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诊断的五种常规检查(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
直肠癌诊断的五种常规检查(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2、隆起型肿瘤形成深达或贯穿肠壁肌层的溃疡,肿瘤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周围浸润,转移较早。我国直肠癌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有所上升,40~80岁为相对高发年龄;男性直肠癌发病率高于女性;城市地区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一)临床分类1、溃疡型
在前文《什么是大肠癌》中讲到,大肠癌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而我国以直肠癌多见,本文就来详细介绍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的相关医学知识。
什么是直肠癌直肠癌是指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恶性肿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齿状线:将连接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形线称为齿状线,是直肠与肛管的分界线。
直肠癌位置低,容易被直肠指诊及乙状结肠镜诊断。但因其位置深入盆腔,解剖关系复杂,手术不易彻底,术后复发率高。中下段直肠癌与肛管括约肌接近,手术时很难保留肛门及其功能是手术的一个难题,也是手术方法上争论最多的一种疾病。
我国直肠癌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有所上升,40~80岁为相对高发年龄;男性直肠癌发病率高于女性;城市地区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
(一)临床分类
1、溃疡型
肿瘤形成深达或贯穿肠壁肌层的溃疡,肿瘤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周围浸润,转移较早。
2、隆起型
肿瘤主体向肠腔突出,肿块增大时表面可有溃疡,向周围浸润少。
3、浸润型
肿瘤向肠壁各层浸润,使局部肠壁增厚,肠腔狭窄,但表面常无隆起或溃疡。
(二)组织学分类
1、腺癌
为直肠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又可以分为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
2、腺鳞癌
相对少见,亦称腺棘细胞癌,肿瘤由鳞癌细胞和腺癌细胞构成,主要位于直肠下段和肛管。
3、未分化癌
癌细胞呈片状或团状,不呈腺管样结构,细胞排列无规则,预后差。
(三)解剖部位分类
以肿瘤距离肛缘为界,分为:
1、低位直肠癌:肿瘤距离肛缘5cm以内;
2、中位直肠癌:肿瘤距离肛缘5~10cm;
3、高位直肠癌:肿瘤距离肛缘10~15cm。
直肠癌分期根据直肠癌侵犯程度(T分期),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N分期)和远处转移的情况(M分期),将直肠癌分期。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是: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国际抗癌联盟(UICC)第8版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这是非常专业的分期,一般是给专业人员临床应用。
根据TNM分期,直肠癌按严重程度可分为0~Ⅳ期。
早期直肠癌(0-Ⅰ期):原发肿瘤仅局限于黏膜内或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
Ⅱ期直肠癌(Ⅱ期):原发肿瘤侵犯肠壁肌层,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
Ⅲ期直肠癌(Ⅲ期):无论原发肿瘤侵犯深度,存在区域淋巴结的转移,但无远处转移。
Ⅳ期直肠癌(Ⅳ期):肿瘤转移至其他器官,如肝、肺、骨和脑的转移;腹腔种植转移;远处淋巴结转移,如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直肠癌的病因直肠癌的病因相对复杂,可能是由环境、饮食以及生活习惯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基本病因
直肠癌的病因尚不明确,多数直肠癌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经历增生、腺瘤、癌变各阶段及相应的染色体改变,癌变涉及多基因参与。虽然其病因未明确,但其相关的高危因素逐渐被认识,详见如下“诱发因素”。
(二)诱发因素
1、饮食因素
直肠癌的发病与饮食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包括:低纤维饮食、高脂高蛋白饮食、缺乏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包括缺乏钙、硒、钼、抗氧化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
2、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直肠癌发病中起重要作用,5%~20%的直肠癌为遗传性直肠癌,包括林奇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黑斑息肉综合征等家族遗传性疾病;有直肠癌家族史者,直系亲属患直肠癌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
3、年龄因素
多数诊断为直肠癌的患者大于50岁。
4、化学致癌物质
亚硝胺及其化合物是导致肠癌最重要的化学致癌物,油煎、烘烤食品中的甲基芳香胺也与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胆汁酸和胆固醇在肠道厌氧菌群的作用下也可形成多种化学致癌物质。
5、消化道疾病
患有溃疡型结肠炎、克罗恩病、直肠腺瘤、直肠息肉的患者得直肠癌的几率也会上升。
6、生活方式
烟草是一种明确的致癌物质,吸烟与直肠肠腺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肥胖是直肠癌的危险因素;长期的精神压抑也被认为是直肠癌的危险因素。长期处于极轻体力活动有可能会是直肠癌的诱发因素,因体力活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粪便排出,减少肠道和粪便中致癌物质的接触时间。
7、寄生虫
患有血吸虫病也被认为是直肠癌的诱因之一。
症状与表现直肠癌症状与病灶进展、侵犯位置等有关,如发生转移,可能引起转移器官的功能障碍,如黄疸、呼吸困难、头晕头痛或骨转移部位的疼痛等
1、早期症状
直肠癌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病灶进展影响排便或癌肿破溃出血时才出现症状,包括便意频繁、排便习惯改变、排便前肛门下坠感、里急后重等。
2、直肠刺激症状
指因病变部位刺激直肠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包括:便意频繁、排便习惯改变、排便前肛门下坠感、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晚期有下腹疼痛。
3、出血症状
肿瘤本身质脆,粪便经过时常导致出血,通常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及黏液,若并发严重感染可呈脓血便。
4、肠腔狭窄症状
肿瘤进展导致肠腔狭窄,初时为大便进行性变细,当造成肠管部分梗阻后,可出现腹痛、腹胀、肠鸣音亢进等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
5、体重下降及消瘦
体重下降及消瘦是直肠癌常见伴随症状,因长期腹胀腹痛,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影响,引起营养不良,体重明显下降,严重消瘦。
6、肿瘤局部浸润症状
直肠癌侵及骶神经丛可导致肛门失禁、下腹及腰骶部持续疼痛,侵犯前列腺、膀胱,可引起血尿、尿频、尿急。
7、肿瘤转移症状
直肠癌可通过血行转移至肝脏、肺部、骨等部位,导致肝功能受损、黄疸、呼吸困难、头晕头痛或骨转移部位的疼痛等。
(一)体格检查
直肠指检,即医生带上手套,将食指涂抹上润滑剂,伸进患者的肛门以检查肛门和低位直肠疾病的一种简单的检查方法。
我国直肠癌里低位直肠癌占60%~70%,因此体格检查中的直肠指检对怀疑有直肠癌的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检查手段,因为很多肿瘤离肛缘较近,肠镜检查常常会漏诊离肛缘很近的肿块,而直肠指检对低位直肠癌的检出率很高。
(二)内镜检查
根据检查部位不同可分为:肛门镜和结肠镜,结肠镜在肠道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可以观察自肛门口至回盲部的全部大肠。
结肠镜通过活检取得病理诊断,是医生制订治疗方案的依据。已诊断直肠癌的患者手术治疗前也必须行结肠镜,因为结直肠癌有5%~10%为多发癌,术前行结肠镜可帮助医生制订手术方案。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直肠癌的特异性诊断意义不大,但考虑到经济性原因,医生可能会选择以下检查。
1、大便隐血试验
对提示早期直肠癌、诊断消化道少量出血有价值,可作为直肠癌的初筛手段。
2、肿瘤标志物检查
癌胚抗原(CEA)及CA19-9对于发现早期直肠癌的作用相对较局限,但可以用来评估肿瘤负荷(代表肿瘤对患者机体影响的程度)和监测术后复发。
(四)影像学检查
直肠癌获得病理诊断后,为进一步评估临床分期,医生可能会进行如下检查,以评估预后和制订治疗方案。
1、CT
被认为是对直肠癌分期及预后判断较好的方法之一,在了解直肠癌外侵程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判断肿瘤可切除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CT包括平扫CT和增强CT,其中,增强CT在CT平扫基础上,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可增加局部的对比度,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
2、MRI(磁共振成像)
MRI是医生通过MRI不但能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更重要的是能够准确分辨直肠系膜是否受累。MRI也包括平扫MRI和增强MRI,其中,增强MRI也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3、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医生主要会在两种情况下使用PET-CT,一是已有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二是术后检查怀疑有直肠癌复发或转移的患者。
4、腔内超声
能够准确分辨肿瘤浸润深度。
直肠癌诊断一般在临床上应对大便出血的病人予以高度警惕,不要轻率地诊断为“痢疾”、“内痔”等,必须进一步检查以排除癌肿的可能性。对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必须重视直肠指检、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等检查方法的应用。通过镜检可获得病理诊断。
直肠癌鉴别诊断直肠癌应当与痔、功能性便秘、慢性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直肠结肠息肉、憩室炎等鉴别。
主要的鉴别手段是结肠镜和病理检查。
1、痔
日常生活中尤其应当注意直肠癌与痔的鉴别诊断。痔为常见的肛肠良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肛门岀血,血色鲜红,一般量不多,为手纸染血、便后滴血、粪池染血等,大便本身不带血,或仅有少许血迹。
痔岀血一般为间歇性,多为大便干结时或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后出现。不伴腹痛、腹胀。无大便变细或大便性状改变(如大便带“沟槽”)。直肠指诊无明显肿块,指套一般不染血。
直肠癌为大便带血,血色鲜红或暗红,一般为每次大便均带血。直肠癌导致肠梗阻时可有腹痛、腹胀等。大便可变形。直肠指诊多数情况下可触及肿块,指套多染血。
2、直肠腺瘤
临床可见便血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腹部不适,腹痛腹泻,脓血黏液便相对直肠癌少见,息肉较大可见脱垂。
直肠腺瘤指诊可扪及肠腔内有柔软的球形肿物,活动,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直肠癌常呈质地较硬的肿块,一般无蒂。
3、多发性息肉
多发性息肉病可扪及肠腔内有葡萄串样大小不等的球形肿物,指套血染,肠镜可见单个息肉呈红色肉样,有蒂,可取病理活检与直肠癌鉴别。
直肠癌的治疗直肠癌的治疗应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原则,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状态、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分期),有计划地应用多种治疗手段,以期最大程度地根治肿瘤,提高治愈率。
(一)治疗原则
直肠癌侵犯范围不同,治疗原则也相应不同:
1、极早期直肠癌患者在内镜治疗下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早期直肠癌外科手术治疗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在中晚期直肠癌,通过以手术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可以使其中一部分患者达到根治;
3、对于不能做手术或不可行手术治疗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根治性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模式可以改善患者生存;
4、复发或者是远处转移性直肠癌的患者,可以采取化疗化疗、靶向治疗、手术、介入以及放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治疗方式来延长患者的生存,大多数恶性肿瘤若发生转移一般生存期会相对较短,但若直肠癌的转移相对局限,在采取积极的治疗模式后,患者仍然可以取得较长的生存。
(二)急性期治疗
若直肠癌原发灶合并穿孔、出血、梗阻等急性症状,符合急诊手术指征,可考虑急诊手术处理。
(三)一般治疗
直肠癌的一般治疗需要注意的是营养支持治疗,绝大部分恶性肿瘤患者都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以直肠癌为代表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概率更高。
患者每日所需要摄入营养的多少以及形式,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营养吸收及耐受情况综合考虑。
直肠癌患者在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防范肠梗阻的发生,故应进食相对容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避免进食容易引起胀气的食物,如豆浆,牛奶等。
疼痛管理也是直肠癌患者一般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生会进行疼痛评估,综合合理治疗疼痛,积极预防处理止痛药物不良反应。
(四)靶向药物治疗
直肠癌靶向治疗药物主要为:贝伐珠单抗和西妥昔单抗。
1、贝伐珠单抗
贝伐珠单抗可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合,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也可抑制肿瘤的转移。
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是转移性直肠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式,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
贝伐珠单抗还可以联合用于转移性直肠癌的术前化疗/术前放化疗,使肿瘤更易切除,或使原来不能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
2、西妥昔单抗
西妥昔单抗通过与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结合,阻断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癌细胞的凋亡,推荐用于KRAS、NRAS、BRAF基因野生型患者。
(五)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在直肠癌的治疗当中处于核心地位,不仅早期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可获得长期生存,而且对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较为局限的患者,在进行放化疗等治疗后进行手术治疗,也可获得较好的生存期。
1、手术术式的选择。手术治疗分为:根治性和姑息性两种。
(1)根治性手术
①经腹会阴联合切除(Miles手术) 适用于距肛缘不足7cm的直肠下段癌,切除范围包括乙状结肠及其系膜、直肠、肛管、肛提肌、坐骨直肠窝内组织和肛门周围皮肤、血管在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或结肠左动脉分出处下方结扎切断,清扫相应的动脉旁淋巴结。腹部作永久性结肠造口(人工肛门)。此手术切除彻底,治愈率高。
②经腹低位切除和腹膜外一期吻合术 也称直肠癌前侧切除术(Dixon手术),适用距肛缘12cm以上的直肠上段癌,在腹腔内切除乙状结肠和直肠大部,游离腹膜反折部下方的直肠,在腹膜外吻合乙状结肠和直肠切端。此手术的损伤性小,且能保留原有肛门,较为理想。若癌肿体积较大,并已浸润周围组织,则不宜采用。
③保留肛括约肌的直肠癌切除术 适用于距肛缘7~11cm的早期直肠癌。如癌肿较大,分化程度差,或向上的主要淋巴管已被癌细胞梗塞而有横向淋巴管转移时,这一手术方式切除不彻底,仍以经腹会阴联合切除为好。现用的保留肛括约肌直肠癌切除术有借吻合器进行吻合,经腹低位切除-经肛门外翻吻合,经腹游离-经肛门拖出切除吻合,以及经腹经骶切除等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2)姑息性手术
如癌肿局部浸润严重或转移广泛而无法根治时,为了解除梗阻和减少病人痛苦,可行姑息性切除,将有癌肿的肠段作有限的切除,缝闭直肠远切端,并取乙状结肠作造口(Hartma手术)。如不可能,则仅作乙状结肠造口术,尤在已伴有肠梗阻的患者。
2、保肛问题
保肛手术不仅可以保留患者正常排便的功能,对于患者的精神方面也是重要慰藉。一般而言,肿瘤距离肛缘越近,保肛手术成功率越低;在手术前行放化疗,使肿块缩小使一部分患者有望获得保肛机会。确保肿瘤的完全切除和确保肛门功能的保留是保肛的前提,能否保肛主要依据外科医生对患者自身条件和直肠癌特征的综合判断决定。
3、术后护理
通常来说,患者术后适当禁食,此时需要提供足够的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当患者恢复肛门排气后可考虑经口进食,开始应当以流质饮食为主逐步过渡,注意少食多餐,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引起的腹胀、消化不良等情况。
4、术后康复
应当坚持呼吸功能锻炼,推荐术后即开始自主咳嗽、排痰及深呼吸等呼吸康复,目的是防止肺不张与肺部感染;并且应当早期下床活动,减少肠粘连和预防血栓形成,利于术后康复。
(六)其他治疗
1、内镜治疗
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早期无淋巴结转移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切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对于低危险因素的T1期早期肠癌,效果与手术相似。
原则上,无淋巴结转移或淋巴结转移风险极低、残留和复发风险低的T1期病变可先尝试进行内镜下切除。如果肿瘤无法完成切除,或术后病理提示存在高危因素者,需要行补救性手术。
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近年来,国外有临床研究初步观察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转移性直肠癌二线治疗及术前治疗中虽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但获益人群目前仅适用于微卫星不稳定或错配修复基因缺陷(MSI/dMMR)的患者,这部分患者约占所有患者仅5%~8%左右。更多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直肠癌的相关研究尚在国内外开展中,有望在未来成为直肠癌治疗的有效选择。
(七)放疗/化疗
1、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直肠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肠癌放疗或放化疗主要用于新辅助或辅助放疗、根治性放疗、转化性放疗和姑息治疗。
(1)新辅助放疗
是指在手术前进行放疗,主要针对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长程同步放化疗结束,推荐间隔8~12周接受根治性手术,短程放疗(25Gy/5次)联合即刻根治性手术(放疗完成后1~4周内)。
(2)辅助放疗
指手术后进行放疗,可以预防肿瘤的复发。
(3)根治性放疗
对于某些不能耐受手术或者有强烈保肛意愿的患者,可以试行根治性放疗或放化疗。
(4)转化性放疗
对于复发、转移或初始不可手术并有潜在接受根治性切除机会的患者建议行转化性放疗,有可能使不能手术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
(5)姑息性放疗
姑息性治疗的适应证为无法手术根治原发灶、局部区域复发和(或)远处转移,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肿瘤病灶引起的疼痛,控制肿瘤生长,提高生活质量。
放射治疗在帮助患者获得手术机会、预防术后患者复发及缓解复发/转移的直肠癌患者的症状方面都有较广泛的应用。
2、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是指使用化学药物杀灭癌细胞达到治疗目的,有科学研究显示,直肠癌可能在疾病早期就存在远处转移,而化疗杀死这些远处转移的微小病灶,从而延长患者复发和转移的时间。
在行化疗之前,医生会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及合并症,如在化疗开始前1周内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确认心、肝、肾和造血功能无明显异常,且患者应无活动性消化道出血、胃肠梗阻、穿孔、栓塞、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直肠癌常用的化疗药物有: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卡培他滨、奥沙利铂、雷替曲塞等。
1、对于肿瘤可以根治性切除者,手术之前使用的化疗称为新辅助化疗,可以使肿瘤缩小,为手术创造有利条件,还可以杀死微小转移病灶(病灶直径<1mm),延长患者复发和转移的时间。
2、对于肿瘤可以根治性切除者,手术之后使用的化疗称为辅助化疗,对于高危Ⅱ期或者Ⅲ期直肠癌患者推荐术后行辅助化疗,因术后辅助化疗可以使患者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3年总生存率都高于术后不行辅助化疗的患者。
3、化疗还可以应用于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的患者,并且化疗与靶向药物的结合使晚期直肠癌的治疗反应率和生存率都极大提升,晚期直肠癌患者经过积极治疗,显著延长中位总生存期(50%患者可以达到的生存期)。此外,化疗还可以使直肠癌肿块缩小,让原本不能手术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
(一)手术并发症
1、肠穿孔
一般由于肿块过大、浸润过深导致内镜切除肿块时将肠道损伤导致肠穿孔,若发生肠穿孔则应当转为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肠道。
2、出血
通常因手术止血不确切或手术缝线脱落引起,术后应当观察是否有出血,及心率、血压改变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吻合口瘘
是直肠癌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指的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肠管吻合口组织不完整而形成吻合口瘘,引起的原因有患者因素,如糖尿病、营养不良、免疫缺陷、长期服用激素、肿瘤较大、肿瘤位置处于中低位等;另外,术中吻合张力过高、吻合口供血不良等也是吻合口瘘的原因。
4、肺不张与肺部感染
因手术时间过长、患者呼吸功能较差或手术的人工气腹,影响患者的通气功能,从而出现肺不张与肺部感染,因此非常强调患者术后早期开始自主咳嗽、排痰及深呼吸等呼吸康复。
(二)放疗并发症
1、肠穿孔、肠出血
是直肠癌晚期以及放疗最严重的并发症,原因与肿瘤侵犯广泛、肿瘤消退快、患者营养状况差及肠道接受放射过多有关,临床表现为发热、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
2、放射性肠炎
放疗期间多数患者会出现放射性肠炎,主要表现为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感、腹泻加重。
(三)化疗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化疗相关恶心呕吐可发生于化疗后数小时或数天,予以止吐药物后可缓解。
2、骨髓抑制
化疗后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下降,化疗后加强营养可恢复至正常;若骨髓抑制严重则需要到医院就诊治疗。
复发/转移恶性肿瘤的复发或转移为其疾病的固有特征,理论上来说一旦患者诊断恶性肿瘤,不论其分期早晚及治疗后时间长短,该患者都有复发或转移的可能。
一般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复发或转移,往往是预后不佳的提示,预期生存期短。但直肠癌的患者若转移较为局限,积极治疗也有获得较好生存期可能。
直肠癌主要的转移途径为: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和腹腔种植转移。常见的血行转移部位为肝、肺、脑及骨。
直肠癌一般首先出现的是盆腔内周围淋巴结转移,最常出现的远处转移部位是肝脏。约有半数的直肠癌患者在病程中发生肝转移,其中30%左右为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后发现的异时性肝转移,另有约25%在初次诊断直肠癌时发现了肝转移,则称为同时性肝转移。
1、对于肝转移灶初始可切的同时性肝转移灶患者,在原发灶无出血、梗阻症状或无穿孔时,肝转移灶在技术上切除容易,并且不存在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可考虑行肝肠同期/分期切除术;
若肝转移灶初始可切者,但在技术上切除较难,并且存在不良预后因素,针对肝转移灶可先行新辅助治疗,后择期行肝转移灶切除术;
3、若肝转移灶初始不可切,可考虑行转化治疗,争取将“不可切”转化为“可切”。一般而言,肝转移灶能成功切除者,其预后较不能切除者可明显改善。
直肠癌预后情况直肠癌的预后取决于疾病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情况和手术能否根治等因素,不同分期预后也不相同:
1、早期直肠癌患者(局限于黏膜层的T1期肿瘤,无淋巴结转移)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但存在一定复发风险,复发风险约为1.2%~4.9%。
2、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Ⅱ~Ⅲ期),在经过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后,5年生存率为50%~78%。
3、对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较为局限的患者,在进行放化疗等治疗后进行手术治疗,也可获得较好的生存期。广泛转移的患者可以选择化疗、靶向治疗、中医药治疗及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延长患者生存。
预防与筛查直肠癌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避免一些高危因素,如戒烟、避免油炸食品、改变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增加膳食纤维及维生素的摄入、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及保持愉悦心情。
另外,对人群进行直肠癌筛查可以早期发现直肠癌或癌前病变,起到早诊早治和预防的作用,改善直肠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提高治疗效果。
根据美国癌症协会(ACS)新近更新的结直肠癌筛查指南,建议45岁开始进行肠癌筛查,强烈建议50岁以上的成年人定期进行肠癌筛查。指南推荐:
1、可每年行粪便隐血试验;
2、或每3年行多靶点粪便DNA检查;
3、或每5年行乙状结肠镜的检查;
4、或每10年行全结直肠镜检查。
检查方式可根据被检查者的偏好选择,但必须注意的是,若粪便检查有阳性结果,则需行肠镜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筛查流程请参阅前文《什么是大肠癌》中,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建议流程。
就诊指南当出现大便带血、腹胀腹痛、大便性状及排便习惯改变、明显消瘦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普通外科、结直肠外科、消化内科、内镜专科
总结:直肠癌是原发于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40~80岁男性相对高发,早期无症状,后期有大便性状、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直肠癌病变位置低,容易被直肠指诊及乙状结肠镜诊断。直肠癌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因其位置深入盆腔,解剖关系复杂,手术不易彻底,术后复发率高。但是,早期患者手术采取根治术式,多数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
特别说明:本文主要内容整理自《内科学》、《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等,仅作医学科普学习,不做临床医疗使用,如果患有相关病症,请尽快到医院诊治。
如果您觉得文章内容不错,敬请点赞、收藏和评论,欢迎关注飞狐医生,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