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热症诊疗(为守护健康奉献光和热)
肺热症诊疗(为守护健康奉献光和热)“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22年7月月度人物、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麻邛乡卫生院院长沈富琼对回信中印象最深刻的话是:“‘中国好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2019年,李桂科带领大家建起了麻风历史博物馆。去年,有超过1000人次参观,有人带着孩子,参观完还住上几天。这让村里的老人们格外开心。“回信中‘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话像是对我们说的,我们要按照这个要求做。”64岁的李桂科表示,“正在积极筹建博物馆的二期工程,要把这项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事业干下去、干得好!”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李桂科就来到洱源县山石屏麻风院工作,成了那里的第一位专业麻风病防治医务人员。1990年,该院的病人全部治愈。2014年,山石屏麻风院更名为山石屏村,彻底摘掉了“麻风”的帽子。多年来,李桂科不但治躯体疾病,还为麻风休养员祛除“心病”:照料生活不便者,带治愈的村民出去走走,坐汽
来自安徽黄山风景区的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环卫保洁和迎客松守护工作人员李培生、胡晓春,给写信汇报工作情况和心得体会。近日,欣然回信,对他们继续发挥“中国好人”榜样作用提出殷切期望。
连日来,这封回信在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引发热烈反响。作为卫生健康领域“中国好人”的优秀代表,多位“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称号获得者表达了学书记回信后的所感所思——
总要有人去做这些事
“的回信我看了好几遍。”“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17年9月月度人物,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李桂科说,他还专门了解了两位写信人的工作和经历,“有种亲切感”。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李桂科就来到洱源县山石屏麻风院工作,成了那里的第一位专业麻风病防治医务人员。1990年,该院的病人全部治愈。2014年,山石屏麻风院更名为山石屏村,彻底摘掉了“麻风”的帽子。
多年来,李桂科不但治躯体疾病,还为麻风休养员祛除“心病”:照料生活不便者,带治愈的村民出去走走,坐汽车、上饭馆,感受外面的世界;多方奔走,为休养员的孩子们办小学,送孩子们进中学甚至上大学……从青春小伙到白发长者,李桂科把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山石屏村。
“我一直做的事情就是为麻风病人服务。但这是个大工程,光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不但病人全部治愈,而且村里的面貌也有了很大改善,这都是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李桂科说。
2019年,李桂科带领大家建起了麻风历史博物馆。去年,有超过1000人次参观,有人带着孩子,参观完还住上几天。这让村里的老人们格外开心。“回信中‘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话像是对我们说的,我们要按照这个要求做。”64岁的李桂科表示,“正在积极筹建博物馆的二期工程,要把这项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事业干下去、干得好!”
“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22年7月月度人物、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麻邛乡卫生院院长沈富琼对回信中印象最深刻的话是:“‘中国好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沈富琼对“平凡工作”有共鸣,对“不平凡的业绩”有期待。2009年大学毕业的沈富琼,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三支一扶”,在麻邛乡一干就是13年。其间需要的勇气和毅力,难称“平凡”。
“最难的日子已经熬过去了。”沈富琼坦言,刚到的时候,她听不懂当地藏语,乡里不通电、不通自来水,海拔四五千米的环境也难以适应……“带来的电饭锅、电炉都用不上。想用手机打个电话,要到镇上充电,跑高一点的地方找信号。”现在,水电通了,沈富琼能说一口流利的当地藏语,还学会了骑摩托车下村巡诊。“说,要‘争做社会的好公民、单位的好员工、家庭的好成员’,话语朴实亲切、温暖人心,让我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服务、守护群众健康的决心。”沈富琼说。
用一生沉淀仁心仁术
谈及读信感受,“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是受访者都提到的一句话。东南大学副校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17年10月月度人物邱海波也不例外。
邱海波至今还奋战在西藏的新冠肺炎患者临床救治一线。从武汉到拉萨,啃最硬的骨头、攻最难的关,帮助最危重的患者与死神角力,“平凡工作”似乎与这位重症医学专家有些距离。
“很多人说我们是逆行者,在我看来,重症病人在哪里,ICU医生就该在哪里。病人需要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冲上去。”邱海波说,这就是他理解的“平凡工作”。
而要“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仅凭一腔热血和责任心还不够。“要有能力做好生命线的守护者。ICU医生面对的是重型、危重型、命悬一线的患者,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仁心仁术相辅相成,才能攻坚克难、救死扶伤。”邱海波说。
邱海波也曾有过收信时刻,并被深深感动和激励。那些信,大多来自患者或家属。“做医生是挺苦挺累的。尤其是ICU医生,常常需要守在病人床前,密切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全面细致地制定治疗方案。在此过程中,医生会和病人、家属产生性命相托的情感。”邱海波说,病人能够顺利转出ICU,一抹微笑、一次挥手、一句再见、一个短信,就是对他工作的最大认可。
和邱海波一样,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抗疫特别人物张忠德也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出征十多次,到各地指导、参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
那些领命奔赴之地,多数张忠德此前并未去过。“但南京我在疫情前去旅游过。”张忠德告诉记者,想到自己和所有参与疫情防控的伙伴们,最终通过艰辛工作换来一个城市魅力重现,恢复车水马龙,感到欣慰又值得。
“用心用情守护美丽黄山,是一种敬业奉献精神。现在,我们太需要这种精神了。”张忠德表示,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守和大爱、大智、大善。“就像做好医生,做一天、一月、一年容易,但是做一生就不容易了。老百姓给的‘好医生’的口碑,需要医生用一生来沉淀。”张忠德说,自己特别敬重平凡中的伟大,将和年轻的同事、同道们共勉。
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到极致
“我没有去过黄山,更没有见过写信的两位‘中国好人’。但他们收到回信的心情,我可能比其他人更能感同身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任护师、“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18年7月月度人物成翼娟说,2013年8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颁奖大会上,“亲自为我们6名获奖者颁发奖章。站在身边、跟他合影的时刻,那种幸福的感觉应该与收到回信时高度一致吧!”
在成翼娟看来,不管是9年前颁奖大会上的问候,还是此次回信中的称赞,的话语背后都有一份托付。“要时刻铭记、深刻理解这份信任和托付,发挥好榜样作用,带动更多的人向上向美,坚持做有意义的事!”
成翼娟说,每个人的“平凡工作”是不一样的。两位“中国好人”守护环境的健康,医务人员守护人民的生命。对她来说,“平凡工作”就是临床护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托举着生命。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今年73岁的成翼娟已退休多年,但她一直不间断地在祖国的西部地区组织护理义诊,到病房做业务指导、教学查房,培训、讲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把我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经验倾囊相授,帮助更多的护理同仁提高专业服务水平,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成翼娟说。
受访者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眼科专家,“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18年12月月度人物魏文斌可能是最熟悉黄山和迎客松的。“我的老家就在安徽。黄山、迎客松是老家的名片,我曾多次去看过。”在他心中,迎客松不是简单的一棵松树,它既是黄山、安徽的骄傲,也是中国人开放、友好精神的标志。“信中提出的‘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不仅是对两位写信人的期许,也是对我们所有人的期许,就是让大家都爱岗敬业,一代影响下一代,一个人影响周围的人。”
魏文斌记得,久负盛名的迎客松曾经也遭遇过病虫害、极端气候等种种威胁。但在护林人的努力下,迎客松如今仍健康地生长着,迎接天下来客。“守林护树是一个职业,治病救人也是一个职业。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就是我理解的‘不平凡的业绩’。”他表示,医生的所有临床经验都是从病人处获得的,是病人帮助医生成长,从小大夫变成大专家。“所以,要从病人的角度着想,把自己的所有知识、经验、能力发挥在为患者服务中,不负患者信赖,不负所托。”
姓名:李桂科
省份:云南省
“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17年9月月度人物
事迹简介
李桂科,男,白族,1957年生,1978年参加工作,1980年入党,1980年从事麻风防治工作至今,2017年4月退休 现任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洱源县山石屏村党支部书记。
李桂科同志对党忠诚、恪尽职守,求真务实、敢于担当,扎根基层、尽职尽责、忘我工作,具有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的责任心和爱心,把敬业奉献作为人生的精神追求,将共产党人的宗旨和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6年如一日坚守医生的精神家园,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医生的优良品格和高尚情操,展示了新时期医生的精神风貌。
36年的坚守,李桂科把山石屏麻风院当作自己的家,把麻风病康复者及家属当作自己的亲人,治愈了麻风院所有的病人。对麻风病康复者来说,李桂科不仅仅是位医生,他还主动承担起了代儿女尽孝、替父母尽责;解决了子女读书、工作问题和赡养老人的分外责任。每年组织康复者集体过传统的节日和为康复者过生日等活动,让每一位麻风病康复者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36年的坚守,李桂科在麻风防治工作岗位上,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尽职尽责、业务过硬,恪守职业规范,敬业奉献。在麻风防治工作中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做出突出贡献,使我县麻风患病率由高达27.3/万,降至2016年的0.17/万,下降了99.38%。防治工作与科学研究成效显著,麻风防治工作1998年获卫生部先进集体表彰,“十一五期间麻风防治工作” 获云南省卫生厅、民政厅、残联、红十字会先进集体表彰。李桂科发表科研论文31篇,荣获县科技进步奖6项,荣获大理州卫生系统新技术、新项目奖7项。曾获得 “云南省第四届道德模范”、“云岭楷模”、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职业道德十佳标兵、云南省预防医学会沃森公共卫生特别贡献奖、“中国好人”,中国麻风防治突出贡献奖、全国医德楷模、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医生”等荣誉称号。2014年大理州委下发“关于在全州开展向李桂科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2016年大理州卫计委发文,以李桂科先进事迹为主要内容,把山石屏列为“医者仁心”道德教育基地。李桂科先进事迹报告团,巡回报告30多场次。
姓名:沈富琼
省份:四川省
“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22年7月月度人物
事迹简介
沈富琼,女,藏族,1988年1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麻邛乡卫生院院长。2009年7月,她从泸州医学院毕业后,怀着呵护群众健康的梦想,参加“三支一扶”招录计划,成为“支医”志愿者中的一份子。在13年的基层服务中,她通过徒步、骑行等方式,主动上门开展义诊、送药等健康服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延迟婚期,主动请缨奔赴一线抗击疫情;在健康帮扶中,她走遍麻邛乡的每一个角落,开展排查和随访工作;对家庭困难的孤寡老人,她主动垫钱送药;先后引领8名高校毕业生扎根麻邛、服务群众。先后获得“第四批四川省民族地区基层卫生优秀人才奖励基金”和“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等荣誉。
不惧挑战 砥砺前行
麻邛乡,地处四川西部,海拔4000多米,属高原纯牧区,距离省会1000多公里,州府600多公里,县城129公里。2009年9月,沈富琼赶了两天的路来到麻邛乡时,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矮小破旧的木瓦房,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卫生院。乡上没有自来水、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电,整个卫生院也只有2个工作人员。因为距离远、条件差、海拔高和听不懂牧区语言等原因,她心里也产生过退缩情绪。经过多次健康随访、送医上门、巡回问诊后,在看到一张张笑脸、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时,她战胜了畏缩心理、克服了实际困难,毅然决定扎根高原、服务群众,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农牧民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在走村串户中,为提高工作效率,她主动学习藏语和驾驶摩托车,确保自己能够独立骑摩托完成巡回医疗工作。现在的她已经完全融入当地,群众也早已把她当成了自家人。
追寻初心 甘于奉献
麻邛乡面积有387平方公里,全乡有3361人。当地很多群众长期游牧、居无定所,致使服务战线长、难度大,乡亲们大病小病没地方看、没条件治疗的情况较为普遍。以前路况不好,远一点的地方需要骑马、骑摩托车5小时左右,才能来到群众家中开展看病问诊、送医送药。沈富琼的午饭和晚饭经常吃点饼干、方便面、火腿肠或糌粑,有时就在乡亲们家中一起吃。有一次,沈富琼到麻邛村远牧点给老乡看病途中,大路被雨水冲毁,无法骑摩托车赶去看病,想到病人不能等、等不起,她决定步行通过崎岖的小路和灌木丛。走到村上已经是下午,看完病后走到半路还下起了大雨,沈富琼只能冒着雨借着手机的微弱亮光摸索前行,磕磕绊绊、身上沾满了泥土,直到凌晨12时才回到卫生院。
坚定信心 笃定前行
近年来,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明显提升,沈富琼到处做好健康宣传,积极动员8个学弟学妹来到麻邛乡卫生院,和她一起并肩作战。现在的麻邛乡路好了,居住环境好了,乡亲们不敢看病、不愿就医、害怕住院的情况也得到改变。支医13年,沈富琼的工作充满了艰辛、汗水、泪水,但每当看到老百姓灿烂的笑容,她心里都有一种治愈的感觉。沈富琼觉得,如果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她仍将义无反顾地选择支医,继续发扬高原干部“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传统,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得更好,用心用情呵护群众健康。
姓名:邱海波
省份:江苏省
“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17年10月月度人物
事迹简介
邱海波目前担任东南大学特聘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重症医学研究所所长。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三届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首任主任委员;担任《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总编辑、《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呼吸与重症监护杂志》副主编,《Annal of Intensive Care》Associate Editor,《中华医学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等杂志编委,《Critical Care》、《Shock》等国外SCI期刊审稿人。同时担任科技部、教育部、江苏省科技成果和重大项目评审专家,先后荣获江苏省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江苏省科教兴卫优秀重点人才。
作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学科带头人,邱海波教授对医疗服务、质量技术、科研工作精益求精。在他的带领下,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成为首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江苏省“13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每年抢救重症患者1000余例,会诊病人600余人次。现如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已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ICU,江苏省乃至全国的重症患者救治中心。在2016年复旦大学医学专科声誉排名中获得全国第二的好成绩。
20多年来,邱海波教授始终怀着对医学的赤忱之心,在人民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先后参与2003年非典疫情、2005年四川省猪链球菌病疫情、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0年玉树地震、2014年“8.2”昆山爆炸事故和2015年“8.12”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抢救工作,并多次担任国家医疗专家组组长,成功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近年来,邱海波教授被授予全国卫生计生系统“白求恩奖章”、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五四青年奖章、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医德标兵、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医师奖、江苏省“白求恩式卫生工作者”、全省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全国卫生系统以及中组部防治非典型肺炎先进个人等殊荣。
荣誉的背后,是无数个不眠的夜晚,是无数次挺身而出救人于水火。如今的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在邱海波教授的带领下,不断取得一项又一项新成果,创新开展的体外生命移动支持与救治系统,已经成功挽救了100多位重症肺炎、重症暴发性心肌炎等濒临死亡的患者。邱海波教授说,重症医学永远在路上,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无尽的动力,他将和他的团队砥砺前行,追求卓越,再创新佳绩。
姓名:张忠德
省份:广东省
“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抗疫特别人物
事迹简介
新冠肺炎暴发初期,张忠德被委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中医药专班临床救治组副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副组长、国家援助湖北第二支中医医疗队队长,连续奋战武汉抗疫一线73天,坚定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心怀使命,危急时刻舍身忘我。曾因抢救患者感染“非典”的张忠德不畏艰险,临危受命,除夕之夜驰援武汉。面对疫情初期危重患者多的挑战,主动要求接管病情重、患者多的病区。作为第二支国家中医医疗队广东团队临时党总支书记,带领党员弘扬“叶欣精神”第一批进入隔离病区,感召带动37名队员在抗疫一线入党,把党旗插在抗疫第一线。
心怀患者,中西并重疗效突出。较早提出中西医协同治疗方案,打出中西医“组合拳”,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中医药使用率100%。带领的广东中医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5个病区187张床位,共收治患者348例,其中重症、危重症191例,轻型、普通型157例,出院307例。派出6名中医专家常驻武汉汉口医院4个病区,中医会诊205例,其中重型、危重型89人。临床救治成效突出,医疗队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
心怀大局,守正创新科学防治。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症救治专家组成员,深入江汉区、蔡甸区等地5家定点收治医院筛查重症患者1000多例,参与制定国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至第七版)》;积极开拓科技抗疫第二战场,获疫情防控相关专利5项,开发“扶正解毒颗粒”获评广东省抗疫重大成果;牵头实施我国唯一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创新药物“化湿败毒颗粒”III期临床研究;主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医案精选》等。组织队员与美国、巴西、新西兰等国分享中西医协同治疗方案,为国际抗疫提供中国智慧、中医经验。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是一名医生,病人在哪里,我的战场就在哪里”,他用生命践行初心使命,谱写医者大爱。
姓名:成翼娟
省份:四川省
“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18年7月月度人物
事迹简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管理研究所专家成翼娟教授是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彼得·莫雷尔这样评价成翼娟教授,她用自己的事迹诠释着承诺与奉献,挽救着困难群体的生命,并为全社会发展和推广人道思想与人道行动所作出的特殊贡献。她还获得过“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先进个人,四川省卫生厅、民政厅“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成翼娟教授从事护理工作近50年,15年扎根贫困山区基层医院,34年服务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一线护理岗位和管理岗位。她3次为西藏护理事业的发展冒险登上西藏高原,她的足迹遍布凉山、巴中、南江等老少边穷地区。她带领华西医院3000余名护理人员,立足岗位,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为西部乃至全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76年,松潘平武发生7.2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她的父母委托奔赴重灾区的绵阳专区医疗队寻找她,找到她时,她已在当地负责急救的医院参与伤员救治数天。成翼娟拒绝了接她回城的要求,只是委托医疗队把她年幼的女儿带回去。2008年的汶川地震发生时,成翼娟正在北京参加护士节活动。看到电视直播画面时,她的心一直往下沉,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要回去救人”。5月13日早晨,成翼娟从北京赶往重庆,再从重庆赶回成都。回到成都后,她随即带领护理团队,展开了连续20余天的救援工作,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她耳边常常响起救护车的声音。
姓名:魏文斌
省份:北京市
“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18年12月月度人物
事迹简介
“做一个人民的好医生,把爱心奉献给渴望光明的患者”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魏文斌不懈追求的职业梦想。2017年9月,来自全国的204名眼内黑色素瘤患者做了一面长达3米的锦旗亲手将送给点亮他们最后一丝希望的魏文斌,用这样的方式感谢魏文斌团队让他们保留了视力,让他们可以能够看得见祖国一天天的发展。这种和睦与彼此信任的医患关系,正是魏文斌行医30余年追求的。
魏文斌诊室门口总是被病人包围着,大家的要求只有一个:加号。他特意叮嘱护士:外地来的病人,尽量加;眼肿瘤病人,必须加。他一日接诊70个至80个病人是常态,更曾创下当日门诊接诊140个病人的纪录。日复一日的超负荷工作让他的身体严重透支,体检时医生说,魏文斌四十多的年纪,六七十岁的颈椎。
魏文斌对患者向来一视同仁。从1986年开始,他就开始关注艾滋病患者的眼部病变情况,定期为HIV患者做手术,2016年,在他的倡导下,多家医院共同成立了北京市感染性眼病诊疗中心,为肝病/艾滋病患者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
一名好医生,既要医德高尚又要医术过硬,魏文斌始终
不屈不挠的向着技术创新攀登。他带领眼科团队,在国内首次开展了眼内肿瘤局部切除和局部放射治疗,打破了每逢眼恶性肿瘤必摘眼球的传统;首次进行了治疗驱逐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手术;他还勇敢地闯进了眼底手术禁区——以微米为计量单位的“黄斑区”,在眼科领域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魏文斌还担负着很多公益工作,为落实精准扶贫的要求,近几年,他的足迹遍布老少边穷地区,手术、义诊、开设科普讲座……他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心得、将同仁的经验带给基层的医生们。他还将这些经验、体会进行总结、整理,主编了19本专著,这些书全部以临床实用为中心,易懂易学,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专业技能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成为了基层医生的“红宝书”。
魏文斌是一名好医生,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医疗管理者。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就医环境,结合医药分开改革的要求,魏文斌指导眼科实施分时段就诊,66%的患者认为措施实施后改善了门诊秩序,眼科门诊患者满意率达到73%,眼科分时段就诊自助查视力荣获了北京市医院管理局重点可推广项目。
工作30余年来,魏文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精湛的医术使众多眼病患者重见光明,赢得了广大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信任、爱戴和尊敬。他先后获得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医德楷模、卫生部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中宣部 “时代先锋”、“白求恩奖章”、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来源:健康报、中国文明网
记者:健康报 崔芳
编辑:杨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