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密凝胶可以治妇科病吗?身体私密的科普者们
私密凝胶可以治妇科病吗?身体私密的科普者们在回答中,“六层楼”写道,“宫颈糜烂不是病,你不是病人,不需要治疗,你可以踏踏实实地生活。”随后三个月,近3000人付费围观了这个问题。“人一旦被贴上‘病人’这个标签,很容易陷入焦虑”,“六层楼”说。“我得了宫颈糜烂,后续需要怎么治疗?”从事健康科普6年以来,这个问题,“六层楼”回答过无数次。印象最深的一次回答,发生在疫情期间。一个20岁出头的女孩,在线上发起关于宫颈糜烂的咨询。咨询时,她已经陆续治疗了两三年,花了几万块,惶恐度日,甚至不敢谈恋爱。
色阿和男孩女孩们相聚,分享性别议题
有些事情,女性早该知道了。
文 | 梁芳
全文约4163字,细读约需10分钟
“我得了宫颈糜烂,后续需要怎么治疗?”
从事健康科普6年以来,这个问题,“六层楼”回答过无数次。
印象最深的一次回答,发生在疫情期间。一个20岁出头的女孩,在线上发起关于宫颈糜烂的咨询。咨询时,她已经陆续治疗了两三年,花了几万块,惶恐度日,甚至不敢谈恋爱。
“人一旦被贴上‘病人’这个标签,很容易陷入焦虑”,“六层楼”说。
在回答中,“六层楼”写道,“宫颈糜烂不是病,你不是病人,不需要治疗,你可以踏踏实实地生活。”随后三个月,近3000人付费围观了这个问题。
这些女性健康常识,因为跟“性器官”有关,变成了讳莫如深的话题。遭遇同样困窘的常识还有“性教育”。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编写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被推到舆论风口。家长们不满“阴道”、“睾丸”等名词被直接展示,认为这是“成年人都觉得劲爆的东西”,不适合展示给孩子。
北师大的课题组随后在公众号发长文回应了网络质疑。
“当一个身体器官的科学名称都不能从大家嘴里说出来 这个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能得到正确的描述吗?能够得到很好的尊重和保护吗?当一个孩子遭受性侵害 他连什么地方被触摸都描述不清楚 如何得到有效保护?”长文如是写道。
直白讲出常识,这是女性健康和性教育从业者一直以来的目标。
女性的“难题”
“六层楼”是刘曾露的笔名,也是他当年出门诊时的楼层。
医学院的学生毕业前要在不同科室轮转,从中选择未来的专攻方向。当初,刘曾露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妇科。吸引他的,是手术外那些值得关注的价值与意义。
“妇科是‘软硬兼施’的,除了做手术,还要考虑患者的生育要求。一个器官的好坏与去留,甚至可能决定女孩一生的发展路径”, 刘曾露说。
做女性健康科普,原本是无心插柳之举。
六层楼
2014年底,刘曾露逛豆瓣,无意间点进“拒绝妇科病”小组,里面有很多“非常认真却不对”的讨论。
“宫颈糜烂本身不是病,不需要治疗,但是大家都在认真讨论该如何治疗,我是怎么治的,别人是怎么治的,花了多少钱。”看到这些讨论,刘曾露忍不住出手,不知不觉回复了几千条。
女性一生要面临很多难题,妇科病只是其中之一。
读高中时,色阿曾短时间连续遭遇三次暴露狂。前两次,她完全不知所措,在网上查如何应对,结论是不要搭理对方。第三次骚扰发生在学校门口的公交车站,色阿无视了对方,但暴露狂却转向她的学妹。
色阿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她走上前,警告暴露狂,“我已经报警了,你赶紧走开”。
色阿
这段被性骚扰的经历成了她投身性教育科普的契机。
“当时我想解决这个问题,在了解的过程中发现,性教育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色阿说。
色阿和刘曾露的科普生涯,交集在公众号。
2015年,刘曾露注册了公众号“第十一诊室”,这是他当年出门诊时的诊室名称。医学科普的前辈告诉他,当时公众号已经过了第一波红利。但彼时的刘曾露,仍埋头在临床一线,对于这场轰轰烈烈的自媒体运动知之甚少。他选择公众号,只是因为在豆瓣回答问题不能发图片,他想找一个“相对开阔的环境”分享知识。
“当时就觉得其他渠道给人讲科普太费劲了,公众号是最好用的一个工具。有个工具能用就完了,还考虑什么红利”,刘曾露说。
一年后,2016年10月,色阿也跨入公众号创作者的行列。她给自己的公号起名叫莓辣MAYLOVE。在色阿看来,“公众号覆盖的人够广,也适合较深度、严肃的内容传播。对于性教育科普来说,这很重要。性教育是比较严肃、深刻的事,需要理性的讨论氛围和能让人沉下心的阅读氛围。”
性教育是关于常识的教育
莓辣的起步并不顺利,一方面,当时团队成员多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内容产出还不成熟。另一方面,与性相关的话题,始终保有某种隐秘的底色,用户默默点开看文章,鲜少转发。结果是,莓辣一直无法破圈。
但在色阿从事性教育科普的岁月里,这只是诸多问题中的一个。
高中时代的性骚扰事件后,色阿心心念念想在学校办个性教育讲座。为此,她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查阅资料,写了两万字的演讲稿,背了几十遍。期间还跟团委和学生处反复沟通,终于说服对方落地讲座。
然而,就在活动开始前3个小时,年级组长一通电话打到学生处,责令取消讲座。
“你就是有病”,色阿跑去质问对方,却得到这样的答复。
这种质疑,从事性教育的人从不陌生。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负责人刘文利,《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的主编,在推动性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过更多阻碍。
向学校推广这套教材时,不止一个人建议刘文利“改个名字”,不要提性教育,可以换成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我不换,我为什么要换呢,我做的就是性教育”,刘文利回应道。
在她看来,性教育就是关于常识的教育。推进性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她一直坚持用科学名称描述性器官,拒绝使用各种“小名”。而2017年教材引发争议,恰恰也是因为家长认为那些科学名称太过劲爆。
性教育开展受阻。那些女性本该早早知道的事情,因未被普及而给她们往后的人生带来些许困扰。
这些困扰也进入了刘曾露的视野。
那些对身体隐秘部位缺乏足够认知的女性,开始面临阴道炎和宫颈糜烂的困扰时,失措感仿若当年遭遇暴露狂性骚扰。
“相互吓唬”,刘曾露如此形容自己在论坛看到女生们讨论妇科疾病的场景,“很多时候都是病友之间相互分享病情,分享治疗方案,有时甚至会乱用网上的方案。”
2019年,网友“花开富贵老娘发飙”发帖讲述“生育中那些没人告诉过你的屎尿屁”,话题很快成为舆论热点。很多女生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因生育而面临的种种身心困境。对她们来说,这本是早应了解的知识,却由于社会对性教育和女性生育的惯性沉默,而一脚踏入了知识盲区。
“大家不聊不代表这事不存在,聊得多了之后,盲区才会越来越少”,刘曾露也会写跟性、生育有关的科普。他觉得,提前知道这些知识,能让女性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更好地做出决定,科普的价值正在于此。
性教育不是某个性别专属的议题
做公众号的前3年,刘曾露一直过着忙碌的生活。白天在医院工作,晚上抽出时间写公众号。随着工作的日益繁忙,工作、公众号、家庭的平衡越来越难。刘曾露觉得,是时候做个选择。
工作和公众号,只能选一个。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对于医生来说,尤其是外科医生,一旦选择离开一线,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就此告别手术台。
刘曾露白天在医院工作,晚上抽时间写科普文章
刘曾露决定找研究生导师聊聊。他是导师的关门弟子,被寄予厚望。当年,也是导师一场卵巢癌手术,开启了他对妇科手术的兴趣。
让刘曾露意外的是,导师的态度异常豁达,年逾古稀的老爷子支持刘曾露离开医院,把重心转移到公众号。
“临床上,你能看的病人很有限。在网上写一篇科普文章可能有十万人看到,意味着帮到更多人。而且现在关于妇产科的谣言很多,你不把专业知识告诉大众,那些造谣的人一直乱写,那哪行”,导师对刘曾露说。
这和刘曾露内心的想法不谋而合。作为北京三甲医院的临床医生,他的日常是跟各种疑难杂症打交道。但他在网上看到的却是,数不清的女性被阴道炎、宫颈糜烂这种寻常疾病深深困扰。
辞职的决定起初并未得到父母的支持。刘曾露第一次在电话里说起这件事,父亲气到说不出话。刘曾露把父母接到北京,让他们感受自己的忙碌日常。父母不忍儿子每日只睡3、4个小时,终于同意他辞职,临走前,再三叮嘱他注意身体,以及“在网上科普千万别糊弄人”。
正式从医院离职那天,刘曾露走在回家的路上,想到之后没法再做手术,突然有点难过。他想起大学时代,跟室友们畅谈未来,大家曾立志要做特别牛的“大医生”。
刘曾露没有难过太久,“选定离手”是他一贯的风格。离开手术台,他还有自己的新战场。
全职投入公众号运营之后,刘曾露注册了公司“六知健康”,开始搭建团队,把原本基于分享热情的副业,变成有计划、有组织的事业。
如今,刘曾露的公众号粉丝突破百万。随着粉丝数量的增长,读者多样性的增加,科普的方式也需要做出改变。
以前科普人流,会着重讲清楚手术对身体的伤害以及避孕方法,但就算知道后果,有些女孩还是无法逃避这种伤害。一个读者曾在后台留言,为了挽留男朋友,她不得不同意无安全套性爱,结果是三年内两次人流。
“这个女孩的困境,不是科普问题,而是她对底线的坚持,她用自我牺牲换得这段感情的维系”,刘曾露意识到,女性健康的科普,光有知识不够,很多时候还需要逻辑的分享和情感的照顾。
刘曾露形容科普是高三的班主任带学生,一届一届的学生往外带。“新一届女孩长大了,需要这方面知识,需要有人来告诉她这些疾病会带来什么。”如今,他最常思考的事就是,如何把科普变成一份长久的事业,别停下来。
整个社会对性别议题的关注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人开始主动去点亮那些曾经的盲区。
色阿的性教育讲座,终于在她大一时成功举办。举办地正是她的高中母校,现场座无虚席,听众一半女生,一半男生。
性教育从来都不是某个性别专属的议题。
2019,莓辣成立三年后,被自媒体“我要WhatYouNeed”关注并报道后,粉丝迅速增加,实现破圈。
莓辣在一次展览中的展区:性箱
2020年10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第二次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新修订的法律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
立法修订消息确定的那一天,色阿的朋友圈被刷屏了。“哭了”,很多人如此写道。
这个条款背后的推动者之一,正是刘文利。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在公众号“爱与生命”发表了一篇长文,《特写|性教育正式被纳入未成年人保护法:原因、路程与未来》,详细记录了刘文利和同伴们这些年为性教育被纳入法律做出的努力。
“也许我这一生都看不到性教育的康庄大道,但我相信,我走的路一定会在历史上留下它的痕迹。我们每个人都在书写中国性教育的历史”,刘文利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色阿、刘曾露为化名)
参考资料:
新京报,《专访刘文利:性教育和语文数学一样重要》
(专题)