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磷脂综合征的治疗方案:血栓性抗磷脂综合征的治疗
抗心磷脂综合征的治疗方案:血栓性抗磷脂综合征的治疗血栓性APS患者的二级预防此外,羟氯喹在APS中的使用同样存在争议。目前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在无症状的aPLs携带者中使用羟氯喹,但对于伴发其它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aPLs携带者,强烈建议使用羟氯喹。APS管理中的挑战之一就是无症状aPLs阳性个体的治疗。aPLs持续阳性会增加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但并不是所有的aPLs阳性都需要治疗。因为短暂的aPLs阳性很常见,尤其是在合并感染的时候。只有在明确aPLs是有临床意义的前提下才应考虑进一步治疗,这部分个体即为无症状aPLs携带者。无症状aPLs携带者血栓的一级预防对于无症状aPLs携带者,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小剂量阿司匹林和羟氯喹。特别是在高危aPLs阳性(持续阳性狼疮抗凝物,双阳性和三阳性aPLs)患者中,建议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阿司匹林同时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临床医生用药时需要充分权衡出血与血栓形成的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非炎症性疾病,临床以动静脉血栓形成、病态妊娠及抗磷脂抗体(aPLs)持续阳性为特征。患者可表现为局部缺血、反复流产(或死胎)、血小板减少等症状。
该病以血栓形成为主要临床表现时称为血栓性APS,以病理性妊娠为主要临床特征时称为产科APS,还可表现为较为罕见的恶性抗磷脂综合征。本文主要汇总血栓性抗磷脂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恶性抗磷脂综合征的治疗请翻阅今日第二条图文,产科抗磷脂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请翻阅第三条图文。
血栓性抗磷脂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
APS管理中的挑战之一就是无症状aPLs阳性个体的治疗。aPLs持续阳性会增加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但并不是所有的aPLs阳性都需要治疗。因为短暂的aPLs阳性很常见,尤其是在合并感染的时候。只有在明确aPLs是有临床意义的前提下才应考虑进一步治疗,这部分个体即为无症状aPLs携带者。
无症状aPLs携带者血栓的一级预防
对于无症状aPLs携带者,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小剂量阿司匹林和羟氯喹。特别是在高危aPLs阳性(持续阳性狼疮抗凝物,双阳性和三阳性aPLs)患者中,建议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阿司匹林同时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临床医生用药时需要充分权衡出血与血栓形成的风险。
此外,羟氯喹在APS中的使用同样存在争议。目前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在无症状的aPLs携带者中使用羟氯喹,但对于伴发其它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aPLs携带者,强烈建议使用羟氯喹。
血栓性APS患者的二级预防
二级血栓预防是指在无明显诱发因素导致的动脉和/或静脉血栓事件形成后对APS患者的治疗。二级预防的主要方案是终身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抗凝,而对于有禁忌证或不耐受的患者,可酌情使用低分子量肝素。
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一直是血栓性APS的主要治疗药物,然而APS患者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的治疗强度仍存在争议。有学者建议,血栓性APS初始治疗应使用中等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的维生素K拮抗剂。
此外,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可作为APS患者二级血栓预防的二线药物。直接口服抗凝剂在APS患者中的应用有待更多研究验证,目前不建议将其作为血栓性APS患者尤其是高风险APS患者的首选药物。
难治性患者的的治疗
难治性APS患者指出现反复血栓、INR水平波动、重要部位出血风险高的患者。此类患者需要加大抗血栓治疗力度,如高强度抗凝、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如小剂量阿司匹林、塞氯匹啶、氯吡格雷两两联合)等,也可长期使用低分子量肝素。
APS是一种复杂的多系统疾病。最近的一些病理生理学研究表明许多非血栓形成的机制也是引发APS相关临床表现的原因之一。因此,除了上述抗凝治疗外,靶向药物等也可能有助于治疗APS。不过,目前APS的治疗仍以抗凝为主,希望随着对APS的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有更多新型药物可以更好地治疗APS。
参考文献:
1.张奉春 栗占国. 内科学(风湿免疫科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2. 张文. 抗磷脂综合征治疗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7 37(2):120-123.
3. 吴迪 李英豪 赵宁 等. 血栓性抗磷脂综合征的治疗进展[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2(3):26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