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行中的两兄弟(侠客行的主角在日本版中居然被翻译成)
侠客行中的两兄弟(侠客行的主角在日本版中居然被翻译成)开头如玄铁令的争夺、长乐帮主的真假以及其它不断出现的谜团,增加了阅读上的乐趣。不过随着故事发展到中间和尾声时,情节的发展却又都不难猜测,甚至有些作者透露的线索已经过于清楚,也因为这样,史婆婆、阿绣、石中玉、石破天童年的母亲等等,这些人的身份都是看到一半就很容易明了的。好在《侠客行》的故事铺陈和主角刻画仍然能令读者深入其境,感同身受。场景时而惊险、时而诙谐,有时让读者跟着石破天紧张,有时又让读者被“狗杂种”逗得莞尔一笑,这倒是一个成功的地方。论作品的优秀程度,不少人推崇《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与《鹿鼎记》。天龙的人性刻画与情节安排堪称一流,阅后往往让人感触良多,不是一般的武侠作家能写出来的作品。笑傲则是精心撰写的寓言故事,描述权力斗争,饶富寓意兼生动有趣。《鹿鼎记》则作为最后的关门作品,别具新意的韦小宝也算是幽了武侠小说一默。可是《侠客行》都没有上述这些作品的特点,论内容没有射雕三部曲的气
下图是日本版《侠客行》封面,故事的主角石破天(狗杂种)的名字被翻译成“野狗君”,虽然没能翻出中文的精髓,但这还挺有趣的。
《侠客行》是我一直想看却没看的小说,前几天看到这张图,终于吸引我翻开了书本。只能说,不愧是大师级的作品,读来相当过瘾。像是玄铁令、长乐帮、黑白双剑、赏善罚恶令、侠客岛,这些令人好奇又觉得有趣的事物一个接一个出现,奠定了这部小说吸引人阅读下去的基础。
若是对金庸小说稍有涉猎的人,阅读《侠客行》后,应该可以推测这部作品的创作顺序不会是金庸的前几部。会这么说是因为大多数人认为射雕三部曲算是金庸较接近巅峰的作品,可这三部曲是磨练出来的,在它们前面有着《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的创作经验。它们和射雕三部曲有着同样的江湖、家国两面,江湖与历史的相互交织,让真真假假的人物碰撞出火花,让虚构人物活在历史经纬里,以便创造更丰富更有说服力的人性面相,使角色生动立体起来,这是金庸的招牌创作功夫。等到创作《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时,可以说是金庸功力炉火纯青的阶段。
他此时的创作,剧情扎实,波澜壮阔,大开大阖之间又有着细致丰富的情感。这时期大致就是金庸的巅峰期,之后的作品便有了想与此不同、想突破、想创新的心态,而《侠客行》就是属于这样想不同、想突破、想创新的作品。
论作品的优秀程度,不少人推崇《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与《鹿鼎记》。天龙的人性刻画与情节安排堪称一流,阅后往往让人感触良多,不是一般的武侠作家能写出来的作品。
笑傲则是精心撰写的寓言故事,描述权力斗争,饶富寓意兼生动有趣。《鹿鼎记》则作为最后的关门作品,别具新意的韦小宝也算是幽了武侠小说一默。
可是《侠客行》都没有上述这些作品的特点,论内容没有射雕三部曲的气势,情感描写也比不上《天龙八部》,甚至连《书剑恩仇录》在这点也赢过它太多,论新意又不像《鹿鼎记》那么颠覆,要说剪裁精巧恐怕还输《雪山飞狐》。只有文中的寓意勉强支撑出了一点深度出来,有些像是电影里的《阿Q正传》,但论寓意《侠客行》要跟《笑傲江湖》比,还是差了太多太多。
好在《侠客行》的故事铺陈和主角刻画仍然能令读者深入其境,感同身受。场景时而惊险、时而诙谐,有时让读者跟着石破天紧张,有时又让读者被“狗杂种”逗得莞尔一笑,这倒是一个成功的地方。
开头如玄铁令的争夺、长乐帮主的真假以及其它不断出现的谜团,增加了阅读上的乐趣。不过随着故事发展到中间和尾声时,情节的发展却又都不难猜测,甚至有些作者透露的线索已经过于清楚,也因为这样,史婆婆、阿绣、石中玉、石破天童年的母亲等等,这些人的身份都是看到一半就很容易明了的。
侠客岛的事情也不算令人惊奇,又或者说,小说剧情要带给读者惊奇的前提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侠客岛的情节最多只做到了意料之外,单就这点来说,实在不如金庸其它的优秀作品。
另外,《侠客行》书名有无彰显故事的主题,这点我想是不太关联的。这部小说并没有着墨于是非对错、仗义行侠或是以武犯禁等主题上,反而是在亲情的描述上加重了些,硬要讲,只能说是一部诙谐的推理小说,某些地方其实还有着古龙作品的影子。
先说是非不分明这件事。故事在石破天、石中玉一起现身长乐帮时,张三、李四曾说道他们来此处主要是“罚恶”的,如果没人要接令牌到侠客岛也无所谓。此话含义自然是指如果有负责人愿意赴岛那就没事,要是都没人去的话,咱俩人今日就在此处诛灭长乐帮。
但仔细想,长乐帮本就坏事做尽,再对照故事后面众人上岛的情节,只能说这张三、李四奉行的“罚恶”也实在太没原则、太没标竿了。难道说有人上岛赴宴后,这恶就不罚了吗?赴了宴,和侠客岛结交,所以一些是非帐就不算了吗?而且即便是像丁不四这种杀人“一日不过四”的恶人,也都有因赴岛而免遭受“罚恶”的惩处,侠客岛的“赏善罚恶”的不周全以及欠缺诸多考虑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说侠客岛上,并没有侠客。
既然故事里头的侠客岛其实没有侠客,那么主人公呢?石破天的冒险旅程能不能算得上勇于助人?答案是算的。但要论及“行侠”和“仗义”,却又令人糊涂了,石破天的一切作为,恐怕也只能算是功过参差,虽然他有一颗充满善良的心,但他的诸多抉择却是全凭感情用事,这也导致被他间接无心害死的人也实在不在少数,他所帮助或与他有牵扯的人,也大多都难以断定善恶,所以说“侠”在这部小说里不是主题。
《侠客行》的书名的含义大概就只有李白那首被当作引子的同名古诗了,如果硬要套到主角的行为上,那反而还增添了讽刺的意味。
综合上述所说,《侠客行》比较像是作者在“刻意想写点和招牌不一样的东西”为前提所创造出来的作品,其中妙趣是整部故事的情节含有大量的“误会”,故事要推动也靠这一连串的误会来推动。
而主人公石破天因为自始至终都怀有善良之心,虽完全不懂人情世故,但在历经一连串的风波、身陷一连串的误会之后,终究都能化险为夷,并获得许多珍贵的人、事、物。尽管达到人人称羡的成就后,石破天仍对自己的存在有所困惑,这里似乎还带有些许嘲讽的意味。而像这样屡屡安排“误会”、“谜局”的情节,必须牺牲的便是许多配角们。故事里许多小角色的死亡都被作者刻意地淡化,寓言大处看来虽然有趣,细处读来难免觉得残酷,喜中带悲、悲中有喜,恐怕也是这个故事的特色。
作品结尾似乎想安排《雪山飞狐》那样的开放性结局,可由于《侠客行》里的解谜线索都过于明显,其实没也能达到令读者产生自由想象、开放空间的效果。同样是“悬念”,胡斐最后那一刀是该劈?或是不该劈?简直叫读者自己也不知该如何安排,只觉得剧情倘若能永远冻结在这一瞬间,或许也是好事一件吧!也因如此,《雪山飞狐》的那一刀才是一绝,真真正正的一绝。
至于《侠客行》结尾的“我是谁?”,那还用说吗,有专心看的读者应该都知道了。既然营造不出太好的悬念,要么是中间线索不要这么明显,要么是用更普通的方式来写完结局,我想应该都会来得好些。
如果要评《侠客行》小说在金庸作品里的优秀程度的话,我认为应该是中间到中下吧,但也还值得一看。
(完)
相关阅读:胡斐为什么不爱程灵素?可以从张无忌对周芷若的话中找到答案
胡斐只是外貌协会的普通成员,陈家洛才堪称外貌协会总舵主
从萧峰误杀阿朱,说BUG导致的严重后果
萧峰先是汉人,后是契丹人,真正接纳他的为何是从未属于过的女真
美女如云的《天龙八部》里,谁是白月光,谁又是黑寡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