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癌症克星指的是(小麦癌症克星B超神探)
小麦癌症克星指的是(小麦癌症克星B超神探)洪茂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部分名单据人民日报8日报道,本次参加休假的专家人才代表来自材料学、量子光学、能源工程、遗传育种、油气田开发等多个领域。除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专家,也有人文学科的人才。如篆刻家骆芃芃和书法家孙小云。骆芃芃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孙晓云是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此前也有书法家参加北戴河休假。如2014年8月北戴河休假专家中,就有著名书法家苏士澍。中央民族乐团著名琵琶演奏家吴玉霞也参加了当年的休假。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则参加过2012年的北戴河休假活动。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在北戴河看望慰问暑期休假专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一同看望慰问。
8月2日至7日,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58名专家人才来到北戴河休假。新华社报道说,他们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涌现出的优秀专家人才代表,为祖国的科技创新、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新时代的见证者,更是建设者。
具体这58名专家人才名单,新华社7日发的新闻稿《党中央、国务院邀请优秀专家人才代表北戴河休假侧记》及8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党中央、国务院邀请优秀专家人才代表北戴河休假纪实》透露了一部分。
这两篇报道共提到了16人,其中包括两院院士、数学家、工程师、海关检疫员、小麦虫病防治专家、牦牛育种专家等。
其中,年龄最大的是70岁的郑金贵,共和国同龄人,他是福建农林大学农产品品质研究所教授。最小的是潘高峰,1980年出生,天津市天锻压力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设计院副院长。
据人民日报8日报道,本次参加休假的专家人才代表来自材料学、量子光学、能源工程、遗传育种、油气田开发等多个领域。
除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专家,也有人文学科的人才。如篆刻家骆芃芃和书法家孙小云。骆芃芃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孙晓云是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此前也有书法家参加北戴河休假。如2014年8月北戴河休假专家中,就有著名书法家苏士澍。中央民族乐团著名琵琶演奏家吴玉霞也参加了当年的休假。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则参加过2012年的北戴河休假活动。
■部分名单
洪茂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
张伟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
康振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段宝岩(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张贤明(重庆工商大学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潘高峰(天津市天锻压力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设计院副院长)
姜妍(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郑金贵(福建农林大学农产品品质研究所教授)
姬秋梅(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党委书记)
岳巧云(中山海关技术中心研究员)
伍晓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大庆油田公司首席技术专家)
贾立群(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被誉为“B超神探”)
周宪梁(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血压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
赵立欣(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骆芃芃(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
孙晓云(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为什么是他们?
洪茂椿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
1953年9月生,福建莆田人。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大学化学系,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研究,他在纳米技术自组装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属于首创。作为主要参加者,曾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分别作为主要参加者和第一完成人)。
张伟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
1964年出生。数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1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并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阿蒂亚-辛格指标定理与示性类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段宝岩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1955年3月出生,河北冀县人,电子机械工程专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总装备部卫星有效载荷专家组成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先进制造技术专家组成员。为雷达、通信、射电天文以及航天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总体设计者之一,段宝岩及其团队已将电子装备机电耦合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推向与世界本领域并跑、某些方面领跑的水平。
张贤明
重庆工商大学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955年出生,重庆人,中共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9年与袁隆平同批获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科技成果自主创新特别贡献奖。
从事废油处理技术与装备研究29年,在分离机械、废油综合利用设备研究领域成绩突出,主持了国家项目7项和国防科研项目4项。他主持的特种环保装备曾用于秦山核电站、葛洲坝工程、建国50周年和60周年天安门国庆阅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驻港、驻澳部队、台湾核能电厂、长安、宗申、隆鑫、华能珞璜、重庆电建等重要工程。
郑金贵 正进行防癌食品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农产品品质研究所教授
1949年10月出生,福建永春人。长期从事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生物技术、农产品品质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其“谷秆两用稻的选育及其稻秆的高效利用”获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南方冬季农业开发”获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他选育出谷秆两用水稻品种“东南201”,在南方7省区广泛推广。
“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必须将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郑金贵说。
郑金贵与新中国同龄,是本次北戴河休假活动的专家中最年长的。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依旧在科研的道路上奔跑不息。目前正率领团队进行防癌食品的研究,这一项目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密切相连。
康振生 “小麦癌症”攻克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康振生院士向记者们介绍小麦条锈病及其预防情况 央视网记者 弟辰晨摄
1957年10月出生,四川安岳人。植物病理学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其研究聚焦在小麦条锈病上,被誉为“小麦癌症”攻克者。小麦条锈病被称为“小麦癌症”,一种通过空气传播的低温真菌病害,是世界小麦生产的主要公敌之一,常造成小麦减产10%到30%,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小麦绝产。
康振生率领团队在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的发生规律、致病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
为了查清小麦条锈病越夏区小檗的种类,康振生带领团队成员踏遍甘、陕、川、云四省的山沟沟,坚持对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进行考察,经过大量田间跟踪调查研究,寻找自然条件下的小麦条锈菌在小檗上安营扎寨传宗接代的证据,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试验,最终获得了重大发现:有性生殖是我国条锈菌致病性变异的主要途径。小麦条锈菌正是在广泛分布于西北山区的灌木树叶——野生小檗上“生儿育女”,才使得新一代病菌成为小麦品种的“杀手”。2017年8月26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植物病理学年评》,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康振生的研究明确了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变异途径与机理,揭开了中国条锈菌新菌系策源地的形成原因,为中国条锈病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构建了条锈病越夏易变区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康振生团队建立了小麦条锈病异地测报技术系统,病害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构建了以“作物结构调整、抗病品种布局、药剂拌种、冬孢子隔离、小檗处理”等为措施的“越夏易变区”治理技术体系,使“越夏易变区”初始菌源量减少40%,新小种出现频率降低50%,抗病品种使用年限延长3-5年,对全国条锈病有效控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应用推广后,条锈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揭示了小麦赤霉病菌的侵染规律与病菌致病机理,确定了病害防治关键时期,为赤霉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美国康奈尔大学著名植物病理专家赞誉:中国的防治技术可以成为国际小麦条锈病防治的模板。
潘高峰 攻坚克难打造大国重器
天津市天锻压力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设计院副院长
潘高峰是位80后,是这次北戴河休假专家中最年轻的一位。
1980年8月出生。负责主持企业重型锻压设备的研制,通过不断提升民族工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助力民族工业在国际社会收获更大尊严。
2012年,潘高峰出任“天锻劳模工作室”主任。为了参与投标建造一台世界最大的万吨级别试验机,他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带着团队经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他率领团队打败包括舒乐在内的十多家德国、美国、英国等国际著名锻压设备厂家,斩获知名客户的航空锻造大订单……
2019年3月12日,世界上直径最大、重量最大的无焊缝整体不锈钢环形锻件在山东伊莱特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顺利轧制成功,该巨型环锻件将应用于我国第四代核电机组,其成功研制将有力地保障我国核工业领域重大装备的实施。要设计出压制这个巨型环件的设备,就更难了。
潘高峰要攻克的,就是研发一台压力为13500吨的锻造压力机。这台锻造压力机需要将一个上百吨的不锈钢坯料高速、高压从4层楼的高度压到800毫米左右的厚度。压力机主要通过液压油驱动油缸来控制整个的压制过程。由于吨位大、压力大,液压油运行速度是正常水流速度的十倍以上。如何控制油速,从而实现精确的压制呢?
潘高峰带领团队反复试验,开发了专业的柔性控制系统。几百吨的压力运动部件,在高压下平稳运行,位置精度控制在1毫米以内。
这个项目的完成意味着我国核电机组的关键材料和零部件不再依赖进口。未来,这项技术还将用于更大吨位的锻件制造,在风电、水电及航空航天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姜妍 为我国乙烯工业装上“中国心”
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乙烯压缩机国产化的过程,我们走得很艰难。但核心技术买不来、要不来,只有依靠不断的研究和奋斗来寻求新的突破。”姜妍说。
满族,1973年9月生,中共党员。是我国第一台乙烯压缩机设计者,打破了国外长期技术垄断;她创造了我国第一台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攀上了世界同行业设计技术的最高峰。
提到乙烯压缩机,业内人士会给出两个字的概括——心脏。这是对乙烯压缩机在乙烯工业中的作用最形象的概括,所谓“压缩机一响,黄金万两;压缩机一停,效益为零”。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大型乙烯压缩机的设计制造技术长期以来被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家垄断,其中代表石化装备最高水平的百万吨乙烯压缩机更是难以问津。而乙烯作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化学产品之一,占我国石化产品产量的70%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百万吨乙烯压缩机不能国产,不仅每年要花巨大代价购买进口设备,更严重威胁了国家的经济安全。尽快实现其国产化,就成了我国装备制造业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2010年8月29日,我国首台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研制成功。依靠这种创新的压缩机结构,使沈鼓集团能够完成多个领域压缩机的成套供货,从而挡住了大量进口,为国家节省外汇20多亿美元。沈鼓集团董事长苏永强说:“沈鼓是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与国外竞争的‘国家砝码’,姜妍就是其中的‘国宝’。 ”几年来,姜妍和她的团队设计创造的产值高达156亿元。如今她又承担起120万吨乙烯压缩机的重任。
“乙烯压缩机国产化的过程,我们走得很艰难。但核心技术买不来、要不来,只有依靠不断的研究和奋斗来寻求新的突破。”姜妍说,“把120万吨乙烯压缩机做好,是我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伍晓林 他能凭空多出一个大油田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大庆油田公司首席技术专家
伍晓林与团队一起研制的提升石油采收率的三元复合驱技术已达世界领先水平,平均提高采收率20%左右。
1966年9月出生,高级工程师,博士,毕业于江南大学。从事表面活性剂国产化研究,带领团队25年来不懈努力,解决了表面活性剂的国产化问题,推动大庆油田的三次采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准。
1994年,伍晓林从无锡轻工业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时,他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到宝洁公司就职,一是去大庆油田工作。伍晓林选择了后者。
很快,伍晓林成为大庆油田科技队伍中杰出的一员。他们像医生一样为地下的油藏把脉,依不同的“症状”开出不同的“药方”,延续油田的“生命”,让油田开采得更多、寿命更久。
“三采”又叫三元复合驱,是采用表面活性剂简称表活剂,把用水驱无法开采的石油,从岩层中“洗”出来的办法,美国公司技术领先世界。当时,大庆油田用的活性剂都是进口的,合人民币两万元一吨。就油田开采来说,一吨注剂下去影都不会有,看着让人心疼。但表活剂的效果是世界公认的,如果能够研制出适合于大庆油田的主表面活性剂产品,并应用三元复合驱技术,那么大庆油田就有望多出相当于3亿吨的可采储量,相当于凭空发现一个大油田!
2000年8月,三元复合驱攻关组正式成立。通过不懈努力,伍晓林们终于拿出了自主研发的合格产品,平均提高采收率20%左右。而且,比美国产品更适合大庆的油藏,产量更高。靠着自主核心技术,他们得到印尼一个油田的订单,伍晓林和他的团队只用一年时间,研发出了适用于该国的活性剂产品,试验指标优于美国公司两倍,由此,开创了技术输出的新局面。
伍晓林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
“我们仍然在前行的道路上,希望能够通过科研创造进一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伍晓林说。
岳巧云 “海龟”护卫国门生物安全
中山海关技术中心研究员
岳巧云在实验室。
12年前,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生物系博士后岳巧云放弃国外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国,成为在一线工作的检疫员。岳巧云回国后的第一年,国内发生了“三聚氰胺”事件,国产饲料出口因此一度受阻。如何检测饲料中是否含有三聚氰胺?岳巧云主动请缨破解难题。仅用几天时间就找到了检测饲料中是否含有三聚氰胺的方法。第二年,H1N1甲型流感肆虐,岳巧云又研究出了H1N1快速检测方法,成功组建了一个集病媒生物形态鉴定和病原体分子生物学快速检测的综合实验室。
每年都有不少外来物种进入中国,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1300亿元。而对物种的准确鉴定是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最关键一环。但目前口岸出入境检疫工作中,通常是将卵、幼虫或者蛹培养成成虫后再进行鉴定,整个检疫鉴定过程时间长达数周。由于幼虫的特征差异小,很容易出现误判。
每年,岳巧云亲手检验过的老鼠、蟑螂、蚊子总数超过两万只。多年来,她用脚步丈量大地,收集制作了500多个物种的7万多个标本,建设病媒生物DNA条形码检测数据库,创新病媒生物检疫技术,解决了传统鉴定技术的诸多问题。她多次应用DNA条形码成功鉴定截获杜比亚丽蝇、澳大利亚麻蝇、褐小家鼠、环带林蚊等国内未见分布物种,目前已利用DNA条形码技术成功鉴定上海、深圳、秦皇岛等口岸送检的媒介生物3000多批次,为护卫国门生物安全、国家生态安全、农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姬秋梅 使母牦牛繁殖率提高10%以上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党委书记
在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畜科所,姬秋梅利用牦牛标本讲解牦牛生长特点(2月28日摄)。觉果 摄
从事牦牛遗传育种研究,常年在那曲、阿里等高海拔地区工作。“牦牛可以进行物资托运,还能维护草地生态系统平衡,我们正在研究野牦牛驯化育种,提高牦牛的品质。”姬秋梅说。
姬秋梅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从23岁起就开始从事有关牦牛的科学研究,不知不觉间已走过了31个春秋。她带领团队明确了西藏牦牛遗传多样性,选育牦牛良种4000余头;突破多项牦牛生产关键技术,让当地农牧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研发了牦牛胚胎移植技术,建立了一整套牦牛胚胎生产技术。在姬秋梅的带领下,团队研制了牦牛繁殖营养调控技术,使母牦牛繁殖率提高10%以上;参与建设了西藏首个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建立了牦牛选育基地5个,规模约达2万头,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区牦牛生产的良种基地。
2015年,她担任西藏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带领学会成员,以“科技走村入户”“科普入社区”等形式,连续多年在高海拔区域、科技示范基地、牧民社区开展科普活动,累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牧民5万余人次,科技咨询服务100余场。仅牦牛育肥一项就使得示范区农牧民每年实现增收1000多万元。姬秋梅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章等。
骆芃芃 招收第一批篆刻艺术博士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
骆芃芃和她的篆刻作品。
篆刻家。7岁那年,在父亲的影响下,她拿起刻刀和石头,刻下了自己的第一枚印章。1980年,22岁的骆芃芃考入荣宝斋篆刻科,得到多位名家指点,逐渐形成独特的外刚内柔艺术风格,其印风更是独树一帜,令人过目难忘。骆芃芃以“快手”著称,30年里,她的篆刻作品近2万余件。骆芃芃令人称道的还有她的大印作品。在印章中,10公分见方的即被称为大印,这样的大印就算是治印多年的人也很难驾驭。2011年骆芃芃举办个人篆刻书法艺术展览,集中展出了16方大印。
除了不断追求篆刻和书法艺术的高峰,骆芃芃非常注重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2005年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起,她便开始了对于篆刻艺术学科的建设规划。2006年,中国篆刻艺术院创立;2007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指导和支持下,骆芃芃申请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篆刻艺术硕士点;2015年又招收了中国第一批篆刻艺术博士研究生。骆芃芃成为中国第一位篆刻艺术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作为中国当代篆刻杰出艺术家,骆芃芃在钻研专业之外,还致力于推广篆刻艺术。2009年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地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骆芃芃就是当年申遗项目的负责人。
孙晓云 德艺双馨 致力传统文化传播
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孙晓云的书法作品。
1955年8月出生,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承家传,三岁起学习书画。现任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书协主席、江苏省美术馆馆长。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中青展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南京十大文化名人。多次任全国书法展、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审委员等。
2016年12月“不忘初心·孙晓云书法展”展出孙晓云近年来创作的书法精品近百件,囊括楷、行、草、隶多种书体。内容既有毛泽东诗词、经典词赋,又有读书笔记、手札随想;既有纲领性的书记在十届文代会上的重要论述,又有中华传统德育经典的《大学》、《中庸》、《论语》两万多字的小楷原作。
“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字,文字书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孙晓云说,书法艺术是一个民族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也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孙晓云用小楷抄写“四书”,又用行书抄写30篇赋,向大众出版发行,“通过这种方式既传播书法艺术,又传播了传统文化。”孙晓云坚信,在新时代,中华文化必然绽放得更绚烂。
■揭秘
哪些人会受邀参加北戴河休假?
邀请专家北戴河休假最早可追溯到1987年,当年中央邀请全国科技界各领域14位科技专家偕爱人到北戴河休息,邓小平在北戴河接见了他们,首开休假制度先河。2001年,我国首次把人才问题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专家北戴河夏季休假作为制度被确定下来。
自2001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邀请19批1000多位专家学者到北戴河等地参加休假活动。中央领导同志也会到北戴河会见休假专家。
哪些人会受邀参加北戴河休假呢?据新华社此前报道,根据每年全国工作重点的不同,所邀专家的领域也会有侧重。比如,2001年被邀请的是国防科技专家,2002年是社会科学专家。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曾介绍,中组部有一个专家库,他们会从中挑选一部分,同时,也会注重平衡的原则,各个省份、各个领域都推出代表性人物参加。比如,2007年的教育专家中,既有大学教授,也有中学教师、小学教师、高职教师、援藏、援疆教师等,“注重各个领域的代表性。”
2001年国防科技专家。
2002年社会科学专家。
2003年抗击非典的医务和科技专家。
2006年(51人) 农业科技专家和农村实用人才。
2008年(60人) 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创新创业专家代表。
2009年(60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创新创业创优优秀人才代表,有“两弹一星”功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航天英雄、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有长期扎根艰苦边远地区的优秀教师、医生代表,有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还有留学回国创新创业人才。
2010年(70人) 其中创新人才51位,创业人才19位;中国籍27位,外籍43位;平均年龄46.8岁,年龄最大的59岁,年龄最小的32岁。
2012年(62人) 全国各领域的专家和一线人才。最年轻的28岁,深圳光启公司董事长刘若鹏;年龄最大的80岁,中央党校教授赵曜。他们中有两次乘“神舟”飞天航天员景海鹏,培育出“东方神稻”的中科院院士谢华安,农民发明家赵正义,“新型知识型工人”巨晓林,新疆边区医生梅莲,大别山坚持26年的乡村教师徐云玲等。大都是扎根基层的专家。
2013年(60人) 多个领域和科研生产一线专家,包括载人航天、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超级计算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防科技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总设计师、总负责人。
2014年(50多人) 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郑晓静,西南石油大学教授赵金洲,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景源,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小牛等。其中两院院士25人。
2015年(54人) 包括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欧阳平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究员王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贻芳、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张新友、湖北工业大学教授汤亚杰、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高培勇等。
2016年(56人) 以国家“万人计划”专家为主。
2017年(57人)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的总指挥、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和项目负责人。
2018年(62人) 以两院院士为主体的优秀人才代表。
2019年 (58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涌现出的优秀专家人才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