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速效救心丸新用途建议,聚焦速效救心丸功效被质疑

速效救心丸新用途建议,聚焦速效救心丸功效被质疑6月28日,微信公众号“医学界”发布《年销量超10亿的速效救心丸,被批“既不救心、也不速效”,它是怎么问世的?》,文章分别以速效救心丸的“处方来源”存在疗效争议,卷入成果权纠纷四十余载,历史档案披露审批和上市历程存在问题,以及上市34年仍未能证实临床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文章发布后,中国网、健康界、凤凰新闻客户端等媒体多以《速效救心丸:34年仍未证实临床有效性》《有人说速效救心丸“既不救心、也不速效”,是真的吗?》《揭开速效救心丸上市史:34年仍未证实临床有效性》为主。@急诊夜鹰(认证信息为急诊医生,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培训导师,粉丝113.8万)发表微博质疑速效救心丸国家保密配方。第一阶段:医学界发文质疑“速效救心丸”,引发高度关注,舆情达到高潮关键节点以6月28日~7月11日为监测时间段,如图1所示,网民关注度远高于媒体关注度。图1 “速效救心丸被质疑”事件舆情走势图

事件概述

6月28日,微信公众号“医学界”发布《年销量超10亿的速效救心丸,被批“既不救心、也不速效”,它是怎么问世的?》,对速效救心丸的功效提出质疑,在微博平台引发了网民热议。

7月5日,“医学界”发布《致歉声明》,承认工作疏漏并删除相关文章。之后,舆情迅速再次升温。舆论对于速效救心丸究竟能否“救心”,能否“速效”争议不断。

舆情走势和

关键节点

以6月28日~7月11日为监测时间段,如图1所示,网民关注度远高于媒体关注度。

速效救心丸新用途建议,聚焦速效救心丸功效被质疑(1)

图1 “速效救心丸被质疑”事件舆情走势图

第一阶段:医学界发文质疑“速效救心丸”,引发高度关注,舆情达到高潮

6月28日,微信公众号“医学界”发布《年销量超10亿的速效救心丸,被批“既不救心、也不速效”,它是怎么问世的?》,文章分别以速效救心丸的“处方来源”存在疗效争议,卷入成果权纠纷四十余载,历史档案披露审批和上市历程存在问题,以及上市34年仍未能证实临床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文章发布后,中国网、健康界、凤凰新闻客户端等媒体多以《速效救心丸:34年仍未证实临床有效性》《有人说速效救心丸“既不救心、也不速效”,是真的吗?》《揭开速效救心丸上市史:34年仍未证实临床有效性》为主。@急诊夜鹰(认证信息为急诊医生,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培训导师,粉丝113.8万)发表微博质疑速效救心丸国家保密配方。

6月29日,@李清晨引用了上述文章中关于历史档案披露的相关信息称,速效救心丸所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验证,仅仅是做了310例“粗糙”的临床观察。作者言辞激烈地指出,其作用远远不如硝酸甘油,卖点反而是无任何副作用?作为一个药物,这简直是耻辱,不如划分到保健品类更合适。(该微博已删除)相关微博引发了网民大量转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质疑监管部门缺位;二是否定速效救心丸的功效;三是对老人过于相信速效救心丸的疗效而感到担忧;四是引发中医药的争论。

此外,部分专家学者对“医学界”发表的文章提出质疑。微信公众号“我是大医生”发表《如果说速效救心丸只是“安慰剂”,那么请给我来一打!》表示,速效救心丸对于轻症的急性心功能不全或心绞痛的治疗,以及心肌梗死的预防,它的疗效是被证实的。@芋头微波(认证信息为执业医生,粉丝7.7万)等发布微博称,“医学界”发布的文章存在失实:第一,从质疑一种药品速效救心丸,得出“这些中国神药每年都占用着高达数千亿的医保费用”的结论,显然是擦边污蔑全部中药。第二,该文真假参半,且掺了很多私货。第三,之前中国中西医药物的审批很水,包括今天仍在销售的某些西药。第四,关于“速效救心丸临床无效34年来无一见效”的言论很荒唐。第五,从法理上,若要拿有效成分是西药来讲,必须拿出确切证据,否则就等同污蔑。但相关言论关注度较为有限。

第二阶段:医学界发布致歉声明,再次引发质疑,舆情再次升温

7月5日,微信公众号“医学界”发布《致歉声明》,表示在文章发布前相关信息未向企业核实求证,有违采编规范;引用的看法只是个别医生的观点,有违公正,相关“质疑速效救心丸”的文章已删除。

仍有媒体对速效救心丸提出质疑。界面新闻发表《速效救心丸:一款“神药”背后的质疑》称,关于速效救心丸名称是否存在误导,是否过度宣传,是否超适应症使用的质疑一直存在。记者采访了主张速效救心丸“联合发明人权利”四十年的郝彬。郝彬介绍了药品研发和临床试验的过程,并称速效救心丸只对轻度的心绞痛、憋气有效,对严重的心绞痛没效。且其成分中有人工合成冰片,该成分有毒性,并不能常服。记者注意到,在宣传上,速效救心丸以“常备”为宣传卖点,涉嫌过度宣传。速效救心丸受限于当时制药及审批环境,以当下规定要求以上试验和临床实属苛刻。但是对于一种大规模使用甚至可能存在滥用的药物,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及时补充上市后再评价数据,验证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似乎是更负责任的做法。《中国经营报》刊登《速效救心丸争议背后:国家保密处方的秘密》称,作为一款年销10亿元的药品,速效救心丸处方却是国家机密。对于公开资料中,其处方三种不一说法,也让速效救心丸的真实疗效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微博平台,@搜狐新闻、@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儿等转载相关内容再次引发网民热议。网民的质疑依然没有打消,并反讽中新药业的公关能力,也有部分网民力挺,认为速效救心丸疗效好。

舆情点评

此次事件在微博上引起了较大的风波,成为又一次中西医药之争的舆论交锋。一方面,速效救心丸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盛名之下被质疑,颇具话题性。另一方面,中西医之争经常一触即发,与近年来对鸿茅药酒、中药注射剂所引发的争议类似,中西医之争从来就没有结果,两个泾渭分明的阵营常常“势不两立”。

从舆情发展来看,微博上的引领舆情风向的是“急诊夜鹰”“李清晨”“医学界”等普遍有着医生或医学专业背景的人物或媒体,他们往往在网民中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容易煽动并带动舆论情绪。从中医的反驳来看,往往是限于口水之争,缺乏有组织有实证的论据,在争论中处于下风。除了疗效之争,对于该药的名称和宣传也存在诸多争议,进而对监管提出质疑。实际上,不只是速效救心丸,许多中药有着同样的“遭遇”或存在同样的舆情风险,已经成为了中药舆情的“老套路”。要走出舆情困境,或回应舆情期待,要着力从临床疗效、合理用药、合规宣传等方面“严于律己”,避免落人口实。

来源: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中心《舆情周刊》

速效救心丸新用途建议,聚焦速效救心丸功效被质疑(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