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艾滋病传染的电影(比艾滋病都致命的病毒)
关于艾滋病传染的电影(比艾滋病都致命的病毒)马尔堡病毒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并且非常致命。从细胞表现来看,这次她所遇到的,很可能是危害性极大的线状病毒之一——马尔堡病毒。1989年的一天,研究所收到了一份病死猴子的血块样本。起初,南希判断猴子可能是染上了猴出血热病毒。但是,很快她就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提起埃博拉病毒,估计不少小(老)伙(司)伴(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当年那部癫狂肆虐的三级恐怖片——《伊波拉病毒》(埃博拉又译作伊波拉)。
黄秋生在大街上逢人就吐唾沫的瘆人画面,给不少人留下过心理阴影。
最近,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出品了一部关于埃博拉病毒的迷你剧,口碑相当不错,咱们今天正好趁热来聊一聊——《血疫》。
故事的女主名叫南希,她和老公杰瑞都是美国陆军部队的兽医,就职于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
1989年的一天,研究所收到了一份病死猴子的血块样本。
起初,南希判断猴子可能是染上了猴出血热病毒。
但是,很快她就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从细胞表现来看,这次她所遇到的,很可能是危害性极大的线状病毒之一——马尔堡病毒。
马尔堡病毒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并且非常致命。
在生物安全等级中,马尔堡病毒被定为四级,要知道,艾滋病和SARS都不过是三级。
于是,为了尽快确认病毒属性,以免事态恶化,南希来到四级实验室进行马尔堡抗体匹配检测。
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检测结论证明,自己之前判断错误,事情比她想象中还要糟糕。
这个病毒样本是另一种更为致命的线状病毒——埃博拉病毒。
感染埃博拉病毒后的症状同马尔堡病毒类似,但更为严重,比如呕吐腹泻、内脏融化、器官衰竭、七窍流血等等,受害者的死亡率高达90%,而且根本没有抗体,无法治疗。
所以,南希必须赶在病毒大规模爆发前,赶到进口猴子的黑泽尔顿公司,将其他被感染的猴子实施安乐死,并进行消毒。
为此,她还专门找来了自己的导师——多年来一直研究埃博拉病毒的卡特帮忙。
但要命的是,黑泽尔顿公司这边并不配合。
一开始,公司出于利益考量,没有对工人进行隔离和消毒;事发后为了避免引起工人恐慌又封锁消息,让南希他们偷偷行动。
而且这个公司从上到下都很涣散,根本没有彻底检查,漏报了一只染病的猴子。
南希他们刚一离开,就有一名工人因感染而病发。
两人闻讯,不得不急忙赶回去处理。
但这时,疾控中心的负责人罗德却阻止了他们,直接把工人送去了当地的医院。
不仅如此,在随后的应对讨论会上,罗德以“有反应也不一定是埃博拉”为理由,反对南希二人提出的对策。
好在最后,研究所还是获准进入公司,并对余下的猴子实施了安乐死。
想也知道,整个过程肯定是极其危险而触目惊心的。
现场又黑又热一片混乱,猴子们像发疯了一般狰狞嘶叫,让人时刻提心吊胆。
在行动的过程中,有人的防护服被划破,皮肤暴露在外,后来不得不在担惊受怕中被隔离观察21天。
有的猴子四处乱窜,差点带着埃博拉病毒逃出大楼,在被抓前的一瞬间,它凶猛地扑向志愿者,场景如同噩梦一般。
最后,所有人都精疲力尽,更有人直接累到晕倒。
好在他们总算是成功处理了所有猴子。
然而事情却并没有就此结束。
当卡特查看档案时,他惊恐地发现,有一只猴子在来公司的路上就丢失了!
也就是说,此时此刻它很有可能正在外面的某处,传播着埃博拉病毒……
与此同时,城市里已出现4名疑似感染病例。
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专门找来罗德问责,声明如果再出现一人,就将立马发起全面警报。
在这样的情形下,罗德不得不与南希、卡特达成和解,一块调查失踪的猴子。
而说到罗德和南希二人之间的恩怨,其实里边还另有一番隐情。
因为罗德和卡特早就相识,这段剧情构成本剧的第二条故事线。
在1976年时,罗德曾与卡特一同在扎伊尔(埃博拉病毒第一次被发现的地方)做研究。
那时卡特就十分执着,看到一个又一个当地人被感染致死,他始终不肯离开,誓要找出埃博拉病毒的源头、机理和抗体。
后来,他因为当地一个被感染患者的嘱托,亲手烧死了对方。
没想到这个过程被罗德误解成了杀人,两人从此产生隔阂。
好在多年之后,借由又一次病毒危机的爆发,两人终于冰释前嫌。
更值得庆幸的是,在剧集结尾,这场风波彻底平息,没有更多人被发现感染。
就连此前发现的几名疑似病例,也逐渐恢复了健康。他们可能只是碰巧得了流感……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埃博拉病毒并非只有一种。目前确认的,就有扎伊尔型、苏丹型、雷斯顿型和科特迪瓦型,所幸这批猴子们感染的是雷斯顿型,对人类并没有生命威胁。
但正如南希在结尾的一段发言里所说——这次的事件是一个警告,我们不能每次都等到灾难降临之后,再思考对策。
这部《血疫》,改编自著名科普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的非虚构作品《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原著的笔触低调冷静但毫不枯燥,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营造出惊悚的氛围,字里行间不乏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可以说是兼顾了文学性、趣味性、专业性和思想性。
就连斯蒂芬•金看完后也曾表示:“《血疫》的第一章,是我这辈子读过最可怕的。”
作者普雷斯顿,还因为这本书获得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
他也是有史以来,唯一一个以非医师身份获奖的得主。
不难想象,将这样一部作品改编为迷你剧,难度是不容小觑的。
而这部《血疫》,可以说从剧情到氛围、从细节到主题,都很好地还原了原著的气质和神韵。
从专业性上来看,本剧算得上是一场大型科普。
在紧张的情节中,将线状病毒、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生物安全等级、防护处理等知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和呈现。
从主题表达上来讲,剧集借用病毒的肆虐来反思人类自身的定位,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通过南希的口吻,剧集对病毒进行了拟人化的表达,并提出了一个警示——
这些病毒的出现,或许是人类肆无忌惮侵害自然的结果,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病原体其实是人类。
同时,剧集还呈现了处理大型灾难现场的困境,让观众在两难的纠结中,不由自主地去思考灾难所带来的复杂问题。
就比如关于知情权。理论上来说,保证公众的知情权是必须的、毋庸置疑的事。
但实际操作中,有些事情一旦公开,恐慌情绪必将迅速蔓延,同时会引发各种扭曲事实的流言,造成大规模的盲目与混乱。
这让我想起2003年的“非典”,那时也是谣言四起。
尽管专家反复强调板蓝根与非典并不对症,但依然阻止不了人们的疯抢,原本几块钱的药价上升到了100多。
更恐怖的是白醋,甚至被抬到了1000元一瓶。
非典时期的新闻照片,来源:新华网
这在现在听上去很荒唐,但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很少有人能保持清醒和理性,“宁可信其有”会成为普遍的心理状态,不论这样做有没有效果。
而《血疫》告诉观众的是,如果我们真想战胜埃博拉病毒这样摧毁性的灾难,必不可少的,是千千万万个像南希和卡特这样的人。
南希,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责任感,把救人当做自己的使命。
她的身上,闪烁着人性中最伟大的那一部分光芒。
而卡特,对埃博拉病毒的狂热研究,几十年如一日。
他代表着人类对知识与真理孜孜不倦的探索追求。
这两人合在一起,象征着的就是充满温度的理性精神,和以人为本的科学精神。
在今天的网络上,人们发明了许多标签,其中有一个词叫做“圣母”。
当一个人表现出对别人苦难的强烈关切时,就会有人对他嗤之以鼻地讥讽一句——“圣母”。
可我们之所以是人,不就是因为有同理心,会愿意帮助受苦难的人吗?否定这种品德,就等于否定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将人类拉到绝对功利主义的道德水准上。
没错,人的确都有脆弱和自私的一面。一个人确实可以直面内心的本性,选择做出趋利避害的行为,我们也不想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无私。
但是,请永远都不要轻易嘲笑他人的同理心。因为在面对灾难时,能给所有人带来救赎的不是纯粹的理性和智慧,而是人性中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