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纪欧洲鼠疫(中世纪的欧洲人杀女巫)
13世纪欧洲鼠疫(中世纪的欧洲人杀女巫)意大利人并不怕尸体,自从蒙古大军围城之后,这玩意儿早已司空见惯。当他们看到满天飞翔的尸体时,只是觉得匪夷所思,不知道蒙古人抛这些尸体干什么,一具尸体连一间房子都砸不破,抛他们难道仅仅是为了泄私愤?但是,这次蒙古人这两样东西都没抛,抛进城里的全是尸体,确切的说是黑死病患者的尸体。传染病肆虐之下,蒙古人打算撤军了。临走之前,他们打算送给意大利人送一份绝世的礼物。1347年的一天,蒙古军在卡法城下再次竖起他们的攻城利器——抛石机。对于这种武器,守城的意大利人早已见怪不怪,因为蒙古人几乎每天都会用这种武器问候他们,有时候抛的是巨大的石块,有时候抛的是燃烧的火球,有时候两者一块抛。
曾经,欧洲历史上有过那么一段时间,黑死病盛行,瘟疫像镰刀一样收割一茬又一茬人头,人类的生命健康毫无保障。当时的医学还很落后,面对气势汹汹的传染病,手足无措的欧洲人采取了很多骚操作来自救,包括:处死女巫、屠杀喵星人、给患者放血,以及,隔离……
公元1345年,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汗国(又叫钦察汗国)派军队围攻意大利商业重镇卡法,意图夺取这个富庶的城市。蒙古骑兵虽然所向披靡,吊打全世界,但小小的卡法城却让他们颜面尽失。卡法 ————城墙坚固易守难攻,意大利人有非常成熟的火炮技术,还有大量的抛石机,这些武器为守军提供很好的武力支援。同时意大利航运业发达,卡法的守军可以直接从海上获得补给。这些因素叠加起来,让蒙古大军很难受,攻也攻不下,饿又饿不死,蒙古军在城下折腾了两年,卡法城安然无恙。
蒙古四大汗国
两年后,围城的蒙古军队中爆发了一种可怕的传染病,患者先是持续高烧,鼻血逆流成河,然后在耳后、腋下、大腿内侧等皮肤细嫩的部位长出肿块,并伴有溃烂,同时患者还会有严重的皮下出血,由于出血量过多,患者皮肤很快就会呈现出一种可怕的黑紫色。人一旦发病,少则半天,多则三天,就会去见上帝。
传染病肆虐之下,蒙古人打算撤军了。
临走之前,他们打算送给意大利人送一份绝世的礼物。
1347年的一天,蒙古军在卡法城下再次竖起他们的攻城利器——抛石机。对于这种武器,守城的意大利人早已见怪不怪,因为蒙古人几乎每天都会用这种武器问候他们,有时候抛的是巨大的石块,有时候抛的是燃烧的火球,有时候两者一块抛。
但是,这次蒙古人这两样东西都没抛,抛进城里的全是尸体,确切的说是黑死病患者的尸体。
意大利人并不怕尸体,自从蒙古大军围城之后,这玩意儿早已司空见惯。当他们看到满天飞翔的尸体时,只是觉得匪夷所思,不知道蒙古人抛这些尸体干什么,一具尸体连一间房子都砸不破,抛他们难道仅仅是为了泄私愤?
蒙古人做完这些奇怪的操作之后,就从城下撤军了。
几天后,卡法城内传染病大爆发,一座城市直接变成了人间地狱。
蒙古人往卡法城里抛尸体的做法,可能是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细菌战,不过有些学者认为,西汉名将霍去病的英年早逝很有可能也是生化武器给害的。有人怀疑,匈奴人在汉军的饮用水里投进了瘟疫患者的尸体,导致了骠骑将军的感染死亡。不过这只是怀疑,没有任何证据。
如果这件事是真的,也恰恰说明一个问题,运用生化武器这玩意,草原民族很可能是有传统的。
金帐汗国发动的这次细菌战给欧洲带来了一种高致死率的传染病,这种可怕的传染病就是黑死病,学名叫做鼠疫。不过黑死病这个名字更加形象,能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患者遍布全身的黑紫色皮下出血。
从1348年到1353年间,黑死病以卡法为中心,迅速蔓延了整个欧洲,收割了2500万人头,这相当于那个时代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当时欧洲盛极一时的城市都遭遇了灭顶之灾,比如佛罗伦萨、威尼斯、伦敦等大城市,死亡人口都在十万以上。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黑死病到底有多恐怖:当时有个热亚那商人到意大利北部去走亲戚,他要去的城市叫皮亚琴察。那个商人到了皮亚琴察城下,被守城的士兵拦在了城墙外面,因为城市正在实行封锁禁令,以防潜在的黑死病患者进入城内。当天下着大雨,商人在大雨中苦苦哀求,后来他的亲戚实在是于心不忍,就偷偷的把他带进城内,藏到家中。
几天后,皮亚琴察黑死病大流行,最后再也看不到一个活人。
黑死病在欧洲肆虐了五年,然后无声无息的消失了。几十年后,就在人们快要淡忘它的时候,它再次出现,收割一波人头,然后再次消失。
从14世纪之后,每隔一段时间,黑死病就会扫荡欧洲一次,反复割韭菜。整个中世纪,欧洲人都一直生活在黑死病的阴影之下。
一直到现在,欧洲人还会经常做噩梦,从关于黑死病的大量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个传染病对欧洲人的心理创伤有多大。
欧洲的黑死病起源于卡法,而卡法的黑死病起源于哪里呢?
美国历史学家麦克尼尔在他的著作《瘟疫与人》中提出,黑死病起源地有两个:一个位于中印之间的交界地带以及喜马拉雅山山麓的缅甸;另一个可能在中非的大湖地区。
引起黑死病的病原体叫做鼠疫杆菌,也叫耶尔森杆菌,它是以法国细菌学专家耶尔森的名字来命名的。鼠疫杆菌的原生宿主是老鼠、土拨鼠等啮齿类动物,这些啮齿类动物身上有一种寄生虫叫鼠蚤,当鼠蚤吸食被感染的鼠类动物的血液时,鼠疫杆菌就会在它们前胃形成一种栓塞,堵住血液进入胃部,这时候,鼠蚤就会饥饿难耐,开始疯狂找食物。人类原本不是它们吸食的对象,不过,当饿的饥肠辘辘的时候,人类的血液也变得很有吸引力了。
被感染的鼠蚤吸食人类血液时,鼠疫杆菌就会进入到被吸食者的血液之中,一般2-4天之后,被叮咬者就会发病,快的话,半天就会死亡。鼠疫杆菌在患者身上引发的疾病类型主要有三种: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鼠疫,当时,后两种鼠疫的死亡率几乎是100%。
如果黑死病仅有血液传播这一种途径的话,它引起的灾难可能会很有限。可怕的是,它还能通过空气传播。鼠疫患者的痰液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这些病原体通过空气流动被其他人吸入肺部之后,也会发生感染。就这样,空气为鼠疫杆菌插上了翅膀,使它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恐怖的生命收割机。
蒙古大军横扫世界之前,黑死病已经在一些地区成为地方性流行病了,只不过当时交通不发达,这种传染病没有在全世界流行起来。公元13世纪,蒙古骑兵像旋风一样扫荡亚欧大陆,鼠疫杆菌也跟着蒙古人一起流窜到世界各地。
既然整个亚欧大陆都有黑死病,为什么欧洲成了重灾区?
因为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卫生状况极其糟糕,那里简直就是鼠疫杆菌的乐园。
现在的一些影视作品中,中世纪的欧洲有高大的风车、巍峨的城堡、彩色的玻璃窗、尖顶的哥特式教堂,骑士们盔明甲亮,贵妇人穿着白色的长裙,坐着漂亮的四轮马车去参加舞会……
其实,这些都是被影视作品艺术化了的假象,真实的中世纪欧洲完全不是这个样子,或者说只有极其少量的情形是这个样子的,根本代表不了中世纪的整体情况。当时的大多数城市街道狭窄凌乱、房屋拥挤,人们把生活污水直接泼在大街上。如果把西门大官人的故事搬到中世纪欧洲的某座城市里面去,当他从武大郎家窗户下经过的时候,如果从窗户上掉下来一样东西砸到他脑袋上,大概率会是一堆大便。所以当时的街道上经常是污水横流,粪便、垃圾、腐烂的动物尸体堆得到处都是。据说,人们为了避免走路时大便溅到鞋子里而发明了高跟鞋。在这样的卫生条件下,老鼠满大街乱窜,这简直就是为黑死病量身定做的主题公园。
除了公共卫生状况堪忧之外,当时欧洲人的个人卫生更是让人不忍直视。
中世纪的欧洲人讨厌洗澡,这种卫生习惯还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当时主流观点认为,人在洗澡时毛孔会张开,各种病菌就会趁虚而入,这是不洗澡的医学依据。同时还有宗教学依据,中世纪的欧洲人普遍认为,人类只能受洗于基督,自己洗澡是亵渎上帝,并且身上越肮脏就会离上帝越近,所以他们就心安理得的不洗澡或者只有在非常重要的时刻洗澡,比如出生、结婚、死亡。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就是这么干的,他一生就洗了三次澡,最后死于脚气病感染。不洗澡身上有异味怎么办?好办,发明香水!
在这样的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条件下,传染病不大流行才怪呢!
比起现在的欧洲人来说,他们的祖先在抗疫态度上还是很积极的,最起码没有人喊群体免疫的口号。但是态度积极归积极,他们采取的措施大都不靠谱,有些甚至有点搞笑。总结一下,当时的抗疫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处死女巫
面对黑死病的时候,上帝也没辙。
上帝的使者们为了扭转信徒们对基督产生的怀疑态度,就疯狂甩锅,这个时候神父也就成了神棍。这一招,到现在欧美人还在用,面对瘟疫,他们不是想办法积极抗疫,而是甩锅给别人来掩盖自己的无能。
面对黑死病,教会的神职人员认为这是女巫搞得鬼,她们和魔鬼交易,念咒语让人得病,从而获得利益,于是神父号召信徒们与女巫做坚决的斗争。
当时欧洲流行一本《女巫之锤》的神学著作,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对女巫的“种种邪恶行径”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比如:女巫每年举行一次凌晨聚会,向撒旦宣誓效忠;她们传播各种传染病;她们喜欢杀死三岁以下的儿童;她们会召唤风雨雷电……
在教会的号召下,信徒们开始了屠杀女巫的行动。
想要杀女巫肯定先要找到女巫,那到底谁是女巫呢?
《让子弹飞》里张麻子对谁是穷人这个问题做了一个简单粗暴的回答:谁穷,谁就是穷人!
谁污谁就是女巫?这个回答貌似不太靠谱。
好在当时的教会还是给了信徒们一些辨认方法的,他们认为那些行为古怪的、身体有缺陷的、身上有标记的,有这些等等特征的女人,就是女巫。
在这个原则的指引下,那些有胎记的、有痦子的、有痣的、六指的、有虎牙的,还有一些身体有明显的特征的女性都会被认定为女巫。就算身体没有明显标记,只要神职人员认定你是女巫,你就是女巫,不是也是。
欧洲猎杀女巫的行动前后持续了长达300年的时间,期间大概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无辜女性丧生,这成了欧洲历史上最不堪回首的一页。
第二、屠杀喵星人
有一种观点认为,猫从来都未被人类驯化,成为人类的宠物是它们的主动选择,它们从未对人类忠诚过,它们高冷的性格让人类觉得很难控制。
中世纪欧洲人对于猫的偏见不仅仅因为它的高冷,还有那些独居的行为古怪的女巫们大都会养一只猫来排解自己的孤独,另外猫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叫声也被人认为是魔鬼发出来的。
女巫与猫
其实早在12世纪,欧洲人对猫的偏见已经形成了,当然这种偏见的背后又是神职人员的操作。
信徒们被告知,在撒旦的仪式中,魔鬼化身为一只黑猫,参加仪式的邪恶者们会熄灭灯烛,靠近那只黑猫,轮流亲吻它的尾巴,然后开始恶魔的狂欢。
在黑死病爆发之前,欧洲人就已经进行过几场轰轰烈烈的杀猫行动,对象主要是黑猫。他们有时候把猫绑在十字架上活活烧死;有时候把猫放进一只木箱里努力敲打,如果箱子敲打碎了,猫还没有死,就直接敲打猫的身体,直到打死;有时候把猫从高处扔下去,如果猫没有被摔死,那么就抓住它直接打死……
黑死病爆发之后,欧洲人再一次把瘟疫甩锅给喵星人,这次遭殃的就不仅仅是黑猫了。
据史料记载,1665年的6月,黑死病再一次血洗伦敦。教会号召伦敦市民开展杀猫行动,短短的一个月,大概有4万只喵星人被屠杀。一时间,伦敦大街上到处都是散发着臭味的喵星人尸体。
上帝仿佛在跟欧洲人开一个玩笑,黑死病的传播者明明是老鼠,他们却要去杀死老鼠的天敌猫。结果也显而易见,老鼠更加猖獗,黑死病也更加难以控制。
第三、给患者放血
处死女巫、屠杀喵星人都属于预防范畴,但是患者一旦发病,总得想办法去治啊,那怎么治呢?欧洲人也有办法,那就是给患者放血,称为放血疗法。
这种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希腊时期,当时有一个著名的医学家叫希波克拉底,他提出了一个“四体液学说”。这个学说认为人体是由血液、粘液、黑胆汁、黄胆汁四种体液构成,通常情况下,这四种体液维持在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体液一旦失衡,人体就会生病。
在这种学说的指导下,治疗疾病的关键就在于让四种体液重新恢复平衡,治疗方案很简单:血多了就放血,胆汁多了就催吐,粘液多了就催泄和灌肠,并且这种治疗方案可以无限循环。比如,医生给一个病人进行放血治疗之后,患者病情没有好转。他可以经过一番诊断之后,对家属表示,不好意思,血放多了,现在需要放点胆汁和粘液。经过催吐和灌肠之后,如果患者还没康复,他们表示可能还需要放点血……
基本上几轮下来,大多数患者都会见上帝,可能会有少数幸运的患者靠自己的抵抗力奇迹康复,那么他就会成为放血疗法的经典案例。
放血疗法
鉴于黑死病患者的出血表现,当时的医生们很容易就断定黑死病是由于血液过多引起的,需要给患者放血,效果就是,原本那些有可能依靠自己的抵抗力挺过去的患者也会因为放血导致抵抗力下降,很无辜的去上帝那报到去了。
正在放血的医生们
除了放血,医生们还想出了其他的治疗方案。比如“唤醒疗法”,方法就是患者每隔四个小时就会被唤醒一次,以免他永远的睡过去。这种方案的效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急需休息的患者抵抗力恢复过程被一次次打断,又一批无辜的患者被送给了上帝。
当时的医生虽然水平有限,但是装备却很拉风。
在跟黑死病斗争的过程中,医生们怀疑黑死病是一种瘴气,只有阻隔这种瘴气自己才不会被传染。于是,一名法国的医生发明了一套“防护准备”,其组中部分有以下几种:一顶大帽檐的皮礼帽,用来防止与病人近距离接触。上身穿长袍,外罩披肩,材质大都为皮革、亚麻布或者帆布,外面打一层蜡。脸上带着帆布或皮革面罩,两只眼睛处留有两个小孔,上面镶有红色玻璃镜片,红色玻璃在当时被认为可以隔绝邪祟。口鼻处用皮革做成鸟嘴形状,里面填满香料和草药,用来过滤“瘴气”,类似于一种防毒面具或者口罩。当时的“防毒面具”之所以做成鸟嘴的形状,是因为民间传说认为,携带瘟疫的魔鬼会附身在鸟身上,用一种更凶恶的鸟就能把魔鬼吓跑。
当时,这身行头几乎成了医生的标配,但是,除了心理安慰之外,几乎没什么卵用。
鸟嘴医生
第四、隔离
其实,从黑死病刚开始爆发的时候,这个办法就已经被欧洲人采用了,只不过没有大面积普及而已。我们前面提到的皮亚琴察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隔离案例,只不过,隔离没有做到刚性,随着那个热亚那商人被偷偷放进城内,整个城市才遭到了灭顶之灾。
1348年,当黑死病传到米兰的时候,大主教下令对发现病患的地区推行强制隔离措施,在周围建起围墙,里面的人不准外出,外面的人不准进去。通过这种硬核防疫措施,黑死病最终没有在米兰传播开来。
16-17世纪,英国也在推行隔离措施。1604年,英国议会下令:凡疫区人员胆敢私自外出者,将以流浪罪论处,严重者处以绞刑。如果敢私自走出隔离区,患者会被送上绞刑架,在瘟疫还没有夺取患者性命之前,先提前送他见上帝;而健康人呢,则处以鞭刑,以示惩戒。但是,当时的英国政府只是强力推行隔离政策,却没有做好被隔离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他们认为隔离病人是他们的责任,但是给病人治疗并提供食物和生活必需品就不是他们的义务了。在这种奇葩理论的指导下,很多健康的人在隔离区被活活饿死。
隔离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它有效遏制了黑死病的蔓延,直到现在,面对没有特效药的瘟疫,隔离都是唯一有效的防疫方法。
1665年英国再次爆发黑死病的时候,还发生了一起感人事迹。当时英格兰中部的德比郡有个小村庄叫亚姆村,当地的村民以农业和采矿为生。不过,村庄虽小,却是英国南北交通的一个小小枢纽。
该村有一个裁缝从伦敦订购了一批布料,他不知道的是,这批布料中寄宿着几只感染了鼠疫杆菌的跳蚤,这个裁缝很快就感染了黑死病并痛苦的死去,然后是他的妻儿,然后是邻居……
面对黑死病的死亡威胁,该村的修道院院长托马斯.斯坦利和教区长威廉姆.莫姆彭森劝说村民不要离开村庄,以免瘟疫蔓延。
村民们一起在村子周围用石头建起一道围墙,主动与外界隔离。最终该村350位居民仅有90人活了下来,但是当时肆虐英国中南部的黑死病却止步于亚姆村,没有向北部扩散。
在面对大灾大难的时候,平凡人的自我牺牲精神总是让人感动!
黑死病给中世纪的欧洲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如果我们非要从中找出一些积极影响的话,还是能找出几个的。比如十四世纪意大利黑死病大爆发的时候,薄伽丘深受影响,他以此为背景写出了文学名著《十日谈》,据说这部著作拉开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序幕。17世纪英国爆发黑死病的时候,剑桥大学放假两年,牛顿只好到乡下去躲避瘟疫。有一天他被一只苹果砸中了脑袋,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万有引力定律横空出世,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还有,据说现在有十分之一的欧洲人对艾滋病有先天的免疫力,就是一轮又一轮的残酷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后来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黑死病虽然没有彻底消失,但是爆发的规模越来越小。直到以链霉素为代表的能有效杀灭鼠疫杆菌的抗生素的出现,黑死病的死亡率一下子降到不足5%,人类才算正式战胜了这种传染病。
在医疗和卫生条件不好的中世纪,面对瘟疫,虽然走了很多弯路,但是人们仍在鼓起勇气积极探索战胜疾病的办法,不少人还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面对瘟疫,我们更要以古人为榜样,积极努力抗疫。目前我们正在面临一种比鼠疫杆菌更加狡猾的病毒,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后,我们终于看到了一线曙光。只要疫情一天不消失,我们就一天不能松懈。记住: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大家好,我是泊爵先生,谢谢您的欣赏!欢迎点赞、评论、吐槽!
(这是我之前一部视频的文稿,今天把它发表出来,谢谢大家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