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场场战斗:一场战役的现场

一场场战斗:一场战役的现场艾萨·霍克森的作品很多都在探讨“劳动中的身体”。职业舞者被放置于迪士尼乐园的消费场景中,重复着单一的、标准化的动作,取悦游客。“包括一种情绪性的表演,也成为一种劳动,比如在现场演出的里面,演员会跟观众互动,塑造一种亲密感。” 艾萨·霍克森说。RAM HIGHLIGHT 2018:“谁的身体?”展览现场图,上海外滩美术馆,2018年劳动中的身体,如何完成跨越与取悦艾萨·霍克森的作品《公主研究》,用一场扮演公主的演出完成了几次跨越。“皮肤像雪一样白”,这是白雪公主(Snow White)名字的由来,这个流传于欧洲的古老童话,对美貌给了三段式的定义:肤白、唇红、乌发。当故事的传播离开了最初的土壤(单一种族叙事),被全球儿童阅读时,悖论产生了:公主一定是白色皮肤的吗?肤白是美貌的标配吗?2005年香港迪士尼乐园开业,大批菲律宾的舞蹈家被雇佣,然而他们被排除在主要角色之外,只能去演一些无名的配角,比

一场场战斗:一场战役的现场(1)

上海外滩美术馆2018年度特别项目RAM HIGHLIGHT 的主题为 “谁的身体?”身体,一个庞大又具体的话题;“谁的”一个诘问,则直指“控制”。仿佛是一种呼应,两年前2016年首届RAM HIGHLIGHT 是“张鼎:风卷残云”,一座金灿灿的华丽监狱,社会控制“全景监狱”的视觉外化。

一场场战斗:一场战役的现场(2)

在20世纪之前,对于很多思想家而言,身体不过是一块物质、一组机体而已。20世纪在理论上制造了身体,身体成了胡塞尔口中“所有意义的最初摇篮”;到了1970年代,身体更是成为少数派争取权利的解放场所。而在虚拟身体激增、机械与身体的边界日益模糊的今天,有学者则提出诘问:“我的身体还一直是我的身体吗?”

这个诘问也是策展人谢丰嵘的初衷。“身处于消费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各种符号建构而成的社会景观,特别在智能手机普及后,更是加速催化了视觉中心主宰的思维模式,相对地弱化了对身体的认知与想象。”

“谁的身体?”选取四组作品,试图从不同层面的反思身体议题:比如身份认同政治、文化经济下的标准化身体、机能不全的身体、身体的消耗、身体与空间、脑科学与身体的关系、次文化群体的身体、控制与被控制的身体等。

劳动中的身体,如何完成跨越与取悦

一场场战斗:一场战役的现场(3)

艾萨·霍克森的作品《公主研究》,用一场扮演公主的演出完成了几次跨越。

“皮肤像雪一样白”,这是白雪公主(Snow White)名字的由来,这个流传于欧洲的古老童话,对美貌给了三段式的定义:肤白、唇红、乌发。当故事的传播离开了最初的土壤(单一种族叙事),被全球儿童阅读时,悖论产生了:公主一定是白色皮肤的吗?肤白是美貌的标配吗?2005年香港迪士尼乐园开业,大批菲律宾的舞蹈家被雇佣,然而他们被排除在主要角色之外,只能去演一些无名的配角,比如《人猿泰山》里猴子或是《小美人鱼》里的海星。这个社会景观,被艾萨·霍克森敏锐的捕捉到了,正如设计师斯泰西·麦伊做出了深色皮肤的芭比娃娃,但《公主研究》并没有停留在“换肤”层面。

一场场战斗:一场战役的现场(4)

RAM HIGHLIGHT 2018:“谁的身体?”展览现场图,上海外滩美术馆,2018年

艾萨·霍克森的作品很多都在探讨“劳动中的身体”。职业舞者被放置于迪士尼乐园的消费场景中,重复着单一的、标准化的动作,取悦游客。“包括一种情绪性的表演,也成为一种劳动,比如在现场演出的里面,演员会跟观众互动,塑造一种亲密感。” 艾萨·霍克森说。

基于对演员生态的田野调查,艾萨·霍克森在作品中萃取并强化了“劳动感”。首先是用身体做了一个从虚拟到现实的转译,增加身体表达的难度。动画片逻辑里的真实与愉悦:嘴唇弧度勾勒出完美的微笑,走路的步子是小鹿般轻快跳跃,笑容是能在空气中荡漾出涟漪的清脆……用肉身演绎时却成了艰难。一个过长的停顿,屈身,你能看到艺术家下肢局部细微的颤抖;长时间的奔跑,面部泛起汗水,喘气;长时间高音频的笑容,在现实空气中萦绕时是刺耳的。在演出的末尾,艺术家如蜕蝉一般,假发、衣裙逐一褪去,露出了 “公主面具”下的劳动者真容:疲倦的、被汗水弄脏妆容,廉价的肉色打底裤……“这个劳动是造成疲劳的,这些流汗是劳动的显性特征。” 艾萨·霍克森说。

一场场战斗:一场战役的现场(5)

一场场战斗:一场战役的现场(6)

艾萨·霍克森《公主研究》在上海外滩美术馆演出现场

(摄影\PL)

为了凸显跨越效果,艾萨·霍克森邀请男性艺术家做了“双人版”,一旦被置于公主体系下(模式化的外观、身体语言),男性便能轻易完成性别转换(Across Gender)。而这一转变在《菲律宾猛男学院》中成了人人都可以完成的教程。

猛男舞,色情消费场景下的身体语言,动作的核心要素是凸显男性魅力,一种性的魅惑:比如站立是两脚张开,比臀宽;身体打开并下身前倾,置于视觉中心,胯部扭动。艾萨·霍克森浓缩了这些要素,编写成“猛男舞教程”。不需要面具和异装,身体的驯化成了最高级的cosplay 。艺术家着重展示男性的“情感劳动”(affective labor),当她穿上紧身背心、短裤、皮靴,身体有韵律地扭动,在身旁观者的注视下,空气中渐渐升腾起了性的张力。

一场场战斗:一场战役的现场(7)

一场场战斗:一场战役的现场(8)

艾萨·霍克森《菲律宾猛男学院》

“教程”是驯化,也是游戏规则。当我们将日常生活中最简单、基础的人际沟通元素也视为一种游戏规则,并自创出一套新的规则时,会发生什么呢?韦努里·佩雷拉和郑金亨将目光的接触、躲避编码成了一套游戏,借助于日常劳动中的小道具,演绎出了一场权力的修罗场。

一场场战斗:一场战役的现场(9)

韦努里•佩雷拉与郑金亨,RAM HIGHLIGHT 2018:“谁的身体?”展览现场图,上海外滩美术馆,2018年

控制:从生物层面达成的“科技身体”

陆扬的最新作品《电磁脑神教!脑制御士!》探讨了技术控制大脑。脑制御士中的“制御”一词意为控制,也就是“控制大脑的人”,而能控制大脑,便能主宰一个人。

一面是现实世界的最新科技(日本NTT DOCOMO 与大阪大学共同开发研究的“前庭电气刺激技术”(Galvanic Vestibular Stimulation),一面是御宅文化中的动漫美少女。陆扬让日本少女偶像天照大桃子(ちゃんもも)化身美少女战士,在一个看似不真实的世界(二次元)里演绎真实(行为逻辑的真实),完成了对“技术身体”的推演、想象。

一场场战斗:一场战役的现场(10)

陆扬《电磁脑神教!脑制御士!》展览现场图,

上海外滩美术馆 (摄影\PL)

吴艳丹的作品着重于探讨人体最基础的生物本能。《萃取》主要任务为收集人体水分(汗水)。为达到此目的需使身体机能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排汗,且需以主动性运动进行排汗,为使成功收集大量汗水,参与者需通过完成由艺术家特定设置的高强度心肺运动方可达到最终的“萃取”过程。《多项失灵》则意在探讨注神经感知(第六感知)的先导性和可塑性,使以改变生理学而改变脑功能(意识)。

一场场战斗:一场战役的现场(11)

吴艳丹,RAM HIGHLIGHT 2018:“谁的身体?”

展览现场图,上海外滩美术馆,2018年

RAM HIGHLIGHT 2018: 谁的身体?

展期:2018年9月29日–2018年10月04日

地点:上海外滩美术馆

艺术家:艾萨·霍克森、吴艳丹、陆扬、韦努里·佩雷拉和郑金亨

策展人:谢丰嵘

一场场战斗:一场战役的现场(12)

撰文:暖大人

编辑:PL

点击下图订阅季度杂志,即可获赠隔热杯垫组合一套

一场场战斗:一场战役的现场(13)

一场场战斗:一场战役的现场(1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