。
粗暴的母亲注定了凯文的童年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成长。生活中,凯文处处小心,生怕自己做了什么让母亲感到不开心的事。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不敢表露,只能偷偷藏起来。母亲给凯文带来的影响蔓延到校园生活中,在母亲长期的打骂中,凯文变得自卑懦弱,面对同学的欺负不敢还手。
生活中,有部分孩子跟凯文一样,受情绪不稳定的父母的影响,他们身上常常出现“踢猫效应”产生的现象。受“踢猫效应”影响的人很可能会成为队伍中的一员,去“踢”别人,或被别人“踢”。
不少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父母情绪不稳定导致的。常见的就是自卑懦弱,形成讨好型人格,孩子在为父母不稳定的情绪买单。“踢猫效应”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家长们需要引起重视。
中学时期自卑孤僻的凯文
02、受“踢猫效应”影响的凯文是否可以摆脱现状?通过“踢猫效应”的两个故事,理解这种心理学效应起作用的深层次原因以摆脱方法“踢猫效应”会使人陷入“被坏情绪传染、又把坏情绪传染给他人”的恶性循环中,但可以摆脱“踢猫效应”的人,会更倾向于用豁达理性的态度,看待别人的不良情绪,会使自己的心情不被影响。比如,成年后的凯文,就学会了用更乐观豁达的心态,去看待他母亲不稳定的情绪:
- 凯文长大后,听说妈妈继续打弟弟妹妹,他回到家中告诉母亲,如果她再继续打孩子,他就会介入,采取相关的法律途径。
- 凯文在档案中,将父亲划为智力低下而无法照顾自己的人;描绘了母亲青春时期受了六年的家庭暴力,凯文最终谅解了自己的父母。
- 凯文回顾了自己的童年,与那些不愉快的时光和解,他在片尾自白道:乌云之后总有一块阳光照耀,生活不是关于过去,是关于未来,以及你如何快乐地到达未来。
从凯文童年和成年的想法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被别人的坏情绪影响时,他注定是不快乐的。但当一个人以豁达的心态看待别人不满的情绪时,他会选择无视对方、用合理的途径维护自己、跟生活和解。一个人面对他人不良情绪的态度,决定了他是否会陷入坏情绪传递的恶性循环。
生活中,当有人莫名其妙向我们发火的时候,我们不要跟对方争执、不要过度在意对方说的气话,更不要把怒气转嫁到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而是应该以更豁达、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对方的言行,让自己从低压氛围中解脱出来。
成年后的凯文告诫母亲别再打孩子
关于“踢猫效应”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和摆脱方法,在网上有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讲的是每个人是如何陷入“踢猫效应”长链中的一环的:
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迫于上一级的权威或社会地位,下一级的人不敢轻易反抗,所以忍气吞声,但面对比自己弱小的一级,他又会忍不住向其发泄不满。坏情绪从“最高级”逐级向低传递,直到传递到最弱的一环,处于这条长链末端的元素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当然,在实际生活中,也许这根链条更长,涉及到的元素更多。
身处在“踢猫效应”链条中的每个人都有可能被“踢”,也有可能“踢”别人。换句话说,我们可能会成为他人的出气筒,同样,我们也有可能把气撒在别人身上。那么作为长链上的一环,有没有可能摆脱现状呢?这就涉及到“踢猫效应”的另外一个故事了。
一位顾客在红茶里加入了牛奶和柠檬,牛奶结块了,顾客对服务员大声喊道:“小姐!你过来!你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的一杯红茶都糟蹋了!”服务员向顾客道歉并重新给顾客换了一杯,轻声对他说:“我能不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
这位顾客走后,边上一个人问服务员,明明是他的错,你为什么要道歉。服务员笑着表示,因为刚才那位客户非常粗鲁,所以才要用更委婉的方式处理,理亏的人才会用气势来压人,理直的人用和气服人。
这位服务员非常理性,她没有因为客户对她毫无理由地发脾气而感到生气,这样,她就不会陷入“踢猫效应”的链条中。所以,要想摆脱“踢猫效应”,我们得豁达地看待别人发脾气的情况,不让自己被“踢”,也能避免去“踢”别人。
凯文与童年和解后的自白
03、作为父母,我们如何做才能避免让孩子成为“踢猫效应”的受害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谈谈这三个方法与凯文相比,大多数孩子是幸运的,在父母的疼爱和关心下长大。但是,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仍会在无意中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对孩子产生了负面的心理影响。让孩子为父母的不良情绪买单,对孩子而言太不公平。为人父母,在自己情绪波动的时候,该如何做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呢?这里我为大家提供三个方法:
1.使用“积极的暂停”,限制情绪影响范围,不让坏情绪伤害孩子
在《小孩》中,凯文母亲只要一不顺心,整个家庭的氛围就很凝重,家人们都会为母亲的情绪而担心。母亲的不良情绪以及粗暴的发泄方式,不仅加剧了自己的心理疾病,同时给家人(尤其是孩子)带来是深深的伤害。
所以,在不良情绪出现时,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自己,不让坏情绪在孩子面前发泄。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到一个家庭教育的方法:积极的暂停。
积极的暂定不是不教育孩子,更不是跟孩子“冷暴力”,而是要求从与孩子争吵的氛围中抽离出来。比如,孩子不写作业、教过很多次的题目反复做错,父母很有可能因为生气而把孩子臭骂一顿。这时,父母应该从孩子房间离开,让自己冷静一会儿,冷静之后再与孩子沟通。
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使用积极的暂停,暂时从当前生气的情境中离开,去阳台、厨房或厕所独处一会儿,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只有以平和的心态跟孩子沟通,他们才能听得进去,沟通效果才会更好。
童年的凯文与父亲坐在街头
2.跳出“情绪效应”,避免迁怒孩子
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情绪效应”,指的是一个人的情绪会影响到他对另一个人的评价。在教育中,家长、老师、孩子的情绪会影响教育的效果。生活中,家长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感到情绪激动、非常气愤。这时,家长的不良情绪就会影响他对孩子行为的评价。
比如,孩子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把汤撒了,如果家长心情好,会觉得孩子是不小心的,拿块抹布擦干就没事了。但如果家长正好心情不好,可能会认为孩子很笨,这么点事都干不好,心里的怒气更大了,从而不满情绪爆发。
《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一书中提到:
原本性格温顺的孩子,如果父母情绪不稳定,对孩子的行为不能做出前后一致的反应,就会让孩子积累过多的不安情绪,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所以,家长要跳出“情绪效应”的影响,避免出现因为自己情绪不佳,而对孩子有不好的评价,从而增加内心的不满情绪。只有跳出“情绪效应”的影响,家庭教育中才能更好地避免迁怒于孩子,让孩子沦为“踢猫效应”的受害者。
耐心的护工教凯文使用刀叉
3.孩子犯错时,运用“空白效应”,让其自己进行反思
“空白效应”指的是与人沟通的时候,要像画画一样“留白”,留给对方思考的空间,而不是一味灌输。这个效应常被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过,在家庭教育中同样适用。
孩子犯错时,父母总是喜欢向孩子灌输大道理,但孩子往往听不进父母的说教。面对孩子不服管教、屡教不改的情况,很多家长都会生气。从而采取打骂、威胁、吓唬等方式,让孩子乖乖听话。不过,要想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记住自己犯的错,靠打骂是不行的。孩子犯错时,父母跟孩子说理之余,可以尝试运用“留白效应”,给孩子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其自己进行反思。
《如何选择有效的心理疗法》一书中说:
亲子互动是一种双向的过程,因此,如果父母情绪表现过度,则会抑制儿童情绪的自我调节。
家长说得越多、做得越多,就意味留给孩子自我反思的机会越少,这将影响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只有孩子自己学会进行反思,他才能对自己的言行印象更深刻,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凯文与养父母一起生活的快乐时光
写在最后:心情不好是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有的人会将情绪发泄在弱小的人身上,而有的人会以豁达理性的态度自我消化情绪。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出现在成人世界,也会出现在家庭中。
《女性心理学》中说:最容易受到情绪影响的是处在弱势位置的人,例如小孩子容易受到父母情绪的影响。为了更好地避免让孩子成为“踢猫效应”的受害者,我提供了三个方法:使用“积极的暂停”、避免“情绪效应”、运用“空白效应”,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