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67数值高一定是恶性肿瘤吗?病理报告上ki67指数越高
ki67数值高一定是恶性肿瘤吗?病理报告上ki67指数越高2.Ki67在哪里可以看到?因此,Ki67成为了判断细胞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Ki67越高,肿瘤细胞增殖越活跃,肿瘤的恶性度可能更高,这样的患者可能肿瘤负荷比较大,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越高。Ki67是一种蛋白质,存在于细胞核内,它的活跃度和数量反映了细胞的分裂状态。它在30多年前由德国学者发现的,Ki代表的是Kiel大学,67就是当时使用的抗体编号,因此得名Ki67。正常人体的细胞大多数都处于静止状态,暂时不需要分裂增殖。但是肿瘤细胞会不停地分裂增殖,那么Ki67就存在于细胞分裂的活跃期,一旦细胞停止分裂增殖,Ki67就会很快降解。
在癌症确诊时,病理检测是诊断的“金标准”。从病理检测报告单中,临床医生能获取到恶性肿瘤的不少信息。
其中,有一个免疫组化分析的指标非常常见,那就是Ki67。
不少患者看到这个指标之后经常会问:这是什么?听说这个指标越高,肿瘤预后越差,是真的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KI67的那些事儿。
1.Ki67到底是什么?
Ki67是一种蛋白质,存在于细胞核内,它的活跃度和数量反映了细胞的分裂状态。
它在30多年前由德国学者发现的,Ki代表的是Kiel大学,67就是当时使用的抗体编号,因此得名Ki67。
正常人体的细胞大多数都处于静止状态,暂时不需要分裂增殖。但是肿瘤细胞会不停地分裂增殖,那么Ki67就存在于细胞分裂的活跃期,一旦细胞停止分裂增殖,Ki67就会很快降解。
因此,Ki67成为了判断细胞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Ki67越高,肿瘤细胞增殖越活跃,肿瘤的恶性度可能更高,这样的患者可能肿瘤负荷比较大,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越高。
2.Ki67在哪里可以看到?
通常来说,活检之后的免疫组化结果报告单里面都有Ki67这一项。通常它是用百分比表示,范围为0-100%。
不少肿瘤患者在拿到病理报告的时候,都可以看到有这样的一个指标。但是,有一些细心的患者可能会发现,不同医院的Ki67数值并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要计算Ki67的数值,首先需要对组织标本进行切片,然后用抗体对细胞进行染色,再通过病理医生人工来数阳性细胞,比如选取几个视野,每个视野数100个细胞再取平均值。
这其中,不同的医院,可能用的切片不同,染色抗体不同,尤其人工计算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多情况下病理医生会凭经验估算。所以说,不同医院的报告中Ki67的数值可能会有差异。
国际上,不少权威机构也指出,Ki67的检测目前还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单位之间的检测结果的确存在差异。
例如,《ASCO生物标记物应用指南》不推荐Ki67免疫组化检测来指导辅助治疗的选择。AJCC分期第八版也指出,Ki67不能作为临床工作中单一可靠的指标,因为可重复性欠佳。
3.Ki67越高,预后越差吗?
答案肯定是NO(不)。
虽然Ki67能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程度,与预后可能有一定关系,但是它也只是一个参考指标(而且并不是那么精准),绝不能凭借一个指标就能预测患者的预后、治疗效果和生存时间。
那么这个指标到底有什么具体用处呢?
通常而言,看到这个指标,临床医生可以粗略判断肿瘤细胞的增殖程度,判断肿瘤是否对化疗等治疗手段敏感,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指导意义。
例如,在乳腺癌中,Ki67检测可以用来区分乳腺癌的分型,也可以判断早期乳腺癌是否需要化疗以及对化疗的敏感性。Ki67值越高,化疗的效果可能越好。
针对接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在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进行Ki67检测,也可以评估患者是否要继续内分泌治疗或是转换为化疗。
而针对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治疗结束时残留的病灶Ki67减少,说明药物的潜在活性较强,远期预后可能更好。
于20%的乳腺癌患者与Ki67指数小于10%的患者相比,无病生存期(DFS)可能更低。
但是总体而言,Ki67指数对患者的总生存期预测指导非常有限。
再比如淋巴瘤,Ki67越高也不是单纯预后就不好。例如有些淋巴瘤Ki67指数非常高,如伯基特淋巴瘤,Ki67几乎达到100%,而它的治愈率特别高。
此外,和乳腺癌一样,淋巴瘤的Ki67指数越高,说明对化疗的效果可能越好。
结论
理论上说,Ki67的确是越低越好,但是肿瘤的预后确实不是由一个单一因素就能决定的。打个比方:如果你在市场上买一个好西瓜,如果籽少肯定更好,但是也要看它甜不甜,皮是不是薄。
因此,单纯一个Ki67的指标高低并不能决定肿瘤的预后,其他方面如肿瘤大小、转移情况、病理分型、基因突变、包括患者的心情好坏,都会影响肿瘤的预后。
作为肿瘤患者,应该放平心态,相信“硬币都有两面”,辩证理性地看待各个指标,结合各个方面的信息,尤其听取医生的意见,对自己的病情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