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九大自我治疗方法(原来由颈椎病引起的心脏病)
颈椎病的九大自我治疗方法(原来由颈椎病引起的心脏病)(4) 颈部拔伸法:术者双手托住患者头部拔伸颈椎数次,以改变颈椎小关节紊乱,缓解颈肌痉挛,以减轻对自主神经的不良刺激。(3) 椎前区推拿:此区是指椎前筋膜深面的部位。此区与上述两区体表投影有所重叠。主要分布有前、中、后斜角肌、椎前肌及交感神经干,对交感神经兴奋型可以用指拨法松解此区颈深肌群,以缓解交感神经张力。因此区肌群较深,故指拨时应有一定压力以求深透;对迷走神经兴奋型可在上述基础上按压星状神经节。星状神经节取法:胸锁关节上一横指,胸锁乳突肌内侧处取穴。(2) 治脊整复理筋:应用中医分筋理筋手法时,对于病变椎体附着的筋膜、关节囊及颈肩部软组织,尤其是对上下斜肌挛缩的痛点,要进行理筋松解手法,以缓解其炎性症状。再用治脊手法整复其移位关节,使微错位关节得到纠正,挛缩的肌肉得以松弛,双侧肌张力可得到平衡。一般经3~5次治疗,多数患者可减轻或消除症状。治脊手法:患者正坐,头中立位,纵向牵引法矫正
14 颈心综合征
颈心综合征是指因颈椎病变而引起患者以心脏方面主诉及心电图改变为主的一种症候群。由于本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较为复杂,有颈椎性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故临证常概括为颈心综合征。本病一般属中医学“心悸”、“怔忡”、“眩晕”、“真心痛”、“胸痹”等范畴。
1. 推拿正骨法
(1) 放松手法:以掌揉法、拇指揉法交替进行,在颈背部脊柱旁或明显压痛区施推拿,以掌弹拨、按揉、点压法,手法要柔和、轻松。
(2) 正骨手法:根据关节错位形式选择手法复位。如前后滑脱或错位,以牵引推拿法为主;侧弯或错位,用定点旋转复位法为主;左右旋转式错位,以低头摇正法结合应用;多关节错位,以先复位上关节,再复位下关节为宜。①牵推法:患者正坐位,颈部自然放松,术者站在患者身后,稍微侧身(以右侧为例)。用右肘窝放在患者颌下,左拇指放在偏移棘突旁或横突处,然后上提,牵引头颈部,左拇指推压偏移横突或棘突,此时即可听到咯噔声,指下有轻度移位感,表示复位。嘱患者头颈处中立位,单拇指触诊已属正常,手法完毕。②定点旋转复位法:患者坐位(以患椎右偏移为例),术者站在患者背后,以右拇指指端的桡侧,顶住偏移的棘突右侧,嘱患者头颈前屈35°,再向右左侧偏45°,术者左拇指余四指夹住患者下颌,使头向左侧旋转,当旋转力达右拇指时,双手同时向内侧用力,右拇指下可听到关节回位响声,让患者头颈处中立位。然后对颈椎棘上韧带分筋、理筋,松解两侧颈肌,手法完毕。③低头摇正法: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位,术者一手轻托后颈,拇指按于错位横突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两颊部为“动点”,枕部作“支点”,将头转动,当摇至最大角度时,托面颊之手有限度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同时加大按压,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有压力而复位,可重复2~3次。
2. 治脊理筋法
(1) 点穴按摩:选取头部百合、风池、四神聪,上肢曲池、内关、合谷,下肢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配合按压大杼、肩中俞、大椎等穴,点按手法轻柔缓和。
(2) 治脊整复理筋:应用中医分筋理筋手法时,对于病变椎体附着的筋膜、关节囊及颈肩部软组织,尤其是对上下斜肌挛缩的痛点,要进行理筋松解手法,以缓解其炎性症状。再用治脊手法整复其移位关节,使微错位关节得到纠正,挛缩的肌肉得以松弛,双侧肌张力可得到平衡。一般经3~5次治疗,多数患者可减轻或消除症状。治脊手法:患者正坐,头中立位,纵向牵引法矫正椎间关节间隙狭窄,以仰头或低头旋转复位法矫正第2~7颈椎椎骨错位,以正坐对抗牵引膝顶法矫正第1~5胸椎椎骨错位。
3. 分区推拿法
(1) 颈背部及颈外侧区推拿:颈背部是指枕外隆凸和上项线以下双侧斜方肌前缘以内,其下界因竖脊肌向下延伸可至骶骨,故可以患者具体病情而定下界;颈外侧区指由锁骨中段、胸锁乳突肌后缘和斜方肌前缘所围成的区域。以指拨法作用于上述二区的斜方肌、竖脊肌、枕下短肌及头夹肌、肩胛提肌、中外斜角肌,充分解除其痉挛,然后在风池穴、肩井穴及上述二区内压痛点施点按压手法可加强疗效。
(2) 胸锁乳突肌区推拿:此区是指被胸锁乳突肌所覆盖的区域,在胸锁乳突肌处施指拨法,以使其充分放松。对迷走神经兴奋型拨法宜柔和,对交感神经兴奋型则可加用颈动脉窦按压法,但因其可迅速降压、降心率,故按压时间不宜大于1分钟。颈动脉窦取法为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动脉搏动处取穴。
(3) 椎前区推拿:此区是指椎前筋膜深面的部位。此区与上述两区体表投影有所重叠。主要分布有前、中、后斜角肌、椎前肌及交感神经干,对交感神经兴奋型可以用指拨法松解此区颈深肌群,以缓解交感神经张力。因此区肌群较深,故指拨时应有一定压力以求深透;对迷走神经兴奋型可在上述基础上按压星状神经节。星状神经节取法:胸锁关节上一横指,胸锁乳突肌内侧处取穴。
(4) 颈部拔伸法:术者双手托住患者头部拔伸颈椎数次,以改变颈椎小关节紊乱,缓解颈肌痉挛,以减轻对自主神经的不良刺激。
4. 拔伸整复法
(1) 点穴按揉:患者取坐位,术者点按风...
(2) 放松颈肩:用揉、拿、推法广泛施于患颈部双侧、颈后及背部,同时用分筋理筋法、弹拨法对肩胛部斜方肌及颈椎旁的筋结条索状物进行施治。
(3) 拔伸牵引:在充分放松基础上,取仰卧位,颈椎轻度前屈,术者一手托住患者下颌,一手放于患者颈后,徐徐向上纵向拔伸牵拉颈椎,至一定程度后,术者持续1分钟,再缓慢放回原位。
(4) 整复错位:采用牵引旋转复位法,此法适合3~7椎有侧方移位及旋转移位患者。仰卧位,以患者颈4左侧方移位为例。术者右手托住患者下颌,左手放于颈后,徐徐向上纵向拔伸患者颈椎,当达到适当的牵引力时,术者双手向右侧旋转,使移位椎体复位。
(5) 疏通整理:以揉、擦法施于患者颈部,操作范围广泛,动作轻柔舒适,再缓慢地左右摇动患者头部,以患者放松可接受的范围为限。
5. 松扳动揉法
(1) 松颈: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背后,一手扶持患者前额,以防头部摇晃,另一手拇指推揉,拇指、食指捏拿颈根部,在颈棘旁肌两侧由上而下推拿3~5次。然后用双拇指按压风池、肩井、天宗等穴,各1分钟。
(2) 扳颈:患者仍取坐位,术者立于患者健侧,一手叉开以虎口或大拇指紧抵病变颈段,另一手置于患侧顶颞部,两手相对用力,将患者颈部扳向健侧。扳颈动作需轻巧适宜,以防暴力。发出“咔咯”的清脆响声,表示操作成功。
(3) 动颈:术者一手置于头顶部,另一手置颈部,依次将患者颈部做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健侧屈曲及环绕等活动,尽可能达到最大幅度,但动作宜缓慢。
(4) 揉颈:术者以大鱼际或三指拿法,沿患侧臂丛神经走向的相应部位按揉3~5遍。
6. 牵引复位法
(1) 牵引法:患者入院后先行颈椎仰卧位牵引,牵引重量4~6 kg,牵引中间根据患者的反应适当调整牵引的角度和重量,每日牵引2~3次,每次40~50分钟。3~5日后,颈项部肌肉松弛时,施行手法复位。
(2) 复位法:颈椎旋转、提扳、点推复位法,以颈2椎后移左旋移位为例。患者端坐于高20~30 cm的方凳上,术者站于患者背侧,右手拇指放于颈2棘突左侧,余四指放于其颈部右侧,左前臂环抱托扶患者颌下,手掌固定其右侧面部,用力向上牵提患者颈部,并将其头颈前屈10°、左旋20°。术者两手同时用力,右手拇指用力向右稍前侧点推颈2棘突,左手向左旋转45°,可听到“咯”的复位声,指触诊复平,手法完毕。手法复位后卧床水平位牵引颈椎24小时,牵引重量2~3 kg,24小时后起床颈围固定保护。
7. 牵推练功法
(1) 牵引疗法:采用枕颌兜带坐位或卧位牵引,重量一般在5~10 kg,且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度为限。每日2次,每次1小时,1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一般3~4个疗程。
(2) 手法推扳:①旋转推扳法:患者面朝椅背端坐,双手紧握凳边。术者站于患者身后,双手托患者后枕部及下颌,用力向上拔伸,持续3~5分钟。然后缓缓向一侧旋转,到颈部旋转至极限时,再稍加用力,便可听到“咯噔”声。然后,用同法向对侧旋转。每侧1次即可。手法要温柔,切忌粗暴。②前屈后伸法:让患者自行前屈至最大限度,术者在头部稍加力使之被动过屈,然后同法后伸,连做3~5次。
(3) 功能锻炼:有以下几种:颈部前屈后伸法;颈部前下伸展法;颈部后上伸展法;颈部旋转法。在练功过程中要注意动作准确,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
8. 点穴按摩法
患者端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背部。①先以左手按于头顶部,右手拇指指腹部沿颈部夹脊穴自上而下点按6次,再用右手拇指自上而下揉按颈夹脊穴2分钟;②以双手小鱼际置于颈部两侧,前后揉按颈部3分钟,使颈部肌肉充分放松;③再以左手按于头顶,右手小鱼际用㨰法在颈部两侧㨰动治疗2分钟;④用右手拇指指腹在双内关穴处点按,使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度;⑤最后用双手拇指指腹部沿颈夹脊穴至肩部依次捋6次。上述治疗方法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