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三大隐蔽征兆,最新发现糖尿病起因
糖尿病三大隐蔽征兆,最新发现糖尿病起因注:虚线表示分泌物;实线表示效应器路径肥胖诱发2型糖尿病的可能机制,可以用下面一张图予以概括。肥胖是否存在性别差异?这些差异是否会影响到糖尿病的发病?有学者就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入探究。研究成果发表于OBESITY REVIEWS(IF:9.213)学术期刊。肥胖诱发2型糖尿病的可能机制
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引言: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全球2型糖尿病患者体量急剧增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患者人数从1980年的1.08亿人跃升至2014年的4.22亿人,其中以中低收入国家增长最为迅速。有流调显示,中年男性似乎比女性更容易罹患糖尿病,背后的性别差异引起了人们的好奇。
糖尿病的起因,男女有不同?
提到糖尿病的病因,肥胖是绕不开的话题。
肥胖是否存在性别差异?这些差异是否会影响到糖尿病的发病?
有学者就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入探究。研究成果发表于OBESITY REVIEWS(IF:9.213)学术期刊。
肥胖诱发2型糖尿病的可能机制
肥胖诱发2型糖尿病的可能机制,可以用下面一张图予以概括。
注:虚线表示分泌物;实线表示效应器路径
图1 肥胖诱发2型糖尿病的可能机制
1.脂肪生成方式
血液中游离脂肪酸(FFA)的增加会刺激脂肪生成。脂肪细胞既可以通过细胞增生生成,降低胰岛素抵抗;也可以通过细胞肥大生成(增加凋亡、炎症,损害脂肪细胞前体),增加胰岛素抵抗(图1 A)。
2.脂肪因子的变化
脂肪因子从脂肪组织分泌到血液中。肥胖人群体内瘦素水平的升高会损害肝脏的胰岛素敏感性。而在胰腺中,瘦素水平的增加会减少胰岛素分泌,加剧β细胞功能障碍;
肥胖人群体内脂联素水平的降低会损害胰岛素受体和IRS-1,还会导致肌肉内脂质沉积增加,胰腺内胰岛素信号传导减少,从而增加胰岛素抵抗(图1 B)。
3.细胞因子的变化
随着免疫细胞浸润的增加,脂肪组织的细胞因子分泌增加。
TNFα会使得胰岛素受体及其底物IRS-1减少,TNFα和IL6共同增加肝脏C反应蛋白(CRP)的分泌。细胞因子的增加会刺激炎症通路,如肝脏和骨骼肌中的JNK和NF-κB,增加胰岛素抵抗。CRP水平的升高进一步损害瘦素信号通路(图1 C)。
4.免疫细胞
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中促炎性脂肪组织巨噬细胞(ATM)、Th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数量增加,抗炎性Treg减少,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图1 D)。
糖尿病发病性别差异之“脂肪储存位置”
糖尿病与腹部脂肪密切相关,这点和许多其他疾病相似。不过,就脂肪的储存部位,男女有着明显差别。
虽然都是腹部脂肪,但女性更倾向于将脂肪储存在皮下,即所谓的皮下脂肪;而男性的腹部脂肪往往储存在器官周围,即内脏脂肪。后者与糖尿病发病有着更密切的关系。
性别差异之“脂肪生成方式”
脂肪在男女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包括生成方式不同,分布方式不同,与炎症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不同。
例如,在男性中,脂肪组织的“扩张”是因为脂肪细胞肥大(这种方式会增加胰岛素抵抗);而女性则是通过脂肪细胞的增生(这种方式会降低胰岛素抵抗)。
这种情况随着绝经后保护性激素雌激素水平的降低而消失,这种变化可能解释了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易患糖尿病。
性别差异之“脂肪因子”与“细胞因子”
研究发现,随着肥胖的进展,区域脂肪因子和细胞因子释放发生的变化增加了2型糖尿病风险。
在男性中,TNFα水平更高;而在女性中,瘦素、CRP和脂联素水平更高。
性别差异之“免疫细胞”
研究发现,无论男女,区域免疫细胞浸润均带来致病性。
在肥胖男性中,内脏脂肪组织-巨噬细胞(VAT-ATM)更多,保护性Treg细胞较少;而在女性中,皮下脂肪组织-巨噬细胞(SAT-ATM)和T细胞更多。
对“性别个体化治疗策略”的探索
目前,男女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是相似的。有学者表示,未来我们应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性别间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区别,为患者推荐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参考资料:
[1]Kerri Z. Delaney Sylvia Santosa. Sex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adipose tissue depots pose different threa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ype 2 diabetes in males and females. Obesity Reviews 2022; 23(3)DOI: 10.1111/obr.13393
[2]Concordia University. "Origins of diabetes may be different in men and women: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 depends on location and features of fat tissue in each sex." ScienceDaily. ScienceDaily 23 March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