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眼斜视的诊断和治疗(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
外眼斜视的诊断和治疗(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特别提醒:初次配镜需配戴全矫眼镜,戴合适的眼镜,根据残余眼位情况,配戴三棱镜或手术治疗。对于配戴足矫的远视矫正眼镜后仍残余内斜视且度数<20三棱镜度的患者,也可联合应用三棱镜矫正眼位,而无需行斜视矫正手术。对于不愿配戴三棱镜或对三棱镜不耐受、残余内斜视度数大、无融合功能的患者,也可尽早行斜视矫正手术,避免长期内斜视继发内直肌挛缩和双眼视功能完全丧失。高AC/A调节性内斜视:视近时调节带来过量的调节性集合,视近斜视度明显大于视远,传统的方法是配戴双光镜,通过双光镜的下加光部分减少视近时的调节需求,降低或消除视近斜视度数。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双光镜虽然短期内视力提高较快,但远期视力和立体视的改善情况与单光镜相似,而且双光镜需要行斜视矫正手术的概率更高。对于视远有良好的运动融合,视近为内斜视,但应用 3.00D镜片后可恢复融合。这类高AC/A患者可配戴双光镜,下加光部分应用最低远视屈光度
什么是调节性内斜视?
调节性内斜视的发生率为1%-2%,是儿童最常见的内斜视类型,多出现在1.5~3岁的儿童中,与中高度远视导致调节性需求增加、分开性融合异常以及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AC/A)异常有关。调节与集合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动关系,一定的调节会带来一定的集合,调节性内斜视是调节与集合之间内在的联动关系发生异常所致。内斜视若完全由远视性屈光不正引起,戴镜后内斜视可完全缓解,称为屈光调节性内斜视。若一定的调节产生过量的调节性集合运动,所产生的内斜视称为高AC/A调节性内斜视。若内斜视不完全由调节因素引起,配戴远视矫正眼镜后内斜视度数减小,但仍残余内斜视,称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调节性内斜视需要手术吗?
全完屈光调节性内斜视:不需手术,首次配镜需配戴全矫眼镜,定期复查,根据眼位、屈光度、视力、双眼视功能调整眼镜度数。全矫眼镜虽然可使眼位保持正位,从而获得一定的立体视,但长期配戴全矫眼镜会抑制正视化的发育,延长戴镜时间,延迟内斜视的缓解;然而,远视低矫又有导致内斜视失代偿,丧失双眼视功能的风险。因此一定要在斜视专科医生处遵医嘱配戴合适的眼镜,治疗斜视、弱视。在维持眼位及双眼视功能好的情况下逐渐降低眼镜度数,有摘镜可能。保持小度数内隐斜有利于刺激分开性融合功能发育,随着分开性融合增强及远视屈光度数降低,可逐渐摘镜,但大多数儿童要坚持戴镜至青春期或更久。在有关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转归研究中,成功摘除远视矫正眼镜的平均年龄为11.5~13.5岁。
高AC/A调节性内斜视:视近时调节带来过量的调节性集合,视近斜视度明显大于视远,传统的方法是配戴双光镜,通过双光镜的下加光部分减少视近时的调节需求,降低或消除视近斜视度数。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双光镜虽然短期内视力提高较快,但远期视力和立体视的改善情况与单光镜相似,而且双光镜需要行斜视矫正手术的概率更高。对于视远有良好的运动融合,视近为内斜视,但应用 3.00D镜片后可恢复融合。这类高AC/A患者可配戴双光镜,下加光部分应用最低远视屈光度数消除视近的内斜视度数,并在随访过程中逐渐降低远视屈光度数。对于视近 3.00D镜片后不能恢复融合,仍有内斜视者,建议手术治疗。双光镜的应用价值仍有待大规模的研究。
双光镜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初次配镜需配戴全矫眼镜,戴合适的眼镜,根据残余眼位情况,配戴三棱镜或手术治疗。对于配戴足矫的远视矫正眼镜后仍残余内斜视且度数<20三棱镜度的患者,也可联合应用三棱镜矫正眼位,而无需行斜视矫正手术。对于不愿配戴三棱镜或对三棱镜不耐受、残余内斜视度数大、无融合功能的患者,也可尽早行斜视矫正手术,避免长期内斜视继发内直肌挛缩和双眼视功能完全丧失。
特别提醒:
调节性内斜视患者,配镜不当,也有发生内斜视失代偿和连续性外斜视的可能,需密切监测眼位,及时调整远视矫正度数维持眼位及双眼视功能,减少手术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