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麻风病日确定:今天是国际麻风节 麻风病 可防
防治麻风病日确定:今天是国际麻风节 麻风病 可防麻风病的历史渊源因此2016年1月31日是第63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暨第29届“中国麻风节”。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传染性皮肤病,严重者会出现口歪眼斜、肢端残废等症状。患者初期,皮肤上会出现淡红色斑疹、皮肤变厚的症状;中晚期,会出现口眼歪斜,令人恐惧的畸残面容,更有甚者还会失明。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的由来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又叫国际麻风节。1954年,为了消除人们对麻风病的误解,改善麻风病人的生活待遇,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每年1月最后1个星期日作为世界防治麻风病日。1987年,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决定将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作为“中国麻风节”。
点击关注“健康第一线”,守护家人健康!
今天是国际麻风节
在过去,麻风病曾一度引起过人们的恐慌,麻风病人更是被视为“洪水猛兽”,为阻止传播,一个个麻风村,麻风岛成了他们的生存之地,但是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长期隔离已不复存在,康复的麻风病人却仍然是“有家不能回”,这究竟是对麻风病的偏见还是对麻风病人的歧视?麻风病到底是什么的病呢?
什么是麻风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传染性皮肤病,严重者会出现口歪眼斜、肢端残废等症状。患者初期,皮肤上会出现淡红色斑疹、皮肤变厚的症状;中晚期,会出现口眼歪斜,令人恐惧的畸残面容,更有甚者还会失明。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的由来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又叫国际麻风节。1954年,为了消除人们对麻风病的误解,改善麻风病人的生活待遇,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每年1月最后1个星期日作为世界防治麻风病日。1987年,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决定将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作为“中国麻风节”。
因此2016年1月31日是第63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暨第29届“中国麻风节”。
麻风病的历史渊源
据文献记载,麻风病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明清时期,人民对麻风病基本没有什么防御和治疗措施,而是抱以“灭绝”处理的态度,或是把麻风病人集体收容在深山或孤岛上,限制他们与外界联系,采用断粮、断交通、使之自生自灭。千百年来,麻风病人就是这样,在疾病和歧视的双重折磨中艰难生存。
建国初期,医疗水平依然较为局限,为阻止传播,政府采取了隔离治疗的办法,很多患者被迁移到荒岛上救治,但是国家并没有放弃他们,而是给予免费治疗和救助。
“麻风村”“麻风岛”对麻风病人进行的地域上的隔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避免麻风病的传播的作用。但是,在麻风病人不再需要进行长期隔离的今天,麻风病人却还在被人们进行着心理上的隔离,这种隔离看似无形,实则影响极大。因为对于已经完全康复的麻风病患者,其家人对麻风病的“唯恐避之不及”而造成有家不能回、无亲无友的现象!
正确认识麻风病
1
麻风病可以治愈
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已发现了有效的抗麻风杆菌药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利福平、氨苯砜、氯法齐明这三种药物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麻风病,疗效显着。目前用这一方案已经治愈了全世界1300万病人。只要麻风病人早期确诊并治疗,完全可以治愈,不留任何后遗症。因此,已不再对麻风病人进行长期的隔离了。
2
麻风病传染性并不高
在麻风病高流行区,普通人群感染麻风杆菌的现象比较普遍,但由于对麻风杆菌都有一定的抵抗力,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发病。只有大约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的人可能会患麻风病。有资料显示,在夫妇双方有一人是麻风病的情况下,另一方感染麻风菌后发病的几率不到5%。因此麻风病的传染性与其它一些严重的传染病相比还是很小的。
3
麻风病不会遗传
麻风病不是一个遗传性疾病。在麻风病人家庭中病人多发,主要是病人在得到确诊和治疗前已经与家庭成员长期密切接触而导致的。另一个原因是,有些病人家属对麻风杆菌缺乏足够的免疫力。据麻风病专家报告,将麻风女性病人刚分娩的婴儿与其母亲隔离,其婴儿可不发病。
1980年,我国婚姻法规定:“患麻风病未经治愈者禁止结婚”;2011年,修改婚姻法时,取消了麻风病未治愈不宜结婚的规定。
4
麻风病可以预防
空气流通,光线充足的居住条件可减少麻风病的发病率,通过避免接触含菌飞沫、避免与麻风病人密切接触可预防传染。在麻风病高流行区,避免手足皮肤外伤,也可预防麻风病。当然早期发现麻风病人,给予及时治疗,消除传染性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消除歧视,关爱麻风病人
目前,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要在麻风节这天举行相应的纪念活动。目的在于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麻风是可以治愈的,人们对麻风病的恐惧和歧视不应再继续下去,社会和家庭都应当关爱麻风病患者,让他们在爱的关怀之中尽早得到合理的医治,并早日走出疾病的阴影,回归到温暖的社会中。
欢迎关注“健康第一线”微信公众号,您可以在文章底下留言互动,如果您有什么疑问,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