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柳氮磺吡啶是抗炎症的吗(炎症性肠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柳氮磺吡啶是抗炎症的吗(炎症性肠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如果一个非医药专业人士对“磺胺”很熟悉,同时也就暴露了年龄。这个药物的命名中,“磺”字代表的是“磺胺”。非特异性是啥意思?意思大致可以理解为:原因不明。这类疾病麻烦就麻烦在这个病因不明上。有学说提出,是因为基因;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还有学者总结了一下,认为是由于未明外源物质引起的宿主反应,基因,以及免疫影响,三方面因素互相影响,引发这个疾病。好消息是,这个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仍处于一个低水平,十万个人中也就三两人会患上该疾病;坏消息是,近20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大有追赶发达国家发病率的势头。

2019年的5月19日,中国第七个世界炎症性肠病(IBD)日。这一天,很多医院都组织了相关的科普或义诊活动。

那么,什么是炎症性肠病?标题中的柳氮磺吡啶和炎症性肠病有什么关系?

炎症性肠病是什么?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用医生的话来说,称为IBD。有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UC)和克罗恩病(CD)。

慢性,好理解。常常反复发作,病程长,迁延不愈。

非特异性是啥意思?意思大致可以理解为:原因不明。

这类疾病麻烦就麻烦在这个病因不明上。有学说提出,是因为基因;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还有学者总结了一下,认为是由于未明外源物质引起的宿主反应,基因,以及免疫影响,三方面因素互相影响,引发这个疾病。

好消息是,这个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仍处于一个低水平,十万个人中也就三两人会患上该疾病;坏消息是,近20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大有追赶发达国家发病率的势头。

在“一错再错”中发现的柳氮磺吡啶

这个药物的命名中,“磺”字代表的是“磺胺”。

如果一个非医药专业人士对“磺胺”很熟悉,同时也就暴露了年龄。

因为磺胺类药物,从1938年被发现开始,一直到上个世纪末,在抗菌药物大家族中,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直到进入二十一世纪,磺胺类抗菌药物的应用开始走下坡路,逐渐在很多医院和药店里,不再供应。

不管历史上是不是曾经做过“一哥”,在二战时期问世的磺胺类药物,被尝试用来治疗各种感染引起的疾病,在很多领域中的作用还不错 。

那时的医学界,认为类风湿关节炎也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于是斯德哥尔摩的医生Nana•Svartz就琢磨了,既然磺胺类药物有抗菌作用。而类风湿关节炎又和细菌有关系,那就试试看磺胺能不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呗。

这是第一个错误:误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

结果显而易见,用磺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无效。

Svartz医生在这个时候没有去怀疑“类风湿关节炎——细菌感染”理论的正确性,却是把脑洞再一次开偏,认为是由于磺胺类药物没有达到关节部位,所以才会治疗失败。怎么办?想办法把磺胺给输送进关节里去!

水杨酸就有将磺胺富集带入关节的作用。于是,在同事的帮助下,在1940年,Svartz医生想办法把水杨酸和磺胺吡啶,通过偶氮键连接了起来,做成了柳氮磺吡啶。

但是,打击又一次来临:废了很大的力气做出来的柳氮磺吡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却差强人意,勉强能够发几篇论文。现在看这一套活儿干得,真可谓是错上加错,一塌糊涂。

勤奋的人运气总是不会太差:在接受治疗的这些患者中,有那么几位患者,同时还合并有结肠炎。

意外惊喜:结肠炎的症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于是,柳氮磺吡啶在治疗炎症性肠病方面,开启了一段经典旅程。

柳氮磺吡啶是抗炎症的吗(炎症性肠病发病率逐年上升)(1)

柳氮磺吡啶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这个世界有很多神奇的事情,说起来简直就难以让人相信,但是却是真实地发生着,例如柳氮磺吡啶在人体中的历程。

首先,柳氮磺吡啶在人体中,几乎不会被吸收。

按理说,不会被吸收,这药效还怎么才能体现出来呢?

有意思的是,由于肠道里有很多细菌,尤其是结肠内肠道菌群的存在,使得小部分的柳氮磺吡啶被分解成5-氨基水杨酸和磺胺吡啶。分解的部位,恰好是结肠内,也就是疾病发生的部位。

可算是分解开来了,但是,分解出来的磺胺吡啶作为一种抗菌药物,其药理作用,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居然没有任何关系!

起作用的,是一同被分解出来的5-氨基水杨酸。

兜兜圈圈转到最后,当年那个氨基水杨酸是个凑数的“配角”,最后居然翻身做了“主角”。这世界果真和人生一样,真奇妙。

既然“磺胺”是来打酱油的,那还要它作甚?

不要了不要了!磺胺吡啶完全可以去掉,我们只要有5-氨基水杨酸就够了!

于是,5-氨基水杨酸,作为一种“全新”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药物,华丽丽地上市了,还拥有了一个别名:美沙拉嗪。

还可以继续折腾,把两分子5-氨基水杨酸“糅合”成为一个分子,吃到肚子里去之后再分解成为两分子的5-氨基水杨酸。这样做成药物使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这个药物,取名为奥沙拉秦。

奥沙拉秦和柳氮磺吡啶有一个共同点:在被分解之前,没有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药理作用,分解出5-氨基水杨酸后方才起作用。

这种“体外无活性或活性较小,在体内经代谢转化后,释放出活性药物而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合物”,被称为前体药物,简称:“前药”。

柳氮磺吡啶是抗炎症的吗(炎症性肠病发病率逐年上升)(2)

前体药物在药学中的应用相当的多,有的是为了让药物吸收得更好,有的是为了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还有的是为了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奥沙拉秦和柳氮磺吡啶,就属于前体药物。

话说回炎症性肠炎的药物治疗上来。

柳氮磺吡啶,以及后续一系列的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迄今为止仍旧是治疗指南里的常客。随着治疗的进步,营养支持治疗,外科手术,糖皮质激素类、硫嘌呤类、英夫利西单抗等药物治疗手段的应用,炎症性肠病的综合治疗效果,虽然仍旧存有待攻克的难关,总体来说,还是越来越令人满意。

Svartz医生如能看到今天柳氮磺吡啶的应用历程,一定也会是莞尔一笑吧。

#青云计划##清风计划#


参考文献:

[1] 郑家驹.水杨酸类制剂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7 27(18):1422-1426.

[2] 刘蕊 刘湘源.柳氮磺吡啶治疗炎性关节炎的历史进展[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8 22(1):37-38.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 年 北京)[J].中华消化杂志 2018 38(5):292-31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